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言语行为文化中的语力浅析

2019-12-27 13:51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讲述者言语实体

王 惠

当代哲学家们在言语行为的研究上一直都坚持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再探讨语言的使用意义。具体的语言在具体的交流环境中表达出来,必然会伴随着表达出不用层面、不同方向的含义。语力的突出作用就是在这些不同的语言含义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学家们甚至认为语力具有能够发挥独特的社会效应和心理效应的交际意义和交际能力[1]。在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语言交际情景,人们会通过言语行为尽可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误解和分歧的产生往往并不是因为交际活动中的倾听者听不懂或者误解讲述者想表达的具体用词或语句的意思,而是倾听者没有理解对方隐藏在表面语言中所想表达的实际交际意图,即是理论上的语力。此时,倾听者正确地理解讲述者言语行为中的实际语力就变成了一个交际活动成功的关键点所在。语力动态模型的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宣告、指令、承诺等行为都是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通过对语言情景、语力和取效行为的研究,可以明确讲述者通过言语行为产生的目的和后果,同时在理论上还能弥补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在现实中理论意义不足的问题[2]。

一、语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一)语力的概念创立

对语力的系统性研究,最早是伴随着哲学家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创立开始的。语力的概念也随之诞生,弥补了语言学中的部分空白。语力是由讲述者的具体话语在交际场景发挥出的特殊功能。比如:当讲述者说出“注意点”这句话的时候,根据语气、情绪的不同,既可以表达热切的关心、提醒、爱护,也有可能是警告、威胁、讨厌,这就是同一句话所具体表现出来的不同语力。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同一个语句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其在哲学上获得准确的概念定义却仍然是十分漫长的过程[3]。现如今,学界对于语力研究的关注虽然主要归功在了奥斯丁等言语学家身上,但实际上,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研究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提出了关于语言“力量”的关键性术语。

(二)语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语力除了包含讲述者的言语语力和语句意义之间的关系、语力在言语理论系统中的地位等问题,还包括语力的具体构成要素问题。语力的具体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7种类型:(1)话语施事意图,即在说话的过程中包含的内在目的;(2)施事意图的力度,即是讲述者在不同的话语施事行为中为了表现出其具体意图而体现出来的言语力量强弱;(3)实现施事意图的方法,即表现在讲述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施事意图,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语力,甚至某些施事行为必须通过特殊条件或者指定方法才可以实现;(4)命题内容条件,即是就算言语行为存在特定的命题内容,但是语力的不同会对其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不是所有的命题内容都可以拥有语力,但是语力可以直接影响命题的具体内容;(5)前提条件,即施事行为完成不得不满足的条件;(6)真诚条件,这是讲述者的施事行为在完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体心理状态之一,通常情况下能够与命题的具体内容相对应;(7)真诚条件的力度,是指具体语力在表达心理状态上的真诚力量强弱程度,即意愿强烈与否,和讲述者的施事意图力度成正比的关系[4]。

在当代言语行为文化的理论中,如果想要充分地确定讲述者某句话语所表达出来的具体语力,就必须对上述七项语力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量化、对比和分析。

二、语力的动态模型

(一)Talmy的力量-动态模型

现实世界大多数的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物质世界里最有意义和作用的经验就是有关力量的经验,Talmy的力量-动态模型清楚地阐述了基本力量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和主要内涵,即是语言表达式中也蕴涵着和物理学力量要素相对应的两个力量实体,这两个力量之间同样具有规律性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其中一个力量实体是注意的焦点,即原力,原力实体有具体的力量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会显示出来也可能会隐藏,这取决于相反的力量实体,即对抗力实体的状态,对抗力实体是一种能够发出与原力实体力量方向完全相反的力[5]。在物理中,或者克服原力实体的力,或者不能克服原力实体的力,全部都要取决于对抗力的具体大小。

(二)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模型

构建一个基于力量动态模型下的言语行为语力-动态模型,可以根据原力实体和对抗力实体的物理划分,将听话者和讲话者与之一一对应,原力实体是倾听者,对抗力实体是讲述者。这两个力量实体的方向是相反的,原力实体在受力前后也会产生状态变化[6],即是直接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模型主要用于语义分析,其中原力实体的内在趋势以及受力后的状态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但这种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直接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概括听话者内在的力量趋势和状态,这种内在的力量趋势和状态要跟随不同的具体语言情景而不断定性和变化,这里就可以运用到语力的七个基本构成要素,对其数值进行具体量化比较,分析语力在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模型构建当中如何科学引导两个相反实体的对抗力量表现,言语行为中应当对说话者、听话者等力量的施行者和受力者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在明确受到对抗力影响之后,原力实体的状态往往会随之变化。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相对论表示语力不能保证倾听者内在力量趋势的准确描述,而是应当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一起变化[7]。

三、言语行为文化中的语力分析

(一)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必须和取效行为状态这一基本条件结合起来,比如话语的目的、真诚条件心理的状态以及命题条件等判断标准。具体类型可以划分为承诺、表情、宣告、断言、指令等。但直接言语行为具有比较强烈的抽象性,所以存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较少。断言行为是说话者直截了当表达明确的意思,其主要目的是让倾听者感受到自己内心强烈的真诚愿望。指令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要求性和命令的口吻,例如班主任命令你今天写完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这就是一个指令行为。承诺行为包含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比如班主任说你写完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就可以不用写数学作业,这就是一个承诺行为。宣告行为则是通过话语表达将来可能发生的或者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比如:医生告诉病人家属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个断言行为;医生告诉病人家属病人抢救不了即将死亡,这就是个宣告行为。表情行为相对比较简单,此时话语中的主要内涵是情感因素[8]。

(二)间接言语行为

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正话反说,这种字面意思和自己想表达的意图不一致的情况就是语言学中的间接语言行为。塞尔认为:“通过实施另外一种语言行为来实现某一种需要行为就是间接语言行为,这是两种语言行为的组合。”[9]间接语言行为具有关联性和可推导性,即是听话人能够通过间接的语言行为进行推导,但由于存在间接过程的时间线,所以间接语言行为具有可取消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取消间接语言行为中的部分隐藏的含义。如果再增加了某些前提,甚至可以直接让间接语言行为的效力消失[10]。人们在交际交流的时候使用间接语言行为,除了可以让语言表现得更加丰富有趣,通俗简练,更是为了在增加一定的比喻、夸张、省略、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前提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效果,这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会显得说话者体谅他人,心思缜密,为人体面,在某些时候还可以进行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间接需要行为应遵循合作原则、关联性原则、礼貌原则,了解并正确实施间接语言行为十分重要,只有充分考虑对方的间接语言行为理解的能力,才能加强交流的效果,克服双方的交流摩擦,避免交际过程中出现失误,影响交际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言语行为文化对语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物理学上的Talmy的力量-动态模型讨论了语力的动态特点并创造出语力-动态模型,通过对语力-动态模型的取效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认识了语力在语言文化中发挥的千变万化的作用,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一系列可以引领现实语言交际行为的有效的语力沟通技巧。

猜你喜欢
讲述者言语实体
上篇 庆国之盛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讲述者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