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泉月
〔摘要〕青春期早期的学生会出现叛逆、攀比、敏感、独立、依恋、性意识觉醒、渴望认同等心理现象,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要充分了解青春期早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和接纳他们,有效发挥父母的性别角色影响和“朋友圈”对他们的正向影响,切忌贴“标签”,顺势而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青春期早期;心理现象;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3-0072-03
美国天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伦思·史坦伯博士把青春期定在10-25岁之间,从容易兴奋、激动、生气、心烦、做冒险行为开始,到具有调节能力结束。这段时期,由于体内的荷尔蒙发生变化,也是情绪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酒精成瘾和药物依赖的高发期。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情绪似乎不可控制,他们的行为似乎变得不可理喻,有的老师和家长将青春期的孩子称为“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这些复杂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只有了解了他们此阶段的心理特点,才能更深入地做好青春期教育工作。
一、常见的青春期早期心理現象
(一)攀比与敏感相依存
从10岁开始,一些孩子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貌,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外套里面的校服脱掉,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男孩子会关注某明星的发型,女孩子则喜欢戴发夹等小饰物。不但如此,他们还爱上了攀比,比成绩,比谁获得更多的爱,甚至比自己在小群体中的地位,悄悄地排挤对手。为此,他们不惜背地里把对手的书包弄得七零八落,在对方的椅子上涂鸦,向老师举报对方的违规行为且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因为爱攀比,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他们开始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我曾接触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对女儿的教育相当严格,女儿也很争气,一直品学兼优,懂事乖巧。然而这么懂事的孩子却在六年级的时候突然频繁地偷家里的钱。她的父母知道后异常惊讶,焦灼不安,他们请我帮忙查找原因。我与女孩子交流后发现,原来,女孩用“偷父母的钱”的行为作为父母对她过于严格的报复。她知道“偷”是不对的,当我与她交流这件事时,她很愧疚,因为她把钱花在了请客上,目的是希望自己在同学中更有面子。
(二)独立与依恋并存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得特别快,会让人产生“他已经长大”的错觉。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则依然依恋父母和师长。我有一个学生在六年级这一年里,像吃了催化剂一样长得又高又壮。我走到他身边,抬起头“戏弄”他:“长得比老师还高,不能再欺负老师了。”他腼腆地笑了。而事实上,他到现在还改不了吮手指的习惯,说明他的口欲期还没过;有时他还会坐在地上玩。他外表像个少年,在心理上还是个儿童。
(三)性意识觉醒
从五、六年级开始,男孩和女孩开始水火不容。女生讨厌男生的粗野,常常向老师举报捉弄她们的男生,以获得老师的帮助。其实突然讨厌男生的这些女生,她们的身体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个小小的触碰都能给膨胀的乳房带来剧痛。月经来临的时候,她们处处小心翼翼,害怕男生发现这个秘密。这些不能言说的不适感,让她们更加敏感和细腻。而男生则相反,他们以捉弄女生为乐,有的男生总爱捉弄某个女生,其实他不知道这是他对这个女生特别关注的表现 。渐渐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从戒备对抗走向彼此关注,性意识觉醒了。
(四)渴望认同与害怕孤独
在青春期孩子的心里,朋友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了融入群体,他们不得不遵从群体意志,做一些他们平常不会做或不敢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被排挤、受冷落。他们不会再像低年级那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怕回答得不好被同学嘲笑。有的小“学霸”为了摆脱“书呆子”的形象,故意在体育活动课上显得特别活跃。据我观察,很多孩子学坏都不是主动的,而是被一个不良的群体牵着误入歧途。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一蹶不振,转而以欺凌弱小为乐,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二、对青春期早期孩子的教育策略
(一)理解和接纳,顺势而导
日本在女孩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一定要吃豆饭,作为女孩子成人的庆祝仪式,非洲许多部落也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祝贺青春期的来临。青春期是孩子脱离对成人的依恋,走向独立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以正面的、阳光的心态去接纳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地对话,多与孩子交流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又给孩子留有独立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欢愉。当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多换位思考,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做,就事论事,公正处理。