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历提升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研究

2019-12-30 09:37杨琴吴兆明
成人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杨琴 吴兆明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培育大量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对其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基于学历提升的视角,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配置、学历提升教育质量保证三个方面提出破解之道,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水平、职业能力双重提升最终实现培育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历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2-0047-06

【收稿日期】2019-08-13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为17YJC880109;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2018SJA0860;受2019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杨琴(1979—),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吴兆明(1979—),男,湖北石首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业发展亟须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2005年农业部首次提出“職业农民”概念,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培育大量“会经营、善管理、懂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范围,包括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人才、农村生产经营人才等。[1]据统计,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目前突破2 000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 500万人。[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依然还存在培训质量偏低、技能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 2019年高职将面向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扩招100万人,[4]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如何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教育,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成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新的课题。[5]

一、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的积极意义(一)学历提升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代农业越来越具有高度技术化与专业化的特征。以往靠简单劳力的农业生产已经与之不适应,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和运营体系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懂科技文化、精技术技能、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的“专业农民”。

据课题组调研统计显示,新型职业农民样本中仅有10.97%人员是本科及以上的学历,26.08%的人员是大专学历,36.96%的人员是高中(含中职)学历,24.05%的人员是初中学历,1.69%的人员是小学文化水平(图1)。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结构、专业能力与现代化农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是解决新农业产业体系与运营体系对高素质“专业农民”的内在需求。

1.学历提升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能力有效提升

我国教育体系包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这些教育形式都可获得学历,学历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指标、课程体系等有严谨的要求。例如高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既有短期目标又有毕业后3—5年的预期目标。其中短期目标包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协作、和谐发展”等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知识能力,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胜任相关岗位等。毕业后3—5年的预期目标包括:具备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独立完成其专业岗位工作;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与团队良好沟通、有效交流并具有项目小组的管理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等。这些目标都能直接促进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2.职业能力提升有利于激发学历提升教育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激活新型职业农民追求职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最初从事工作时间较长,收入相对较低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改变现状的想法。待其职业能力提升后,对学历提升有主动而强烈的需求,也就是职业能力的提升会激发这批人学历提升教育的内在需求,进而提升终身职业发展能力。随着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中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大量既具备学历又拥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为适应这种需求,自身会有提升学历能力的迫切愿望。

(二)学历提升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发展与职业转换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与社会服务型。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生产经营型所占比重最大,达到39.07%;其次是还没有明确归属于某一类型的占25.91%;再次是社会服务型,占21.77%;专业技能型的所占比重最小,为13.25%(图2)。从职业发展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既然作为一种职业,就有“职业”发展成长过程。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职业农民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图2中所显示的39.07%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扩大规模等方式谋求发展;13.25%的技术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追求技术技能的不断提升,比如从普通农业从业人员到专业技术骨干,到技术主管,再到进行技术管理的领导;21.77%的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也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技能。高职院校基于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恰好可以直接作用于职业能力,并通过间接作用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来支撑,而学历教育能通过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空间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来满足其需求。

从职业转换的角度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或角色转换需要其职业能力有质的提升。占总体样本数量25.91%的还未确定从事哪一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更是需要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尽快找准方向,转入相应的职业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也会在生产型、技术型、服务型之间转换。基于学历提升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各种转换的助力器:一方面职业教育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架构,能培育多种不同类别的专业技能,使其从不懂任何技能到熟练掌握某项技能,甚至成为某类专业领域内的佼佼者,这就适应了想从事技能型的职业农民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有完善的专业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文科类管理课程体系,比如新型职业农民中的技能型、服务型以及未确定类型的人员想实现到生产型的转换,作为生产型的农业新科技、农业新路子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思路开阔,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管理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基于学历提升的职业教育就能满足这种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结构使得其提升学历成为可能。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总样本量的49.71%,40—50岁的占36.88%,从年龄角度考虑,学习新知识、提升学历是具有优势的(图3)。(三)学历提升职业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障的内在需求

全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源自于2012 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据课题组的调研表明非学历提升的短期培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觉得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培训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不实用,培训时间安排不当,不能给予农民最新的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又缺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学历层次相对低,接受能力弱,很难在短期的集中培训内真正掌握所培训的专业知识。另外短期培训还存在追求培训人数、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学历教育能为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时间、知识体系、专业师资等保障。完整的学历教育都有严格的培养学制要求。高职教育一般是三年,固定的学习时间是获取足够专业知识的基础保障。完整的学历教育都有成熟的知识体系,通过专业与课程设置来传授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有所用。能承载学历教育任务的院校较其他培训机构具有无法比拟的师资队伍优势,专业老师的知识体系相对完备,授课技能相对较高,新型职业农民接受专业知识也相对容易。在充裕的时间、完整的知识体系及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等有利条件下,学历提升的教育能很好地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二、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问题

不论从学历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还是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都不可能全部按照统一的模式教育一遍。高职院校如何分类分层次遴选合适的受教育对象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上超过1 500万人,并且分属于不同的类型(图2),受教育的程度涵盖小学到大学,25.74%是小学初中水平(图1),学习能力相对不高,高职学习对其而言存在难度。其次,部分高中学历人员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提升学历,可能是由于现代化农业岗位对学历有硬性要求、社会各方对其参加学历教育的激励措施具有吸引力等非主观因素促使其参加学历教育,这部分人并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学习。再次,新型职业农民中不乏有优秀的人才,他们想通过系统学习提升技术技能或管理水平,但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育形式等又会让他们失望,如何通过开设卓越课程、创新培养模式等方式来吸引这部分优秀的职业农民。再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跨度也大,从18岁以下到60岁以上(图3),所以面临如何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确定合理遴选方案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配置问题

