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学风建设

2019-12-30 01:38左海静张智广霍洪田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数学建模竞赛

左海静 张智广 霍洪田

【摘 要】 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质量。借数学建模竞赛之平台,通过“以赛带管”的管理模式,“以赛促学”的赛课融合,“以赛育人”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竞赛引领、辐射、渗透作用,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全面开花。

【关键词】 以本为本;数学建模;学风建设;竞赛

“数学是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万物皆数,在数学王国里发现学习妙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平台建设中,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培养建模精英,带动数学类学生整体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专业教育中认真贯彻落实“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质量。以此,借数学建模竞赛之平台,通过“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竞赛引领、辐射、渗透作用,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全面开花。

一、“以赛带管”学生管理模式需科学得力

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探索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新模式。

1、强化“三会”,班风带动院风,院风引领学风

充分认识数学建模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动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为了做好竞赛工作,利用“三会”即班会、团支部生活会和学生会例会,积极向学生介绍参加竞赛的目的和意义,让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竞赛之中,争做竞赛能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良好班风,形成优良院风,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

2、强化“344”联动模式,抓竞赛强管理促学风

启动“344”联动模式,“3”指辅导员、班主任、指导教师“三级”竞赛管理联动机制;一个“4”指学生“四个一”的竞赛理念,即一种认识、一种方法、一种经历、一种成长;另一个“4”指“一二三四级”的竞赛学习步骤,即大一学、大二练、大三战、大四用的“步步高”递进法。“344”联动模式旨在做好学生竞赛引领、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竞赛指导和日常学习,班主任深入学生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老师负责日常管理、思想和心理疏导及竞赛期间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组织填写竞赛个人档案,记录学生竞赛台账,包括训练时限、突破内容、阶段性完成任务、疑难问题、竞赛压力等等,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竞赛期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344”联动模式,三管齐下,其利断金。

3、强化经费保障措施,稳固竞赛基础

设立竞赛专项经费,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建立各种奖励和激励机制。增加数学建模竞赛经费投入,扩大数学建模课程教学规模,支持竞赛交流学习费用,把建模竞赛打造成学生的常规性科技创新活动,为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搭建广阔平台。

二、“以赛促学”赛课融合应强化学习本分

本色致千里,本分始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生“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就是希望青年学生保持本色,做好本分,刻苦读书学习,求得真学问,锤炼真本领,这也是建模竞赛的初心。

“以赛促学”,重点是赛,关键在学,赛学互促,学风显而易见。在具体的运作中形成以下特色:

1、生生间的“传帮带”传承竞赛好精神

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传承竞赛精神,高年级竞赛“达人”,即国际和国内奖项获得者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参赛训练。针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杯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不同类别赛事,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基础知识比赛,由高年级学生指导和点评,以此强化训练,为大赛储备和选拔人才。加大获奖作品宣传和展示力度,定期举办竞赛经验交流分享会、建模沙龙等,使广大同學置身于竞赛的无穷乐趣中,更好的推动学风建设。

2、师生间的“双飞跃”保证竞赛好成绩

参赛团队的选拔、组建和优秀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在参赛过程中,有计划的对参赛人员进行选拔,在学生中形成“我参赛 我光荣”的良好氛围。组建能力均衡的参赛团队,评选有管理经验和号召能力强的组长,强化分工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对指导教师队伍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由专业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鼓励教师到有代表性的高校考察、交流学习,及时更新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建模教学、竞赛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和科技推广能力。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相长,师生携手实现“双飞跃”。

形成面对全体数学类专业学生,构建“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主,数学竞赛为辅,其它竞赛为补充”的竞赛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

3、赛课间的“大融合”夯实竞赛好基础

“以赛促学”通俗的说就是通过参赛来驱动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竞赛任务的完成,突出“赛”“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此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合理地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与竞赛项目相对接,将竞赛内容嵌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有的放矢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使竞赛与教学合二而一,突出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竞赛成绩记入相应的综合教育学分,学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得实惠”,实打实的推进教风与学风的有机结合。

三、“以赛育人”创新人才培养久炼成钢

1、一心实践、游刃有余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实学生实践基本功,以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竞赛内容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竞赛过程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实用性。参赛选手需要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假设、建立数学模型、编写程序求解、对结果进行检验等,最终完成一篇数学建模论文。在参赛的三天内,学生3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竞赛任务。这不仅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充分培养领导力、判断力、观察力、协同力、创造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2、一赛外延、多赛并进

数学建模竞赛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等结合。通过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创新性应用能力,完全可以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它竞赛中去。同时这些竞赛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竞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每年赛后组织竞赛优秀团队进一步研究赛题,然后把研究内容整理成报告或论文,可以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数学建模竞赛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扩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度。

3、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培养在过程,竞赛是手段,质量是目的。从参赛过程及赛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数学建模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数学技能和熟练的动手能力,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4、一尽其才、百花盛开

当前,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参加大赛时都是选拔尖子生进行培训,使得大赛受益的学生面比较窄。应将竞赛的内容从理论、技能、素质几个方面完全融入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去,实现“边教边学边练边赛”的良性循环,要求所有学生参加院级技能赛事,从赛事中亲身体验建模竞赛的过程,从“知赛、懂赛、会赛”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灵活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强化逻辑思维和培养开放性思考方式。是否获奖和成绩好坏并不能代表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成败,消除为成绩而赛、一味追求竞赛成绩的思想。营造“我参与 我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我没有白赛”,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应用,享受到竞赛过程中的成长和欢乐,这才是关键点。

笔者认为“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学风引领作用,为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和提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

【注 释】

[1] 以本为本,是指大学应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的大学之道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正平,赵坤.以赛促建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1.

[2] 谢金星.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数学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 02.

[3] 方辉平,胡建伟.论数学建模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2-03-22.

[4] 魏永生,陈玲熙,赵新生,韦露.依托数学建模竞赛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6.

[5] 宋长明,高冉,王燕燕.以赛促能 以赛促改 以赛促质—以中原工学院数学建模竞赛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簡介】

左海静(1980—)女,陕西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