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运用研究

2019-12-30 22:2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雨课堂思政课思政

张 敏

(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

习书记的讲话指明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思潮更加复杂,娱乐形式更加丰富,与网络和智能手机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学习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传统思政课堂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思政课意识形态浓厚、政治性强、理论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同于那些受欢迎程度更高的艺术性、文学性课程,思政课关系着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课程本身具有政治性强、意识形态浓厚的特点,容易降低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度。加上思政课是面向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文、理科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尤其是理科学生,在高中就形成了“政治课不参加高考所以没那么重要的观念”,到了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比起高中更加晦涩,所以也就很难感兴趣,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手机丰富的娱乐内容和巨大信息量对思政课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冲击性。

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课程,课本和教学大纲高度统一,虽然不少思政课教师尽量在教学大纲和讲授内容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之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内容比较枯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听讲。这个时候拿出手机,刷朋友圈、逛淘宝、打游戏、追电视剧,就成为部分学生逃离课堂的另一种方式。加上思政课大多是合班,三个班、四个班一起上课比较常见,教室里学生人数多的近百人。偌大的教室,使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性大大降低。虽然教师也会督促课堂纪律,制止学生玩手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化解手机对思政课堂的冲击,也是思政课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

第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这是一门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及作业情况。从理论上说,这种考核方式是可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但是在真实的上课过程中,课堂讨论受时间限制,发言的只有少数同学,大多数同学处于半透明状态。而课后布置的阅读参考文献、预习、复习等,也会受条件所限难以真正考察到。到了期末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随堂考查,几道问答题,或者是一篇小论文,即使一个学生心不在焉地上课,只要他花了一点心思在考试上,这门课的期末成绩也差不到哪儿去。但是根据思政课的宗旨,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仅仅考试及格就达到了培养目标。因此目前这种看上去很全面很合理的考核方式,其实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而且会在学生中造成“不需要认真学习,也能考出高分”的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说明,完善思政课教学,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将新媒体、新技术引用进来,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各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纷纷献言献策。有些学者主张将“慕课”这一发源于美国的新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建设优秀思政慕课资源,通过在线资源共享,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2];有些学者探讨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相结合的途径[3];还有些学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4]。这些成果为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虽然改革的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众多学者都非常看重的,那就是思政课需要由原有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加强师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基于这样的认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 改变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创造课堂刺激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师生交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都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PPT,通过理论讲述,向学生进行讲解。每一节课设计问答题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回答的话,教师则会点名。一般来说,愿意在思政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而点名提问又略显生硬,不能形成理想的交流模式。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和交流方式,在授课方式和内容设计上,教师要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手段进行创新,争取每一节课创造一两个刺激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第二,精准分析学生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学习兴趣。

一个成功的销售一定会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从而顺利把商品卖出去。但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却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过去,学校和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威,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都要学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网络新生代,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和教师的权威已经不像过去分量那么重了。如果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的方式不适应他们的习惯,他们可能会消极抵抗,致使教与学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三,细化考核内容,运用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细致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东郭先生,他虽然不会吹奏乐器,但是混在一群人当中装模作样也一直没有被发现。在思政课堂上,不乏这样的东郭先生。他们按时上课、以一种不容易被察举的方式走神,期末考试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没有达到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考核方式,能细致到学生每一节课的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前预习、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后复习等等,用更清晰详实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如果知道考核成绩不再仅仅是不缺勤和期末考试,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并且他们的每一次完成情况都有后台数据显示,那么学生就会为了应对新的改变而做出改变,主动忙起来,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客观上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三、“雨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在2017年针对我校大一学生的一项思政课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不满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理论说教性太强,缺乏实际意义”,这一比重高达67.23%;此外还有“教学设计落后,不能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等因素,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这说明,必须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改革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用翻转课堂替代原有的传统课堂,例如在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深圳大学优课在线等平台上都有很好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优课在线”上有深圳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三所高校制作的在线课程资源,“学堂在线”有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的在线资源,更成熟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发的在线课程资源。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思政课的在线教学资源已经开始起步,发展势头良好;另外一方面也表明,思政课在线资源还不够充足,而且众多高校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这十几门课程资源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全国一千多所本科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需要。同时,在线课程制作非常耗时,一旦制作完成就很难修改。而思政课作为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却是常常需要进行修改的。例如2017年召开十九大之后,思政课的教材和大纲就迅速做出了相应的修订,那么之前制作好了的视频就不宜再继续使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因此,许多高校目前会采取第二种思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就是充分考虑思政课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在课堂中加入一定的视频资料,有步骤地实现从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

2016 年6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诞生的。“雨课堂”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研发的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既可以线上交流又可以线下互动,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5]2018年,“雨课堂”进入湖北工程学院,不少思政课教师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雨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加师生互动,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

第一,在备课环节,“雨课堂”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多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制造刺激点。

