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玉,谢国秀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1]。相关研究发现,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录用人才的主要观测点由求职者的能力和资历逐渐转向职业素养[2]。为探索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否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本文就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在我校一年级医学类专业学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一)500份,收回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98%;分层抽取西南及两广地区不同级别医院500名医务工作者(含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场发放问卷(问卷二),收回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0.20%。
借鉴已有研究结果[3-7],自编调查问卷,包括工作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发展性素养、身心素质6个维度4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计5分,“比较重要”计4分,“一般重要”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最不重要”计1分。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子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
医学生问卷中,临床医学专业238人(49.07%),临床医学专业(农村定向)163人(33.61%),法医专业 10人(2.06%),口腔专业20人(4.12%),麻醉专业20人(4.12%),影像专业17人(3.51%),美容专业17人(3.51%);男生196人(40.41%),女生289人(59.59%)。医务工作者问卷中,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104人(23.06%),二级医院131人(29.05%),三级医院216人(47.89%);男性244人(54.10%),女性207人(45.90%);初级职称227人(50.33%),中级职称146人(32.37%),副高级职称51人(11.31%),正高级职称27人(5.99%);科室负责人91人(20.18%),临床一般工作人员309人(68.5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51人(11.31%)。
调查发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较高,90%左右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均值大于4分,两者评分均值低于4分的项目大体一致,除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想象力、科研能力、学历外,医学生对竞争意识的评分也低于4分,具体见表1、2。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为(195.31±17.02)分和(195.89±17.54)分,差异无显著性(P=0.423)。
2.3.1 评分前后5位差异 调查发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前5项有4项一致,分别为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工作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工作态度;一项不一致,医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评分最高,医务工作者对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评分在前5位。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后5项一致,为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想象力、科研能力和学历,具体见表3。
表1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价[n(%)](n=45)
表2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均值低于4 分的条目(±s,分)
表2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分均值低于4 分的条目(±s,分)
条目 医学生(n=4 8 5)3.6 1±0.9 8 3.6 7±0.9 0 3.9 5±0.8 1 3.8 9±0.8 7 3.9 7±0.8 5 3.9 7±0.8 8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想象力科研能力学历竞争意识医务工作者(n=4 5 1)3.3 1±1.0 5 3.6 7±0.8 6 3.7 9±0.8 4 3.8 5±0.8 8 3.8 6±0.8 1-合计(n=9 3 6)3.4 7±1.0 3 3.6 7±0.8 8 3.8 7±0.8 2 3.8 7±0.8 7 3.9 1±0.8 3-
表3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评分前后5位(n=45)
2.3.2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不同维度的评分比较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医学生对发展性素养重要性的评价显著高于医务工作者,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显著低于医务工作者,具体见表4。
表4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不同维度的评分比较(±s,分)(n=45)
表4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不同维度的评分比较(±s,分)(n=45)
总分专业能力医务工作者医学生P 4.3 5±0.3 9 4.3 4±0.3 9>0.0 5工作能力4.4 0±0.4 2 4.3 5±0.4 1>0.0 5通用能力4.3 0±0.4 8 4.2 5±0.5 0>0.0 5 4.5 0±0.4 4 4.5 4±0.4 2>0.0 5职业道德4.5 0±0.4 0 4.4 5±0.4 1<0.0 5发展性素养3.6 9±0.6 6 3.8 1±0.6 2<0.0 5身心素质4.3 8±0.4 6 4.3 5±0.4 6>0.0 5
2.3.3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不同条目的评分比较为进一步明确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差异,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者对16个职业素养条目的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和医务工作者相比,医学生对社交能力、外语水平、想象力、耐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学历、文字处理能力的重要性评分更高;和医学生相比,医务工作者对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健康状况、遵守工作纪律的重要性评分更高。
表5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16个职业素养条目的评分比较(±s,分)
表5 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16个职业素养条目的评分比较(±s,分)