我经常很早进课室,找个别出现状况的孩子谈心,很多问题总能在谈心结束后解决。不需要批评,不需要惩罚,也不需要用老师的威严强压。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先听听他们怎样讲,把委屈倾吐出来后,孩子的情绪就能渐渐平复,这时才跟他讲这种冲动的行为会导致什么不良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感到愧疚,这时再启发他思考如何弥补过错,告诉他以后出现同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孩子很要面子,大声训斥往往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顺势而导,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孩子就能打开心扉,与老师推心置腹地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给他们讲道理。”
(二)男孩归爸爸管,女孩归妈妈管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孩子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她)的吸引力。然后,男孩跟着爸爸走向男人的世界,女孩跟着妈妈走向女人的世界。”所以,青春期的男孩要归父亲管,青春期的女孩要归母亲管。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有体会。儿子以前与我非常亲近,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他总会黏着我,向我求助。然而,进入青春期后,他有意识地与我保持距离,变得越来越崇拜爸爸,并在无意识中效仿爸爸。最近的一次期中考,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们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与他展开了对话。他说着说着,竟然哭起来,我这才知道因为爸爸最近出差三个星期,让他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可见,爸爸在一个青春期男孩子的心中有多重要。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似乎没有感觉,还常常与父母斗气,但只要不在身边,这个心灵港湾就如同崩掉了一块,海水不时从这个缺口涌入,孩子往往会失去安全感。
所以,老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利用家庭教育讲座或微信群向家长传达父母的性别角色对青春期孩子的深远影响,引导家长多陪伴、关心与鼓励孩子。
三、发挥“朋友圈”的正向影响力
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有强烈的脱离父母的愿望。他们有了心事宁愿向同伴倾诉,也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你若问他为什么不向爸爸妈妈敞开心扉,他们大多会耸耸肩说:“我们有代沟。”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有代沟呢?因为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仅限于学习。
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个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伴。孩子在10岁以前,他们没有选择朋友的意识,跟谁都能玩到一块,刚刚才轰轰烈烈地打了一架,现在已经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12岁左右,孩子就有选择意识了。他们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相同的朋友走在一起,形成“朋友圈”。
所以,在10岁以前,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指导,密切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例如,常在孩子面前表扬他的朋友的优点,既让孩子觉得“有面子”,同时引导孩子学习朋友的长处。如果孩子已经与“不良”孩子混在一起,则鼓励孩子发挥自身的正能量,帮助朋友改正缺点,共同进步,而不是向“差”看齐,随波逐流。如果还是无法改善情况,父母要及时进行干预,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以适当地组织家庭聚会,鼓励孩子多与优秀的同龄人交往。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平台。
四、切忌贴标签
青春期是孩子脑部重组、再造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具有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意义重大,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切忌贴标签,给予终结性的评价。我处理过一个学生骂老师的事件,该老师当时非常恼怒,认为学生道德败坏。我找到这个学生,他握紧拳头,怒目圆睁,什么也听不进去,甚至认为我与那个老师是一伙的,与我展开激烈的争辩,尽管之前他还是一个非常黏着我的小男生。最后,我请家长把他接走,让他冷静了一晚以后,再请家长、他和我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还原事件的经过。这时他竟变得非常谦逊,最后向我鞠躬道歉。所以,当青春期的孩子控制不了情绪,做出了“出格”的行为时,不要轻易冠以“道德败坏”的帽子。罗伦思·史坦伯博士说:“大脑不是一下子就被塑造好的。脑部的各个系统会在不同的阶段成熟,其中掌管自我调节的系统的可塑期是最长的。”老师应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耐心教导,哪怕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缺点,也不要放弃“他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信念。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实验小学,广州,511458)
编輯/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