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师事前准备的PPT,都是纯理论内容,每翻一页讲一页,中间穿插一些事例。总的来说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师生互动比较少。安装雨课堂后,教师可以预先在课件中准确形式多样的问题,系统中有单选题、多选题、主观题、投票题等,每一种题目都可以自行设定分数。当学生走进教室,用手机的微信功能扫描PPT上的二维码,进入雨课堂,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被计入系统。这既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制造刺激点。例如在讲到修养的重要性时,我们讲述了一个事例,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摔坏了他的高档手表而揍了儿子一顿,还与妻子吵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麻烦。讲完故事后我们布置了一个投票题:“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么做?”我们把它设计为部分投票,即先请男生投票,再请女生投票,两次投票结果都显示在PPT上,全班都能看见。同学们很快就发现,同一个问题,男生和女生的看法并不一样。我们再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让同学们的名字在投影幕布上滚动起来,“随机点名”结束时,屏幕上显示出姓名的同学起来进行总结。这样操作之后,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由“雨课堂”创造的一个刺激点。一旦制造出一个刺激点,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以持续十分钟左右。如果教师每节课可以制造两个刺激点,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保证。

第二,在课堂教学环节,“雨课堂”将手机转变为学习的必要工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雨课堂”为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式,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上课模式比传统课堂也更多样化。在上课前,教师登录“雨课堂”,可以选择约定时间给上课班级发送课件,方便学生课前预习,系统会反馈预习过的同学名单。如果有其他要求,教师还可发布班级公告。到了上课时间,教师不必点名确认学生有没有到教室。只要学生扫了码,教师的手机端就会显示进入课堂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传统课堂中,教师囿于时间限制,无法提太多问题,即使提问也只有少数学生回答。但是使用“雨课堂”后,教师可以预先在PPT中设置问题和答题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在限时内完成答题,对错、答题的速度都会被记录到后台,并成为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知识性和趣味性,就可以极大地改变原来师生交流不理想的状况。同时,学生也会发现手机成为学习的必要工具而无法随心所欲地打游戏、追剧时,上课玩手机的情况也可以得到改变。

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自己的手机端对不懂的知识点或者PPT进行标记,点击“不懂”按钮,这项操作同样会显示在教师的手机端,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调整课堂进度,或针对重点问题答疑解惑,提高教学效果。而且“雨课堂”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在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中随机发放红包,或者开放“弹幕”功能,让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提出想法,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在期末考核阶段,“雨课堂”能够提供详细的后台教学日志数据,完善传统考核方式中一些难以确认的因素,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传统课堂,只要学生不旷课、不讲话,老师很难发现他有没有走神,给出的平时成绩一般不会低。但是运用“雨课堂”后,从预习、上课、回答问题到完成课后任务,各个环节的数据都会被系统记录下来。下课后,系统会给教师反馈一个课堂小结,显示有多少人进入课堂,根据综合情况给学生进行排名,列出三位优秀学生和三位“预警学生”。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在小结中了解到学生的答题情况。这样到了期末考试阶段,教师就可以根据“雨课堂”提供的数据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仅仅根据出勤率和大致的课堂表现来给出一个平时分数。

结合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雨课堂”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了很大的帮助。在这个平台上,教学组织形式变得更加灵活,教学安排更合理,考核更全面客观。实现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提供者到学生的指引者的转变,也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

清华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雨课堂”使用体验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雨课堂技术手段在实验组对学习过程四要素满意度的排序中排名第一(SUM =853.0),而传统学习在对照组对学习过程四要素满意度的排序中排最后一名(SUM =197.0)——这说明实验组对于将雨课堂技术手段运用到学习过程的满意度很高,而对照组对于传统学习与常规技术手段的评价最低。”[6]

四、问题和困难

虽然“雨课堂”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

第一是硬件方面,主要是设备问题,例如学校多媒体教室有限,一些教室设备老旧,系统无法更新,不能安装“雨课堂”,为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此外还有学生手机网络问题。“雨课堂”对手机的依赖性比较大,学生的手机需要随时保持联网状态,但是有时候总会出现信号不稳定、手机接收题目的速度比较慢,影响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是软件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问题上。这个方面比起硬件更难解决一些。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高度统一,虽然有“雨课堂”这样灵活的数字化教学方式,但是如何兼顾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依然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难题。毕竟对于思政课而言,内容是本质。此外,使用“雨课堂”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大,除了课前需要设计问答环节,课程结束后还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查看教学日志,回答学生问题,在付出如此多的精力后,可能有些教师会发现仅仅只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对教学改革的意义产生困惑。此外,我校思政课对“雨课堂”的使用目前主要还是在形式方面,而其他许多高校是将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工具。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教学视频为重要的课前学习资源。而我校尚未制作相关的思政课教学视频,如果将来进一步改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就只能使用校外资源。这对于教学效果会造成何种影响,由于缺乏数据支撑,不能断言,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才能确定。但是学校方面应该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并提前做好规划。

总地来说,“雨课堂”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体验,使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提升等三个主要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充实,极大地释放了教与学的能量,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有趣。它采取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模式,后台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度。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雨课堂”转变了手机功能,有效减少了上课玩手机的现象。

接下来我们考虑的是有步骤地把优秀在线课程资源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试点,并把每一章结束后的推送任务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雨课堂”反馈的数据分析考察其教学效果,以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雨课堂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