洪 敏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的发展态势,增加值年均增长17.4%,2017年实现增加值3914.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3%,成为支撑湖南省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活跃,前沿科技不断突破。“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共获国家科技奖励107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9件,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11位。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在七大部门中,湖南装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占31%,新材料占28%,节能环保占14%,信息产业占13%,湖南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大的优势,一批优势企业甚至通过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如:三一集团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中车集团在马来西亚建立了我国首个轨道交通装备海外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突破性的产品,如:产生了“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高铁牵引系统等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在IGBT芯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加快融合和渗透,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在智能制造、基因检测、现代中药、北斗导航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全国制造和应用示范中心,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了一些面题。
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态势业已形成,环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了其主要集聚区域,2014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4%。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产值已经超过了千亿,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及其相关配套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
湖南各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为均衡,但区位分布差异较大。2014年,东部主要地级市(长沙、岳阳、株洲、湘潭、郴州与衡阳)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湖南省的比重均超过了8%,其中长沙、岳阳、株洲的比重居前三位,分别为37.4%、10.7%与9.3%,这六个地级市合计达到了83.4%。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双重特征,对风险资本需求较高。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较为短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5年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研发经费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8%,远远低于5%的规划目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自行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在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中存在“技术空心化”问题,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为了鼓励、促进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湖南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湖南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湖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具体表现为,湖南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受到了财政资金的扶持。
同时,湖南省设立了很多支撑产业创新的科技计划,例如,湖南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生物产业重点推进专项计划等。但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导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和孕育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目前除受2010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影响湖南省出台的配套文件外,2010年以来湖南省政府并未制订任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此外,现有的财政、税收、知识产权、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表现在创业投资规模小、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处在创业初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其融资困难和资金瓶颈制约发展等问题突出。
为了促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政府引导与财政支持力度。湖南省应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订,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税收与费用方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与税收优惠。促使财政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并协助与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家与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专项资金,用于承接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析、平台建设等。
第二,在创新培育平台方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设具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业园地,以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推进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转变。对于现有科技园区,有指导性的分类、分层次发展,避免同质性竞争。积极引导企业进入科技园区,完善园区相关配套,改善科技园区的环境,促使科技园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在创新服务方面,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及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融资服务平台方面,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创业投、科技投与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此外,需要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才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