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文
摘 要:课程导入即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模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导入法能实现德育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对开启学生心智具备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导课策略;实践
良好的课堂导入模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为了提升导课效率,教师应基于人文关怀创设多元化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在趣味性课堂中爱上思想品德课程。
一、掌控导入时间,把握导入节奏
当教师不注重导入理念时,时间难以良好控制。通常情况下,导入时间应控制在五分钟内,过长或者过短的时间都缺乏科学性,当导入时间过长时,容易使教学导入变得繁文冗杂,不利于课程的进度。当导入时间较短时,难以增强说服力,不利于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明确导入环节的意义,其旨在增强学生注意力,使其投入课程学习中,有效增强学习热情。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便可事半功倍。由于初中生的学习状态需要短暂时间的调整,导入过程利于学生从放松的课间状态转变出来,从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总结个人的导入环节是否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畴内,如果时间不当应反思原因,包括材料选择内容不合适、与学生互动时间不科学。当教师找到具体原因后,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教学内容的导入时间具有差异性,教师应灵活掌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基于逻辑理念,增强导入严谨性
充分课程准备与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结束后,将开展落实环节。教师应选择科学的方式导入,同一章节中的不同板块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导入。当教师采用单一的导入模式时,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应坚持逻辑理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亲情。当课程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学生的观点。科学的导入模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能带领学生参与导入过程中。这样的互动模式能使学生理解课程主题,在学习中有侧重点,从而增强个人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新颖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法,故事导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作为开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之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时,也起到了用实例证明要学内容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新鲜感,能带领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中。
三、坚持与时俱进,导入内容新颖有趣
课堂导入环节涵盖下列几点:增强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导入材料选择时,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导入内容较为枯燥时,导入环节难以起到良效。素材选取时,教师还应关注深度性,当材料较为肤浅时,学生难以透彻理解学习内容,不利于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材料选择上应选择与时代相符的内容。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的信息途径较多,借助互联网资源了解到较新信息。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引入新鲜、符合时代特征、三观正确的材料作为导入素材,能与时代相契合。此外,教师之间应互相交流,分享更多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材料的新奇与热点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导入材料应基于教学内容来选择,明确教学目标后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导入材料,确保导入环节有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充分合理地利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视听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新闻热点”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感受到乐趣。由此可见,导入与教学主题非常紧密,教师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忽略了导入实质,在导入期间确保主题的清晰明确。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能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深思摸索导课艺术策略,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剑.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8):63.
[2]牛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析[D].苏州大学,2011.
[3]林宝权.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