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9-12-30 22:2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教师

邓 斯 雨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我们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目标要求,深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都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一直发挥着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如何夯实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实践教学能力价值的发挥,这是摆在“概论”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一、“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等全方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而“概论”课实践教学正是以大学生实践的积累、情感的体验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为目标,在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其德、智、能、情等各方面均衡发展。

(二)凸显“概论”课课程的本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2]。“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只有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使理论本身具有真实感和号召力,才能使理论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行动的指南和内在的动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概论”课中开展实践教学,对充分贯彻“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增强“概论”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而且接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愈加强烈。因此,“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始终体现“05方案”中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开展的实践活动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彰显时代性;同时,“概论”课生命力之所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密切联系实际,善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是“概论”课的必然要求[4]。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必须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的全过程,防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脱离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学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而脱离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必然是盲动的,易误入歧途。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冲破以往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讨论、演讲、辩论、学习竞赛、情境模拟、问题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把课堂教学延伸向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概论”课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理论教学相比,“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构成要素都更复杂,因此,其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对“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努力挖掘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认真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采取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一)课堂实践教学

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教师选取能够反映教学内容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以各自视角、从不同层面来剖析案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睛和释疑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每一个重大理论的背后其实都有鲜活的故事。案例研究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然后读懂理论背后的故事,了解理论产生的必然性。

对于内容复杂、争议性强、时间跨度大的案例,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对于耳熟能详的案例,可以先于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再逐步引入理论;对于感染性强、新颖的案例,可以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内容时,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材料发表见解,交流探讨两个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人生经历铸造了他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有何意义?(2)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怎样的启示?通过案例分析、师生互动、教师点评和总结,顺理成章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见证着他意志的磨练和信念的树立。当他身处逆境时,从不消沉,不断学习,不忘修身、热爱人民、心系人民。他身上这种独特的风范和品质,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原动力,使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上的认知转变为情感上的认知,这种动力也就更加推动着学生从理论上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自觉主动地宣传和推广新思想。

2.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情境过程,让学生在规定情境中学习、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由于现实感较强,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容时,可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取和本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创设模拟教学情境,再由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模拟教师角色进行教学展示。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畅谈心中的中国梦,使学生心中的中国梦变得更具体、现实和可行,对中国梦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能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更加客观、科学,且充满信心和期待。再如:教师根据授课时间安排可利用课前5-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热点评论”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选择资料的参考途径,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等,让学生自己搜集国内外大事件以及一些新闻热点事件,结合“概论”课的学习内容,将学科知识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PPT课件,推荐代表在课上对本组选取的热点事件进行介绍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关注时事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好习惯,让学生从国内外时事的分析比较中,培养对祖国的自豪感。同时,也能实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3.辩论。辩论是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或者以相关理论为背景选取辩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围绕特定的论题进行辩论、各抒己见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事实,活化思维,开拓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时,能以“‘负责任的大国’是否可以干涉他国内政?”为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教师先就“负责任的大国”相关理念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对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进行介绍;指导学生阅读“负责任大国”相关的外交理念文章和报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负责任大国”的提法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同看法、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的不同实践行为;依据学生个人意愿将学生组织成正反两方,由学生自己进行研讨,确认记录、发言、总结等不同分工,最后确定双方辩手,进行正式辩论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此次激烈的辩论中,训练学生文本阅读的水平,增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坚持走和平外交道路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外实践教学

以往,“概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多采取参观访问等方式,但这种传统老套的方式难以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难以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蕴,难以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价值。

笔者在“概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中,主要开展的是微纪录片的制作。这种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师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或以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为视角,结合当今新媒体技术,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相关观点。微记录片的时长不少于10分钟,其选题、拍摄、后期制作、评价,都有一套规范的操作体系。微记录片的拍摄内容一种是参考选题,如现实与憧憬——XX市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像记录、展望2020——公众期待的愿景与变化、放开二胎,生还是不生?——XX市市民生育意愿调查等等。另一种是人物访谈,学生可设计针对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生活过的老共产党员的人物访谈活动,认真倾听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寻找自己内心困惑的答案,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亦可设计针对涉及“一带一路”相关政府人员、企业家、学者等的访谈活动,了解相关人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教师须指导学生从参考选题和人物访谈两种方式中选择和确定微纪录片的拍摄内容,再由学生自编、自导,并进行后期制作。学生最后需要提供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如小组分工情况、访谈提纲等,作为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表现、态度以及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评分应体现出差异化原则。

近年来,学生们累计拍摄了《蓝天与我们有多远——市民眼中的生态环境》《当你老了——市民养老方式调查》《今天我们能吃什么——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期待》《单位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与时代共成长》《和“校园贷”说NO》《绿色出行·从我做起》《育种更育人——采访曹连莆教授》《传承兵团精神——采访杜秀让老人》等近百部微纪录片。让学生自编、自导微纪录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组织策划以及自我展示等综合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记录当下社会的真实状况,倾听公众声音,进而反思社会面临的问题及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对基本理论、相关政策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发为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概论”课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实践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坚定政治信仰的有效路径。

综上,改革和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其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上加强对“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同时也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以切实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概论”课在培养青年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教师
坚持理论创新
最美教师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师如何说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