?医学生4.2 9±0.7 3 3.6 1±0.9 8 3.9 5±0.8 1 4.4 9±0.6 8 4.5 6±0.5 7 4.7 5±0.5 4 4.6 0±0.6 0 3.9 7±0.8 5 4.3 9±0.7 2 4.6 3±0.6 2 4.4 1±0.6 4 4.5 7±0.6 3 4.2 0±0.7 4 4.6 8±0.5 5 4.4 6±0.6 6 4.3 3±0.7 0条目 医务工作者4.2 0±0.7 0 3.3 1±1.0 5 3.7 9±0.8 4 4.3 5±0.6 7 4.4 7±0.6 3 4.5 7±0.6 1 4.5 1±0.6 3 3.8 6±0.8 1 4.2 0±0.6 6 4.7 7±0.4 3 4.5 0±0.6 3 4.6 7±0.5 4 4.3 6±0.6 7 4.8 2±0.4 1 4.5 8±0.5 8 4.5 5±0.5 4 t值P值社交能力外语水平想象力耐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学历文字处理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健康状况遵守工作纪律4.3 6 4-3.0 4 1-3.0 4 1-2.9 8 3-2.0 8 1-4.8 7 9-2.0 7 6-2.0 4 4 3.3 3 7 4.0 5 9 2.0 2 5 2.6 4 6 3.5 9 6 4.3 6 4 2.8 3 0 5.3 5 0 0.0 0 0 0.0 0 2 0.0 0 2 0.0 0 3 0.0 3 8 0.0 0 0 0.0 3 8 0.0 4 1 0.0 0 1 0.0 0 0 0.0 4 3 0.0 0 8 0.0 0 0 0.0 0 0 0.0 0 5 0.0 0 0
关于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总评分,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评分前后5项中,除一项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评分不一致外,其余4项一致。说明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在整体上较为一致。这与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及医学人文教育有较大关系。这一结论与陈煜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8]。
医学生与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的具体条目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医学生存在职业体验缺乏、职业认知失真,功利化倾向明显、知行不一现象较为突出这两个问题。
3.2.1 职业体验缺乏,职业认知失真 职业素养的核心载体是“职业”,不同职业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不同[9]。医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载体”,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源于教师的理论灌输、社会评价、个人实践体验等,对医务工作所需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评价存在部分失真现象。整体来看,医学生存在重显性职业素养、轻隐性职业素养的倾向。根据陈燕燕的研究结论,如果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达不到最低标准,无论其显性职业素养有多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业素养总体水平将会越来越低[10]。医学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3.2.2 功利化倾向明显,知行不一现象较为突出 从表3~5可以看出,虽然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外语水平、学历重要性的评分处于后5位,但医学生的评分显著高于医务工作者。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强基层的制度设计使得大部分医学本科生只能选择到县级及以下医院就业。不少医学生基于“体面就业”的心理,不顾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盲目加入考研大军,并没有从人职匹配的角度理性考虑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读研。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卫生部2009年《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等文件的贯彻落实,医学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调查发现,虽然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价整体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维度和具体条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现象提醒医学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
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相关理论,医学生可以从医务工作者的从业经验中获得关于未来职业的间接经验。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为蓝本,结合医学生在校学习的特殊性,明确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三项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11]。这为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医学院校应在遵循总体要求的前提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从业人员的反馈,解决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发展性素养重要性的评价显著高于医务工作者,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显著低于医务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显性职业素养、轻隐性职业素养的功利化倾向。因此,医学院校应以显性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引导医学生正确对待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促进医学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调查发现,医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其影响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不深有很大关系。职业素养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从分析职业内容开始[9]。医学院校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医学生职业认知。一是在理论教学方面,尝试课程思政方式,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让医学生通过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等专题学习或短期社会实践等,了解未来职业所需素养,从而自觉培育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素养。二是在实践方面,医学院校应当构建以职业素养培育和提升为主线的第二课堂体系。可将实验、实践、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多种活动纳入职业素养类课程体系,使学生在重视职业素养的基础上领会医学职业精神,提升医学职业能力[11]。
医学院校可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实际教学中,并将其引入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培养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12]。
本调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没有做到随机抽样;二是因为目前缺乏较为权威的关于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结构的问卷,本调查问卷是参考相关文献和用人单位主管人员的意见而设计的,调查数据不满足因子分析的最低要求。上述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章的结论,但仍然不妨碍本研究结果为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