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研究

2019-12-26 07:35冯在麒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完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本文主要以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研究为重点,结合当下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影响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素,其次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设计发展性和适应性以及障碍性的心理教育辅導方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咨询工作体系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措施

近年来,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开展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优化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全面分析研究生人群心理的变化趋势,创建对应的教育机制,关注研究生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不断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促使研究生以积极理性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

一、影响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因素

1.科学研究压力角度。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学业领域上的压力更大,其不仅要参与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承担着课题研究和试验分析等压力,科研工作任务重大。特别是农林院校的研究生,其试验周期较长,且农林学科试验对象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一旦出现失误,有可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重新开始,甚至反复多次失误,以至于部分研究生过于担忧毕业问题而引起抑郁或者强迫等心理疾病[1]。与此同时,最近几年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种类以及论文的级别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并将这些内容和学位进行挂钩,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提升,但是目前农林院校的研究生,要想发表水平较高的论文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存在着发表不成功的风险,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断增加。

2.就业压力角度。首先,农林院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在日益增加,然而目前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实际需求并没有显著扩展,呈现出供需矛盾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再次,研究生在经历考研与读研过程期间,在其自身的体力和脑力等方面,都进行了较高的投入,理想的职业等级较高,总会将职业标准建立在收入以及社会影响力较高的岗位和领域上,但是社会上与之相对应的岗位往往有限,理想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2]。若这些压力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便容易出现心理负担,在处理不恰当或者不及时的情况下,就容易引发研究生的多种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角度。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人群表现出相对分散的特征,尤其在上课以及试验的操作地点方面,缺少标准化的上课课表,学习生活作息习惯彼此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农林院校的研究生需要经常出差驻站,所以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和途径少之又少[3],人际交往空间较为狭窄,导致部分研究生在挫折面前容易忽视心理宣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部分研究生希望和他人交流,然而却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交流交往,以至于容易出现研究生与其他学生出现争执或者无法友好地和其他学生相处的情况,长期以往就会引起研究生性格出现孤僻,进而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

4.经济压力角度。农林院校的应届研究生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和基础,往往是凭借家庭或者奖学金维持学业与生活,且农林院校的大多数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的经济环境不佳,势必会增加部分研究生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压力,这也容易对其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5.自身心理缺陷角度。相关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其自身的人格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具备稳定性和自律性等特征的研究生,其心理健康程度较为良好;而具备敏感性和紧张性等特征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一般较差[4]。但是一些研究生,往往表现出强迫性和抑郁性,在日常学习中总是多疑与过分自我约束,不会积极的和其他学生沟通,甚至出现心情苦闷与活力缺失等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措施

1.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相关教师要充分结合其心理特点积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获取研究生群体的认可与肯定,最主要是要准确把握研究生的思想与心理特征,有效促进研究生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充分融合。其一,促进思政教育团队与心理教育团队融合。农林院校要基于机制的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中,促使两者浑然一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其二,定期培训研究生辅导员、思政教师、研究生导师,帮助其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等技能,学会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自己的教育主体,实效性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除此之外,心理教师也需要了解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式,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代性和特色性,满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求。其三,有效融合研究生思政教育及心理教育方式,思政教育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尤其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心理检验内容引进思政教育体系中,便于更加具体地掌握研究生自身的气质特征与性格特点,增强针对性。此外,心理教师要创新个别教育和坐等上门等教育方式,自主地对心理健康教育加以研究,选取小组合作或者团队活动等方式引导研究生对自我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范围,保证教育方式相互促进与相互发展[6]。

2.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工作力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而要靠多方共同合作。家庭充当社会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教育以独特的性质影响着研究生心理的成长方向,而家庭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发挥重要的价值。因此农林院校应该创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切实地融合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在农林院校的研究生步入校园之后,可以借助研究生的成长档案,了解其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座谈会,更加具体地掌握研究生成长背景,同时,针对个别研究生,定期和家庭进行经常性沟通,确保家长及时了解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的实际表现情况,科学地发现和研判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促进有效解决[7]。此外农林院校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等契机,组织部分家长开展心理培训、发放教育资料、发送相关推文等,全方位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原理内容的普及,帮助研究生家长了解合理的教育方式,切实形成家校互动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设计发展性和适应性以及障碍性的心理教育辅导方案。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农林院校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研究生的心理实际设计发展性和适应性以及障碍性的心理教育辅导方案,在培训身心相对健康的研究生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体心理辅导或者团體心理组织教育等途径,对其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便于完善研究生的人格发展;在培训身体健康但是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或问题的研究生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握其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类型的心理课程以及专家讲座,对研究生进行适应性心理教育,促使其可以有效地面对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问题,强化研究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处理研究生的心理障碍[8];在培训心理和身心健康水平较低的研究生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社会上专业单位合作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完善现有的心理辅导机制,促使研究生积极的克服心理和身心成长障碍,帮助研究生心理平衡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咨询工作体系。其一,积极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成为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农林院校要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学方式,彰显教育的成效,由此帮助研究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处理心理问题。以年级分类为方式监控研究生心理健康,把关研究生入学健康质量,尤其是复试流程中对研究生加以心理健康检验。之后普查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最后依据中期的具体考核方案,创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检验机制,了解研究生在入学之后的心理表现情况,找到心理存在问题的主体给予帮助和引导。

其二,全面彰显心理咨询中心的辅助职能。农林院校管理者要全方位地彰显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辅助作用,强化咨询团队的建设,多个途径上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科学性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落实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与档案设置,提升教育水平。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中心要自主地扩展心理咨询形式,对尚未存在心理障碍的研究生进行咨询,缓解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给予研究生积极面对挫折的动力,学校要格外注重特殊时期的研究生心理障碍,包括新生对学校的适应过程和毕业生答辩、就业过程等,持续性地进行研究生心理辅导工作。最后设置研究生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咨询沟通方式,尤其是电话以及面谈,提升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的服务质量。或者举办心理健康宣传以及专家讲座等活动,促使研究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其三,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农林院校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也是农林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设计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现有的学校文化设施,广泛地进行积极向上的学术或者艺术等活动,包括研究生文化节、研究生趣味运动会和院校之间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保证研究生对这些活动的全身心参与。其次,创新研究生实践机制,强化社会实践基地的设置[9],丰富现有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以农林专业特色为中心,举办青年志愿者或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促使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训练其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减缓研究生自身的心理压力。最后,整合研究生生活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研究生自身的需求放在教育的首位,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等项目,帮助研究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对研究生的心理和经济提供一定的支撑。

其四,培养研究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强化研究生的自我心理训练,促进其学会自我心理的调整和疏导,帮助其正确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其以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竞争与挫折。与此同时,鼓励研究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引导组织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地创新心理健康成长的训练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凸显农林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林院校管理者需要深入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分析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和内容,从内心深处感染研究生,促使研究生以积极的思想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生、工作、生活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春生,张静,雍双渠.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探究[J].中国研究生,2018(3):73-75.

[2]高云,刘洋,郑曌等.提升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1):28-34.

[3]詹丽玉,练勤,王芳.大学生原生家庭环境及其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4):92-99.

[4]孙茜.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8,(6):140-141.

[5]任争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2):129-130.

[6]马玉萍.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部5所职业学校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7(11):165-167.

[7]王静.农林类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以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7):236-240.

[8]郭智芳,刘泉,王培.素质拓展在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6):86-88.

[9]王国领,王雪梅.研究生压力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9):9-12.

作者简介:冯在麒(1993—),男,海南澄迈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完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新探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