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9-12-30 01:35陈海梅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师应课外阅读文本

陈海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注重读写结合同步提升,已经成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陷入了误区。例如阅读教学指导的应试目的太过明显,忽视了其对写作积累的作用;写作教学的设计过于随意,难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累等。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探究、设计二者同步提升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课内指导,创造读写机会

读写结合策略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本着发挥语文教学价值的理念,让学生既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能力,也能在写作中强化阅读能力。课内阅读是读写结合的起点,教师应从课内文本入手,通过阅读指导,为学生搭建写作框架,进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沟通。在课内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应从阅读文本与写作内容切入,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師可以通过精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的时间线索: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并以此过渡到学生写作中的结构安排,鼓励学生在模仿、借鉴过程中,形成对文章布局的初步认识,提高创作的理性思考与逻辑安排。再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的学习目标是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起初,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提炼与归纳,让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去切实体会生活中的美;接下来,教师则需要从文章中心思想出发,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对立意的重视,即抓住核心思想、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扩展与完善,让每一个文字都围绕中心服务,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课文素材对于学生的读写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通过补充和总结,加强对学生的读写训练,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丰富实践方法,加强读写训练

小学语文习作课,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写作,学生则需要坚持不懈,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设计中,教师应将写作训练贯穿到阅读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随时都能够通过语言或文字实现对阅读的思考与评价,进而在读与写的融合中实现同步提升。在读写结合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方法设计,拓展学生的写作表达空间,具体来讲:

(1)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文本批注,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在阅读诗歌《走月亮》时,教师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做批注。相较于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预习设计,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能够提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对诗词内容的解读更富有个性,体现了阅读对写作的支持。

(2)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空白,鼓励学生多维想象,对文本中的“留白”加以补充,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故事中的空白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神奇的故事世界中感受思想的自由,并通过互动与交流,提高其表达的主动性。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在对语言、手法、立意、题材的模仿中,寻找写作灵感,逐渐建立自己的语言表达模式,进而丰富写作经验,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小学是一个重要阶段,教师若能重视该阶段的作文训练,在文本中找到学生写作的切合点,读写结合,带学生坚持进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读写经验

教师以优美的课文为切入点,挖掘出课文和小学生生活、兴趣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灵感,引导学生用笔记录下对生活和文章的感悟。在课内阅读基础上,适当的课外拓展,既是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重要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按照文本阅读要求,为学生进行补充。例如,在王昌龄《出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王昌龄相关的传记资料,以及边塞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同时丰富知识积累。其次,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例如,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阅读《山海经》,以对课文中神奇动物的想象来拓展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表达阅读体验,并配合阅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体会《山海经》这本古典神话中蕴含的人文情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写作,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从童话故事入手,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人物与故事情节;在高年级的名著导读中,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并在互动交流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提升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读为核心,写为方法,从阅读开始,至写作为止。通过借助写作这一手段,有效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开展阅读的能动性,促进深入阅读的实现。

四、引导双向评价,促进读写提升

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相结合。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反馈与指导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抓住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要点,理顺二者关系,为学生构建双向评价机制,促进读写能力同步提升。在读写结合的实践评价中,教师应坚持“以读促写”,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效果对写作能力进行塑造与指导。

例如,在《蝙蝠与雷达》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结合学生的写作表达对阅读过程做出调整,并通过阅读指导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写辅读”,即通过写作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例如在学习了白居易的《暮江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翻译,将其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通过对学生写作情况的分析,判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效果,进而针对学生在内容理解、意境体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积极创造机会,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从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

多元化评价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教师就要充分放手,在“学导用”课堂的各个环节,通过双向评价形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辅读,深度挖掘教材,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指导,创造读写结合机会;完善写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丰富写作积累;完善教学评价,增进教学互动沟通。这样,方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课外阅读文本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