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墓室壁画,是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和民众生活状况的再现。由于墓室壁画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及精神意趣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所以壁画不但记录了创作者(绘画)的心理状态及精神意趣,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壁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离不开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线条、色彩和造型。线的风格样式是画作精神气质及物质质感的表现,色的微妙变化是画作的情感表达,形象造型是画作的故事再现。研究壁画,对再现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已发掘的壁画墓,在时间上从西周到明清时期,地域上北到内蒙古,南至云南,西至新疆,东达吉林,数量多,内容丰富,保存也较好,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及精神领域的好素材。墓室壁画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它既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是由观念、信仰、知识、教养等各种文化因素混合而成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反映[1]。墓室壁画的分布,一般是围绕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两汉时期壁画墓多分布在西安和洛阳地区,北朝壁画墓多分布在太原和磁县附近,南朝壁画墓多分布在南京附近,唐代壁画墓多围绕咸阳地区,宋代壁画墓较分散,但大部分在河南境内,而辽代墓壁画墓则分布在赤峰和河北北部地区。壁画墓的存在,是人们对艺术追求的体现,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及等级制度,更是丧葬制度的直接体现。这就要求编写壁画墓简报及报告的团队,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素养和美术水平。
壁画绘制的载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石室墓是直接绘制在墓壁的石板上,如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壁画墓;砖室墓内的壁画是先在墓壁上涂白灰面,待干后打底稿涂颜色作画,如洛阳地区汉代的一些砖室壁画墓;土坑墓则是在墓壁上涂白灰,然后作画,如西安地区唐代的一些大型陵墓。
目前发现的壁画墓,以北方地区的居多,南方分布较少。墓室壁画的埋藏环境对壁画的保存有很大影响,温、湿度的变化和霉菌等会对壁画各构成部分材料的稳定性造成破坏[2],因此,南北壁画墓的数量差异除了与政治势力有关之外,也可能与南北埋藏环境和水位环境有关系。北方干燥易于墓葬壁画保存,而南方潮湿则不利于墓葬壁画的长期保存。
墓室壁画作为记录历史的直观材料,是十分珍贵的,加之保存下来的又多是残缺不全,因而便更显得珍贵。鉴于此,对墓室壁画的出版及发表质量的问题需要认真予以探讨。以前由于技术及观念的落后,一些墓室壁画未能很好地保存,进而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目前,这些壁画墓的简报及报告所记录的多半是简单的线描图,稍微好点的材料用了临摹版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简单的线描壁画,并不是在复制历史,而是对原壁画的破坏。前人发表壁画材料,也许存有较强的喜好心理,对于保存好一点的墓室壁画就用心临摹一下,多发一些照片;保存差一点的壁画,仅是发表一些并不是由专业美术人员绘制的线描图,这就导致了历史信息的丢失。下面列举一些壁画墓简报及报告说明。
如辽阳地区的墓室壁画。多数墓室壁画材料仅采用线描图发表。如东门里壁画墓,棒台子1号、2号壁画墓等。这种简单的线描,是对考古年代学的一种否定。研究者在使用这批材料的时候仅能依靠发表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而发表的这些资料又是被现代人加工过的,并且还是粗糙的加工,所以说它有失历史真实。如此,与其说研究者是在研究历史时期的壁画风格及成就,不如说是在研究临摹该壁画者的绘画风格和成就。
发掘者发表其壁画墓的材料是临摹的画作,是现代人的作品。临摹者在临摹时多少会融入自己的绘画技巧,夹杂临摹时的心境。这些无形的东西会在绘画的时候无意识地融进临摹之中。也就是说,它是将晚期的“东西”硬塞进早期的遗迹中了。由于内涵变了,因而其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是有问题的、不真实的。
