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奇,田军仓,夏 天,明 特
(1.中卫市水务局,宁夏 中卫 755000;2.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银川 750021;3.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 750021;4.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银川 750021)
《“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增微灌面积约260.73 万hm2,2020年全国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能达到2 400 万hm2左右[1]。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区域分布不均,北方缺水现象尤为突出,节水灌溉已是当务之急,微灌等设备已进入广大农业生产领域,但是泥沙对微灌设备的堵塞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尤其是利用引黄灌区含沙水灌溉更是容易堵塞灌水器,市场上一些过滤设备价格高昂,并且对引黄灌区含沙水过滤效果并不理想,在较短时间内就容易堵塞。
田军仓教授[2-4]首次提出并研究了含沙水的非全流过滤,他发明的非全流过滤方法及装置是将过滤与排沙相结合,除沙效果明显,除沙率可达70%。之后,范文波等人[5]设计研究了非全流负压底滤分水自动反冲洗过滤装置,除沙率40.38%,装置运行过程中在反冲洗时,若想连续不断供清水,需避开所有滤层的同时反冲洗,且存在水泵耗能较大等问题。
在田军仓教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微灌用含沙水非全流过滤模拟实验,用以处理引黄灌区含沙水容易堵塞微灌灌水器问题。
(1)装置由主体部分、供水部分、排水部分、测量控制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由渗流槽、无纺布、石英砂、土壤、PVC管组成;测量控制部分由浊度仪(OBS3+)、水表、精密压力表(精度0.01 MPa)组成;供水部分由自吸泵(功率0.25kW)、蓄水池、进水管组成;排水部分由装置的排水区和排水管组成。渗流槽正面为8 mm厚钢化玻璃板,槽身背面有143根测压管。槽的中间区域为过滤区、左右两端区域为溢流排水区。槽内安装1根长3 m水平管、3根长1 m水平管、3根长1 m竖直管作为滤水管(直径均为32 mm、开孔率均为12.18%)。管外分别缠绕铅丝并裹无纺布,然后外裹石英砂滤料,再外填干土,石英砂与干土之间有1层无纺布。见图1~图3。
①-蓄水池;②-搅拌机;③-螺旋桨;④-进水管;⑤-自吸泵;⑥-精密压力表;⑦-水表;⑧渗流槽;⑨⑩-玻璃板;--竖直滤水管;--水平滤水管;--量筒;--水表;--排水管 图1 过滤装置立体图(单位:mm)Fig.1 Filtering device stereogram
①-装置排水孔;②-④-三根短水平滤水管;⑤-⑦-三根竖直滤水管;⑧-长水平滤水管; ⑨-滤水管出水孔 图2 过滤装置俯视图(单位:mm)Fig.2 Top view of filter device
图3 过滤装置实物图Fig.3 Filter device physical map
(2)含沙水中的泥沙选取。泥沙为贺兰山脚附近离水渠出口处约5 m远的田间土壤表层泥沙,泥沙经筛孔为0.5 mm的筛网后,再风干处理。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TB-2003)测得粒径分布,如表1所示。
(3)滤料规格参数。经废弃农田取来土壤过4 mm筛孔后,风干处理。土壤、石英砂、无纺布规格参数如表2、表3所示。
在装置水头、进水量、进水含沙量均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PVC打孔滤水管+无纺布+石英砂+土壤”过滤装置对引黄灌区渠道含沙水进行过滤实验。通过实验确定装置的滤出水中含沙量、滤出水量、排水量与时间的规律。实验设置了3种不同处理,即处理1为竖直管、处理2为短水平管、处理3为长水平管。处理1分为竖1管(S11)、竖2管(S12)、竖3管(S13);处理2分为平1管(P21)、平2管(P22)、平3管(P23);处理3即长水平管,方案[6]如表4。
表1 泥沙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力特性参数Tab.1 Sediment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表2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力特性参数Tab.2 Soil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表3 针刺无纺土工织物物理、力学性能Tab.3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eedle-free geotextile fabrics
表4 实验方案设计Tab.4 Experimental scheme design
(1)滤出水量由桶测法每间隔8 h观测1次。
(2)滤出水中含沙量由浊度仪每间隔8 h检测1次。
(3)滤出水中泥沙颗粒粒径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每间隔8 h检测1次。
(4)进水量用水表观测,进水含沙量由浊度仪监测。
(5)排水量用水表观测,排水含沙量由浊度仪每间隔8 h检测1次。
(6)蓄水池中含沙量由浊度仪监测。
(7)装置内水头损失由背面玻璃管水位差计算得出。
(8)湿润锋运移轨迹可每隔一段时间用记号笔画出相应位置。
(9)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出土壤粒径、环刀烘干法测出干密度、室内常水头法测得土壤饱和导水率。
(1)滤料装填:先在槽内安装好滤水管及TDR管,然后填石英砂,再按田间土壤容重装填土样,土样装填完毕后密闭静置48 h。
(2)含沙水的配置:根据所定浓度2 kg/m3含沙水来计算所需清水及泥沙量。
(3)进、滤、排水含沙浓度测定:用仪器对样品检测3次,最终取平均值。
(5)数据记录:及时记录装置进水含沙量、流量,含沙水初始入渗时间,滤水管滤出水的时间、滤出水的流量、滤出水中的含沙量、滤出水中的泥沙颗粒粒径,排水管排水流量、排水含沙量等。
实验中,始终保持装置上方定水头5 cm,其内装填含水率为10%的风干土,根据湿润锋运移轨迹,每间隔2 min画出1条位置线,之后相应延长时间标记位置线,图4为湿润锋累计运移距离。
图4 湿润锋运移随时间的变化图Fig.4 The change of wetting front migration over time
由图4可知,湿润锋通过35.8 h的向下运移到达土层底部。湿润锋在前2 h运移过程中速度最快;2 h后,湿润锋开始出现缓慢向下运移趋势。
在实验之初,每间隔2 min观测1次水表的进排水量,后续阶段延长时间观测。含沙水累计入渗量、入渗率可计算得出,其趋势如图5、图6所示。
