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澜
〔摘要〕选取山东省某小学四、五年级共250名小学生,考察其母亲关爱教育方式、亲子冲突和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母亲的关爱教育方式与亲子冲突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冲突与小学生品德表现存在显著负相关;亲子冲突在母亲关爱教育方式和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083。结论:亲子冲突在母亲关爱教育方式和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母亲关爱教育行为的增加有利于减少亲子冲突,使小学生增加良好品德行为表现。
〔关键词〕关爱教育方式;小学生品德行为;亲子冲突;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3-0016-03
一、引言
当今社会背景下,在评价一个人的素养时“品德”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品德的好坏会影响到个体今后的发展。已有研究指出,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使小学生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地融入其个性之中[1]。若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对以后的心理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2]的研究发现,母亲的温暖和关怀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保护因素,能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邢玉凤[3]的研究表明,初中生优秀品德发展组能够获得更多的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支持,后进品德发展组则较少获得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支持,即:母亲的关爱教育方式能够对儿童品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时期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若要保持一种持久而强烈的亲密关系,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4]。杨菲和吴鑫德[5]的研究表明,初中生母亲教育方式中的关爱因子与亲子之间的冲突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小学时期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其品德行为表现主要源自对父母、老师及朋友的学习和模仿。根据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型”,当小学生观察到父母对自己的反应或者活动特征时,他们会评估自己被接纳的程度,并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父母和亲子关系的认知表征[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儿童的这种“内部工作模型”建立后,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对亲子关系的处理,其本身的外在行为表现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当亲子之间因一些矛盾而导致外在的行为冲突时,儿童就会无意中模仿父母的行为,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等。闫晓静[7]指出,父子冲突能够预测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母子之间的冲突则对此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母亲关爱教育方式对小学儿童的品德能产生积极影响,母亲的教育方式与亲子冲突存在显著相关,同时,亲子冲突和儿童品德行为表现互相影响。虽有分别针对母亲教育方式和儿童品德的相关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将两者联系起来作进一步探索。为此,本研究着重探讨母亲的关爱教育方式、亲子冲突和小学儿童品德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儿童品德问卷。采用胡咏梅[8]编制的小学生个人日常行为自我评价量表,该量表共38道题(其中第1至19题,a=1,b=2,c=3;第20至34題:a=3,b=2,c=1)。
2.母亲教育方式问卷。采用杨红君、楚艳民、刘利等[9]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的母亲版,只选取母亲的关爱维度为主要的研究变量。
3.亲子关系问卷。采用张晓、陈会昌、张桂芳等[2]翻译的亲子关系量表(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Scale),得分越高表明亲子冲突越强烈。
(二)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东省某小学四至五年级共250名学生(四年级125名,五年级125名),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儿童品德问卷和母亲教育方式问卷由学生填写,亲子关系问卷由学生父母填写。共收回207份问卷,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107人,女生90人。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次测量中的小学儿童品德行为问卷和母亲教育方式问卷都是由学生填写,因此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个公共因子占比为15.98%,小于40%,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母亲关爱教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表1),母亲关爱教育方式在平均值上男生(M=24.299)略大于女生(M=22.978),进一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母亲关爱教育对男女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920,p>0.05)。
(三)亲子冲突的性别差异
表2显示,亲子冲突在平均值上男生(M=29.12)略低于女生(M=30.9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亲子冲突中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1.245,p>0.05)。
(四)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的性别差异
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在平均值上男生(M=90.77)略高于女生(M=90.56),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0.164,p>0.05)。
(五)母亲关爱教育方式、亲子冲突和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母亲的关爱与亲子冲突存在显著负相关;母亲的关爱与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冲突与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存在显著负相关。
(六)母亲关爱教育方式、亲子冲突和小学儿童品德行为的关系
中介效应检验按照江程铭、李纾[10]的操作步骤,将母亲的关爱作为自变量,亲子冲突作为中介变量,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作为因变量,选择模型四,重复取样1000次,计算方法选择Bias corrected,计算95%的置信区间,在Options选项中选择Mean center for products(中心化处理)。亲子冲突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007,0.187],不包含0,因此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的大小(a·b)为0.083,如图1所示,亲子冲突在母亲的关爱教育方式和小学儿童品德行为表现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四、讨论
(一)研究结果解释
母亲的关爱与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证实了当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行为时,儿童外在的品德行为表现也会相对增多[2,6,11]。亲子冲突在母亲的关爱和小学生品德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母亲的关爱会通过亲子冲突来影响小学儿童的品德行为表現。当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中增加更多的温暖、理解与支持的成分时,亲子之间的矛盾会减少,亲子冲突就会减少,小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也会随之增多。
(二)教育启示
若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应采用以关爱为主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尊重孩子的人格,采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支持,并提供方法指导;善于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母亲角色不当或母爱的缺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打击,没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小学生就会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成长。
参考文献
[1]钱兰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J].厦门科技,2001(2):56-59.
[2]张晓,陈会昌,张桂芳,周博芳,吴巍.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5):571-582.
[3]邢玉凤.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
[4]叶一舵,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6):755-756.
[5]杨菲,吴鑫德.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冲突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18-1420.
[6]Bowlby,J. Superation:Anxiety and Anger.N Y[M].Basic Books,1973(2).
[7]闫晓静.亲子冲突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气质的调节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8]胡咏梅.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分析[J].学科教育,1996(3):37-43.
[9]杨红君,楚艳民,刘利,刘琴,陈哲,刘文莉,钟爱良.父母教育方式量表(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4):434-436.
[10]江程铭,李纾.中介分析和自举(Bootstrap)程序应用[J].心理学新探,2015,35(5):458-463.
[11]徐世明,王勋,张振新.亲子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与小学生人格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284-29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