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丹丹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有针对性地对内控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全面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治理能力,推动内控工作从“立规矩”向“见成效”方向转变,形成内控制度有效管用、内控工作齐抓共管、内控执行真正到位的新局面,切实服务好地方单位的各项工作,管好用活地方的政策资金,促进辖区内工农业生产等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建设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产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面对的经济情况也日益复杂。因此各个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各地方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增长速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关系到各单位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政府监管部门的合规性要求,还关系到各单位的基础管理水平和经济政策变化适应与推进的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增长。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系统上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内部控制执行意识模糊,预算编制不够精准,对绩效评估重视不足,约束执行力度不够。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了适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2015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内部控制未建立或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应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由此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进入了全员学习,提升意识,落实行动,不断修正的新阶段。两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实践转变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不够重视的现象。
二、落实情况
首先各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开阔视野,系统性的掌握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策略要点和方法,逐步实行了内控管理制度化,提升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改变了以往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只负责日常财务处理,没有真正起到监管和协调作用的现象。让原来很多单位认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不需要进行资金管理,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可以的消极观点得以转变。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进一步完善
目前纳入财政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一般有录入岗和审核岗两个角色,但是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省事,两个岗位实际上是由一个人操作,审核岗压根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样就导致工作中出错概率增大。
因此,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设置时要既要相互制约,以任何人或者任何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者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都能发挥各个部门的功能,可以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同时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让监管人与内部控制执行人保持相对独立,确保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的内控部门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監控好风险。
2.严格内部授权审批制度
通过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了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审批、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对各类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加以控制,达到按权限办事的内控管理目的。
3.完善了预算控制制度
明确了预算编制依据、细化了编制程序,确保预算编制应用方法科学。强化目标管理,既要杜绝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所导致的缺乏约束和盲目发展;又要避免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的政府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的问题。
4.实行资产管理定期检查制度
健全财产安全保护控制体系,开展了财产定期清查工作,记录资产档案管理、实物保管地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定期核查等措施有效确保了各单位资产安全完备,不流失,不浪费。
5.健全信息内部公开共享制度
有效应用内部信息,把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内部管理系统平台上,确保财务记录、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能够清晰反映内控的考核和监督状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如单位的预决算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应在当地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开等。
三、强化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促进了内控执行力的加强,在增强执行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掌握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及控制工具,根据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的表现,深入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理论的探讨和总结,积极提升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工具,提升内控管理的执行力度。
1.在单位中加强内部控制执行力的监督检查
监管部门首先提升识别和控制主要监控风险能力,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堵住漏洞,强化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内部控制流程。内控监管部门开展定期检查,确保内控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关键环节科学到位,确保人员配备合理安排,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频率、范围和方式,并给予改进建议和方向指引。
2.内控流程梳理优化
更加严谨的执行单据控制等流程,根据单位的实际经济活动以及业务流程特点,明确界定所涉及的表单和原始票据标准,统一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原始单据,要求凡是真实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各种原始票据,都要随时随地收集保留备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直接督导、全面梳理内控流程,明确内控环节,分析风险隐患,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通过内控流程实践演练检验流程的可行性。
从单位整体目标出发,将内控流程划分三个层级,即跨部门流程、跨岗位流程及岗位操作流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案,对于关键问题,重点建立“关键流程”。 以“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公共服务”为向导;贯彻简明、易操作的内控管理原则为目的,梳理优化内控流程。 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归口管理、预算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基本方法进行优化提升。
3.加强执行绩效管理
各部门举办预算控制和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全面贯彻深入解析绩效目标填报工作实操层面的问题和难点,针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结果和效率两方面定期测评,同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效能评价报告,确保内控执行效率改进有据可查。加强内部控制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及时交流沟通內部控制信息。通过提升内控工作流程效率改善内控能效的低下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要求的改变,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进行不断提升改进。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的同时,改善内控工作流程,提升内控能效。确保内控流程效率与单位性质、业务流程、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以及所处内外环境等,相适应相匹配。
提升预算单位工作积极性,加强对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财政部门多次举办预算控制和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全面贯彻深入解析绩效目标填报工作实操层面的问题和难点,把绩效管理。提升预算单位工作积极性,加强对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各个财政单位部门多次举办预算控制和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全面贯彻深入解析绩效目标填报工作实操层面的问题和难点,把绩效管理。
4.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同步深入并行
对于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收支账目,预算执行等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综合管理,建立事后数据统计系统,作为对比分析,进一步研讨改进的具体依据。分析总结单位内控建立和执行的一体化效果,发掘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进行效能改进,并适时安排监督检查,督促其进行整改提升。
行政事业监管机构承担着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资金、财产、税务和信息的综合管理,其自身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亦在财政监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更需要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作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通过建立内控体系并确实执行内控制度,以启发式思维引导大家深入思考、激烈争论、实践演练,将内控理论与内控工具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切实使用好内部控制这一有力的武器,保障好财政制度的有效执行,加强事业单位风险防范的内控能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体制建设,让内控执行深入人心。
四、结语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立与执行一体化工作的落实,全面优化了事业单位财务治理能力,高度完善了内控工作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推动了内控工作从“立规矩”向“见成效”方向转变提升,开始形成了各单位齐抓共管、执行真正到位的内控工作新局面。同时也更加管好用活了地方的财政资金,大幅度地促进了辖区内工农业生产和旅游特区等新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管辖地区的经济效益,吸引财源为振兴旅游特区等新的地方经济做好综合服务。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