图5 含沙水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图Fig.5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of sand containing water over time
图6 含沙水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图Fig.6 The change of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sand containing water with time
杨素宜[7]通过浑水入渗实验验证了浑水入渗过程同清水入渗过程一样,均可用考斯珈克夫土壤入渗经验模型(Kostiakov-Lewis)两参数或三参数反应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公式(1)为选用两参数反应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H=ktα
(1)
式中:H为累计入渗量,cm;t为入渗时间,h;k、α为入渗时间参数。
拟合结果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H=7.275 7t0.504 8。
装置内水头损失可通过测压管水位差计算得出。含沙水向下入渗时,由于下渗缓慢,且过水断面的水力要素不变,水流的下渗过程则可认为只有沿程水头损失 (忽略不计局部水头损失)。
hf=Δh
(2)
式中:Δh为测压管水位差,cm。
当实验滤出水稳定时,可计算出土壤向下每10 cm深度处水头损失,水头损失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
图7 水头损失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关系Fig.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d loss and soil depth
达西定律:
V=kJ
(3)
式中:V为过水断面平均流速,cm/min;J为水力坡度;k为渗透系数。
若渗流的水力梯度J以微分形式表示,则J=-dH/ds,dH为两断面间测压管水位差,ds为流程。由含沙水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可知,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幂函数关系,入渗率先迅速减小再缓慢减小。由达西定律知,渗透系数k是一个定值,若过水断面平均流速减小,则水力坡度J在减小,实验中上下每相邻两个测压管间的距离为10 cm,即流程是个定值,所以土层由上到下每相邻两断面间测压管水头差会变小,水头损失则随土壤深度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
每根滤水管单独滤水时经每天每隔8h观测1次滤出水流量、含沙量,所得3个处理实验结果如图8、图9所示。
图8 三个处理滤出水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图Fig.8 Three process filtered water flow rates over time
图9 装置滤出水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图Fig.9 Device's filtered water sediment content change over time
图10 装置滤出水中泥沙颗粒粒径分布图Fig.10 Device to filter out sediment particles in water
由图8可知,每个处理以每小时每米计算滤出水流量,处理2滤出水流量最大。由图9可知,装置滤出水含沙量最大值为0.43 kg/m3,可用于微灌[8]。滤出水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由于每根滤水管滤出水含沙量太低,无法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分别观测其粒径分布,所以将每根滤水管滤出水收集在一起,自然蒸发,待其浓度较大时,再观测总体滤出水中泥沙颗粒粒径分布,其结果如图10所示。刘璐等人[9]研究发现泥沙粒径在0.1 mm以下时,敏感堵塞粒径为0.03~0.04 mm,本实验中,在此范围内泥沙仅占10%。任改萍等人[10]研究发现对于微灌灌水器来说,0.10~0.15 mm为敏感堵塞范围,0.10~0.075 mm与小于0.058 mm粒径的泥沙相互混合后还有助于减缓灌水器堵塞,本实验中0.1 mm以上粒径泥沙仅占0.4%左右,所以装置滤出水可用于微灌。
装置内含沙水的进水流量为0.69 m3/h,经每天每隔8 h观测1次排水流量、含沙量,其趋势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装置排水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图Fig.11 Diagram of the drainage flow rate of the device over time
图12 装置排水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图Fig.12 Variation diagram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plant drainage with time
由图11可知,排水流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微弱上升趋势,因为装置的进水流量是定值,而滤出水流量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图12中排水含沙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进入到装置中的含沙水会被排水区排走一部分泥沙,土层表面会沉积另一部分泥沙,且沉积的泥沙会逐渐增多,减小了土壤上部水头,缩短了含沙水中悬浮泥沙的沉淀时间,进而易排走,因此排水含沙量逐渐增大,多数泥沙通过非全流过滤方式排走,降低了装置堵塞发生率。
将装置的滤出水含沙量与排水含沙量作比值,得到图13所示结果。结果表明,滤出水含沙量与排水含沙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减小趋势,因为装置滤出水中含沙量不断减小,排水中含沙量在不断增大。
图13 滤出水与排水含沙量比值随时间的变化图Fig.13 The variation diagram of the ratio of filtrated water and drainage sediment with time
通过“PVC打孔滤水管+无纺布+石英砂+土壤”过滤装置做5 cm定水头引黄灌区含沙水(进水含沙量2 kg/m3、流量0.69 m3/h)非全流过滤模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管道滤出水流量观测,短水平管滤出水流量最大;
(2)装置滤出水含沙量较低,可用于微灌;
(3)装置滤出水中大于0.1 mm泥沙仅占0.4%左右,装置除沙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