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2019-12-26 23:52邓正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教学方式

邓正辉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1 引言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课程中存在已接近百年历史。它先后经历了癸卯学制的文科必修课、民国政府支持下的国文必修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语文课被撤销再到国家“十一五”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必须要开设大学语文课,这中间的曲折经历使得大学语文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地调整与适应的状态。但因为大学语文在学生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发挥明显的实质性作用,使得它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难以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处境在今天具有一定的尴尬性,因为它既缺少相关政策的保护,也缺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毕业之际找工作之时也不能给予直接帮助。为此,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会将重心置于专业技能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变得可有可无,由此就会引发诸多大学语文教学问题。

2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追求课程设置充分对接就业市场,对大学语文这类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直接帮助的课程能删则删,将其从基础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是公共选修课,不断压缩课时和学分。部分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堂人数要求采用大班制教学,所谓大班制就是人数超过60,甚者超过100人。课堂人数多,对课程教学手段实施和实现课程目标都有很大限制。很多地方性高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不充分。课时不足造成课本内容无法完整表达,例如,要将中国文学史的各时期优秀作品都展示,仅仅三十几个课时完全不够,更不用说展开充分的教学互动,探索新的课堂形式。另外对教师培养的不足通常使教师不能充分领会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意义,易使大学语文沦落为“高四”语文,部分教师仍然用与高中语文相同的方式教授。课时不足与非必修的课程性质,导致学生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认为混到学分即可,认为大学语文很容易,只要吃高中的老本就能蒙混过关。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枯燥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后不做扩展阅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高校开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语文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令人担忧,那么是不是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就真不需要大学语文了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它是为了提升学生母语水平。在网络新词泛滥的当下,大学生需要一门课程告诉他们母语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标准地运用语言,怎么清晰地表情达意,怎么使语言富有美感。其次,它是为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既包含知识视野又包含文化品位还关乎胸怀境界、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人格的重要组成方面。通过中外同时代,同类型文本比较,让他们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体悟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生命意义。因此,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需要大学语文。

4 优化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主要策略

4.1 为大学语文设置合理的课时

大学语文的发展现状要想得到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首先要为大学语文设置合理的课时。大学语文的课时比重至少应该跟大学英语、计算机、思修、毛概等公共课程具有相同的课时以及学分比重。在充足的课时安排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更加详细的学习和了解大学语文知识,教师也就可以在不赶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为学生精心备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大学语文的文本意义,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其精神养分,从而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作为精神力量或支柱。

4.2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具有多样性

大学语文课程跟普通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有明显差别,因此大学语文的授课模式应该是与中学语文的授课模式截然不同,毕竟中学语文是为升学考试而准备的,大学语文更多的是为了陶冶学生的精神并丰富其思想。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引导学生与大学语文的文本知识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深入或沉浸在该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渲染的情境之中,进而能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明传奇《牡丹亭》中的《游园》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份关于《牡丹亭》的情节脉络梳理,在知晓《牡丹亭》大致的情感脉络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游园》这一故事情节,才能在老师的讲解与启发之下明白其深层含义,才子佳人的美丽爱情才会更为学生理解和赞赏。除此之外,教师恰当的点拨学生要学会珍惜真情、为守护真情而付出努力,学生就可以由此受到较为强烈的情感启发,以至于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可以更加成熟的处理。简单的情节梳理有时候是难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必须要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等,使得学生能够在有声有色的欣赏过程中更加明晰故事的发展变化。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其他较为枯燥和乏味的文本时,也必须要灵活的选择教学方式。例如屈原的系列文学作品就较为枯燥和乏味,一方面是因为该系列的文学作品远离当前的生活时代,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学生从思维上就难以转变思路,接受其观点;另一方面,这类文本的用词造句又多生僻字,阅读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深入分析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使会有相关的音频视频辅助教学,也都为戏剧。学生更不会受其吸引,即便是专业的艺术系学生或者中文系学生,也都觉得无聊,更不用说其他专业的学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备课,将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穿插作者的生平故事,就可以缓解学生的排斥情绪,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之中拓展和深化了课堂知识,其文本所要表达的爱国情感、报国愿望等也都轻轻松松的为学生所消化吸收。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必须保证文本之间的连贯性和继承性,尽量完善集成系统化的教学与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选择与学生的理解记忆思维习惯是具有相关性的,所学知识越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掌握和理解的效率就越高。譬如教师讲鲍照、谢朓必联系到他们对唐诗的影响,对李白的影响,才能让学生看到中国的诗歌在唐代走上顶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李白诗的登峰造极是构筑在前代诗人积累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联系现代文学中新月诗派作家闻一多,他研究庄子和唐诗,也提出对现代诗歌格律的要求,两者之间也必然有着某些联系,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联系进行进一步探索,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构建整体的文学史观,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从而真正使他们认识到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血脉联系。最后,大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大学语文时要善于把中国文本和外国文本联系起来。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中国文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之所在,而外国文本的选取也都是外来民族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在学习本民族的文化经典时,巧妙的设置与外来民族文化经典的对比,可以使得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领略不同的文化色彩。例如,同样是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国的《诗经》和西方的《荷马史诗》就可以拿来对比,这是两种文化的源头,其差异性最具有研究意义。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时,中国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和外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就可以拿来对比,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能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从而达到对中外文化持正确态度的目的。

4.3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入高校课堂,使课堂的活跃度和丰富度都得到了极大改变,在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丰富原本的课堂知识。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复习,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上传至多媒体设备,学生自行下载或拷贝,能够缓解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毫无头绪的问题。

5 结束语

大学是学生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为更好适应社会而做准备的一个必要学习阶段,但大学的存在不能只是单一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人文素养的学习和积累也同样必要。大学语文课程所涉及到的人文素养知识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这些知识的培养和熏陶下,学生可以找到文字的力量,书写、表达能力也都可以有一个质的提升,学生的气质、人格等也可以得到相应地改善。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高校课程安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也应该有专业的教师负责教授,从而使得大学语文的作用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的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教学方式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