高职院校在承载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责任上有待加强,需不断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兴主体,其人员结构本身具有多样性,满足此类群体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需求的相应高职院校供给不足,之前培训主要由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机构承担,课题组调研培训中感觉到的最大问题如下(图4)。从图4中得知,30.79%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培训的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需求,28.2%的人员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恰当,21.18%的人员认为培训内容太肤浅,12.09%的人员对教学方法不适应,6.82%人员表示培训内容听不懂,说明目前的培训供给存在单一、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等问题。

(三)学历提升教育质量保证问题

1.专业设置与新型职业农民岗位需求对接不够

新型职业农民体现了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特点,他们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业管理者与农业经营者及农业技术示范者,他们代表着农村与农业发展的最新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的设置不仅需要满足生产型、技术型、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也要满足培养卓越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需要,但作为主要培育各类专业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还缺乏相关的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上述需要。

2.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上滞后于新型职业农民对“新理论、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的需求

除了新技术、新设备被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还与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休闲、创意、农产品流通等行業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产值不断提升。这些特征对课程的设置、新课程的开设、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3.能胜任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师资力量不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环节之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师资的选聘上更强调其学历,比如硕士、博士等,缺乏对其产业经验和背景的考评。他们的优势在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对于职业农民培育则几乎没有任何经验,若照本宣科不会被新型职业农民欢迎,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资源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教师转型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备课,也有教师不太愿意投入。

4.与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实践基地、实训实习工位数不足,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

鉴于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农产品具有特殊性,传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培训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需要,应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农产品开发不同的实训基地。

5.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创新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于自身特点,其教学形式不同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学习模式,如何进行边工边读、农学交替等学历教育形式创新,教师如何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等,对于教师来说,理论教学很简单,难点在于实践教学部分。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对于严重缺乏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师资来说又是一大难题。上课时间安排、学员相对分散等问题也是集中教学要考虑的问题。

三、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策略分析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标准体系,遴选工作做到旺而不乱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施行办法》(苏教[2019]9号文),提出由高职院校填写申请表,并编制拟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省里收到申请表后,统筹考虑,整合资源,确定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入选名单。具体的遴选工作在严格执行高校考试招生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现有学历、年龄、学习能力等各种因素,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与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拔标准,向省里申报招生计划,由省里审批后下发最终的招生计划,并由省里在高考前也可以安排在高考后对外发布公告,再组织新型职业农民报名。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生源可以组织单独考试,也可以通过联合考试或是成绩互认等方式来选拔,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或是有技能特长的新型职业农民文化考试可以免除,由高职院校组织相关职业理论水平测试或技能测试,最后发布入学名单。

(二)通过发挥优质高职院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构建职业教育和培训“立交桥”解决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配置问题

国家示范院校、省骨干院校、高水平建设、特高校、双高校建设等策略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升了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已经具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较好的办学条件,具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的资源和体系优势。应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作和辐射作用,高职院校统筹安排,超前考虑,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学院,或是调整现有继续教育学院职能。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构建职业教育和培训“立交桥”。职业培训机构实施的学徒、专业、转岗及其他职业培训具有见效快、灵活性强的特点,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各类培训,让他们能独立地承担评价职能,其评价结果可纳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账户。

(三)创新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解决学历提升教育质量保证问题

1.适应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设置对接新型职业农民的岗位需求,促进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的高度匹配

现代化农业、创新驱动战略都對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模式、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相关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瞄准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调整专业设置,建设产业融合度高的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专业群内共享师资、课程、实训及实验设备。按照协同培育的原则严把新型职业农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等建立对接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并修订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高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特点,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

2.接轨农业市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型岗位能力需求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与农业产业链主体共同开发基于成果导向的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体系至少应包括通识课、共享课、专业方向课、技能等级课。新建、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技能等级考核指标和指南。

3.采用“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大力培育理论实践样样精通的“双师型”、“师傅型”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教师和企业人才各自的优势,互补并转化劣势。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理论水平高、授课能力强等优势,但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不足。建立常态化和长效的学校教师进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培育机制,有效促进职业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培育具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成为“师傅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傅型”教师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农业技术实践指导、技能培训等任务。

4.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既能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深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完成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双师型”、“师傅型”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实践基地,更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完成就地就近接受边农边读的系统教育。校内技能实操基地与校外就业实习基地相互衔接,从而解决实训实习的基地、工位数不够充足的问题。

5.推行自主学习与开放的远程培育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

因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物理位置比较分散,理论教学集中授课实现起来有困难。在教学资源平台中建设课程资源库,将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资源形成“活资源”,并按照难易度区分等级,所有资源可以应用、分享、共享。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课前在线选择合适自己难度的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及时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课后课堂分析,教学反思。还可以根据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专业、层次建立社群学习,自由分享资源,在主页、QQ群、朋友圈开展社群学习。

6.实行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灵活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式完成教育活动。做到“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创新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对等认证、转换的标准、机制,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或是通过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的专业技能培训,获得的相应获奖证书、资格证书记入学分银行,实现学分的兑换,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立民,钟宇红,马浩.基于“农民荒”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行动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26—35.

[2]高云才.农业农村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DB/OL].中国法院网,2019-03-06.

[3]周阳敏,桑乾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9—54.

[4]晋浩天.高职扩招100万人!院校如何接招[N].光明日报,2019-05-09(8).

[5]李凌.SWOT分析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09—114.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Degree Promotion

YANG Qin, WU Zhao-ming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121,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an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new 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view of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mprov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elec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he allo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guarantee of educational quality for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oubl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level and vocational abi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cultivation.

【Key words】academic degree promotion;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編辑/徐枫)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