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民,唐 棣
(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和以往的教育方法相比,翻转课堂将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分配,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把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彻底颠覆,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改革。
翻转课堂,是21世纪初期新兴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预览,获取知识,同时,根据自身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和存在的疑惑在网上或课堂上进行反馈,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情况和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或提供在线服务,辅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对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在思考回答问题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把问题传递到云平台上,由老师进行实时解答。同时,老师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跟上进度。
掌握信息及其特征,掌握高中网络检索工具的使用,熟练掌握信息加工、word、PowerPoint、Excel以及简单vb程序、智能工具等办公软件,掌握信息安全知识,掌握信息资源的熟练运用。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学校都采用老师在微机室内讲课,教师通过幻灯片、投影仪进行教学,学生在电脑上进行观看、操作。授课完成后,老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对教授的内容进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等。这些方法方法比较灵活,教学比较多样,吸引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学习注意力,被逐渐所普及。
2.1.1 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由教育专家Laerge在《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有关文章,逐渐被国人了解。
乔迪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尔斯两位美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翻转课堂,同时可汗学院创始股东萨克尔曼·可汗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后,在可汗学院大力推广,逐渐被国际教育界所认可。目前翻转课堂成为国际教育方式的一种新的变革,并被世界各国所高度重视。
2.1.2 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自被引进国内,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持续关注。2012年,南京大学的张金磊[1]等人率先对翻转课堂的起源、定义与特征以及国外的应用案例展开了分析,并构建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提出了可能面对的挑战。重庆聚奎中学也率先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2]。随后,国内学者对有关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相继展开,并曾一度引发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潮。由于翻转课堂由国外传来并不适合照搬,于是国内大量的学者进行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本土化特点,如:“学习任务单”“导学案”等本土化称谓、课前以及课中安排的本土化设计、课前教师备课的本土化组织、学校推进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政策等等都有相似部分。但也有细微的不同,比如说,在导学阶段,有的采用“目标导学”,有的是“任务导学”,还有的是“导学案导学”;在课前学习阶段有的采用“教材自学”,有的则采用体现学习量和任务可行性的“教材素学”,还有的学校提倡“资源助学”;在评价阶段,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用“在线测学”,但是在评价的具体要求中却各有不同[3]。
2.2.1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同,导致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知不同。经济发达国家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看着一个系统,包含于计算机有关的互联网、通讯技术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涉及计算机通讯技术、多媒体等部分[3]。尽管分歧比较大,世界公认的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与之同步的是,世界各国再教育投资中,计算机设备及相关软件的投资,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比如:①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组织体系,从顶层设计抓好计算机教育。同时全面应对计算机辅助教育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加以改进教学方式;②通过调整教材大纲,将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中学的基础课程;③对校园进行信息化改造,购置计算机设备和教学软件,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④积极开展教学观摩、计算机教学辅助竞赛等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升;⑥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借此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日常基本技能之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在教学辅助中的应用,逐步提升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水平,并将各科学习逐步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
2.2.2 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自1982年教育部在我国五大高校附中开设计算机实验课程至今,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转变。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并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自此,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
3.1.1 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翻转课堂的基础是共享合作学习理论。因此,本课程重点是将翻转课堂所倡导的合作理念,贯穿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交流、互相帮助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解答释疑,从而实现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必将激发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3.1.2 基于主题任务的学习策略
本课程在翻转课堂中,将学习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分解设计。在输送给学生时,结合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逐步进行条块分割细化。同时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宜,不能过难,导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背离了学习的目的。
3.1.3 基于问题探究的学习策略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讨性。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之前,一定要深入细致进行思考,选择难度恰当、与学生起点相当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型。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探究能力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很强的联系。教师应该借助这种问题的设置、讨论、争论、回答、解答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特别是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文以《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3.2.1 课前
教师向学生发放两个教学视频和一个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1后查看导学案,认真思考教学视频1和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最后观看教学视频2。教学视频1中有两个有关于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案例为反面案例,一个为正面案例。导学案则是由一些有关教学视频1的问题和一些开放性问题(其中包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对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信息价值观?在信息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等)组成。而教学视频2则是教学视频1的详细讲解版本。
设计意图阐述: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生动形象的展示相关内容,导学案则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促进其对所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其中教学视频1中正反两个案例互相对比,方便学生发现理解相关内容。在导学案中,有关教学视频1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看教学视频1,而开放性问题则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考。而教学视频2既可以给学生解答部分疑惑,还可以深化学生已接受知识的理解。
3.2.2 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前观看的教学视频和导学案中的内容,询问学生就导学案中有关教学视频1的问题是否存有有疑问并做出解答;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开放性问题并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设计意图阐述:先引导学生回忆课前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深化课前获得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疑问进行答疑,则可以解决学生课前的疑问,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记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则可以学生接收他人的思路与想法,最后总结归纳则可以梳理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完成课程目标。
3.2.3 课后
询问学生是否收到过虚假信息,如何分辨虚假信息。并和他们讨论如何分别虚假信息方法以及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设计意图阐述:课后与他人交流并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可深化记忆。
通过相关的设计与分析,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课前学习资料的设计应以吸引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则应该以促进加深学生对课前所学知识的理解、解决学生相关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为主;课后任务的布置则应以深化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为主。
总体来说,翻转课堂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实践成果,追赶步伐也很快,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比如在翻转课堂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疑惑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进一步扩大广泛应用。以课程《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为例,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对信息技术学科做出了应用设计,以期能为以后的翻转课堂在国内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