现代技术人员依据原画临摹,绘画功底好的人,也许可以还原壁画;但如果是一般绘图人员临摹出的图,可能就与原画差距很大了。这些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有失事实。本来壁画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及社会学等知识,是不可复制的直观材料,因而发表一定要谨慎。如果仅是发表由现代绘者临摹出的粗略的画作为研究材料,很难窥视原壁画的历史信息。研究者辛苦研究的也仅是临摹人员的作画风格、绘制时的心理状况、绘画技巧及绘画功力。目前,墓室壁画的编写,要完全抛开临摹这一手段的话,也是不现实的,因而还不能舍弃。所以,这就对临摹壁画的人的专业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临摹壁画时不要夹杂个人的绘画技巧,不能融入自己的喜好厌恶情感,不能有创新之念,要完全忠实于原作。
又如朝阳地区发现的北燕时期的墓室壁画。大平房村壁画墓的壁画绘制,仅是线描勾勒,无色彩的临摹[3]。其绘制较为粗略,线条勾勒较为零散生硬,墓主人的表情绘得也很呆滞。朝阳北燕壁画墓的壁画,深受辽阳地区墓室壁画及中原地区墓室壁画的影响。虽然笔者未见到朝阳北燕墓室壁画原作,但可以从辽阳地区及中原地区汉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推测其时代特征。大平房壁画墓简报内的临摹画作,并未达到那个时代的水平,更未抓住那个时代的绘画特征。简报中未附彩色照片,因而对于色彩的情况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对于墓室壁画色彩的冷暖、明暗以及浓淡情况无从得知,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的材料发表时则采用了照片的形式,如实地反映了原壁画的情况,如《辽阳南郊街东汉壁画墓》,对于壁画的进一步研究是十分有利的[4]。
壁画简报及报告的编写是个摸索的过程,由于时代性的限制、观念的落后以及绘制技术的拙劣,以前发表的材料不尽如人意。河南洛阳地区发现了很多汉魏时期的壁画墓,早期发表的材料也存在壁画处理上的问题,简单的线描,不设色。如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5]、卜千秋墓[6]等。根据这种形式的材料,并不能全面地了解早期的社会状况及绘画成就。
壁画墓发掘前,要做好统筹安排,制订详细合理的发掘方案。因为壁画在长期封闭的墓室,处于缺氧的状态,一旦接触空气,将会对壁画原来的色彩产生影响。目前,已发掘的壁画墓的壁画保存都不是很好。笔者曾考察过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壁画墓,其墓内阴暗潮湿,并时有渗水现象,但壁画的色彩及线条并未受到影响。当地的管理人员解释说,因为当时揭露时就是潮湿阴暗的环境,故而现在依然是按墓葬原来的存在环境设计的保护方案。因此,壁画在发掘前要充分考虑发掘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便很好地保持壁画的原貌。
同时,在发掘人员的配备上,应该有以下几组人员:专业的考古人员、专业的美术绘图人员、专业的摄像人员、专业的文保人员、专业的化学人员等。这样,才能保证壁画墓的发掘进入良性状态。考古人员按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严格发掘,认真记录壁画的方位、顺序。美术人员在化学人员对颜料成分做出分析后,配比颜料,对壁画进行临摹,方式上应该采用临摹线图和原貌图两种方式并行。摄像人员要对壁画进行摄像和拍照,拍照要分为数码、胶片两种。同时,文保人员要及时对壁画进行保护,是就地保护还是揭取,都要做好方案设计。
墓室壁画在封存的状况下,遇到外界的空气,大多会氧化改变原来的颜色。颜料变色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是由两种以上化学性质的颜料混合、互为作用而引起的变化。如,铜、铅化合物构成的颜料和含有硫磺的颜料在一起,会出现生成硫化物而发黑的现象。再如,蓝、黄铜等碱性弱的颜料与碳酸钙等混合也会引起变色、褪色。外因引起的变色、褪色,主要是受环境中的水分、气体、光等的影响[7]。所以,在发掘过程中,壁画的保护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中日两国对于壁画保护都做出了贡献,中国多是采取揭取后移入室内保护,而日本则多是采用原地封闭保护。
编写壁画墓简报及报告所需要的内容应在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时,完成基本采集,编写过程中,由考古人员负责主持,相关美术、文保等人员辅助写作。
壁画墓简报及报告的发表,因为有大量壁画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壁画不仅需要保护、临摹、拍照等工序,而且还要对颜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所以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闻名世界的敦煌石窟壁画的临摹,就是一个典范。这种临摹的成功,是很多名家在时间的累积中获得的。墓室壁画材料的发表需要临摹,但这个临摹必须是由具有多年绘画功底的专业美术人员来完成,尽量忠实于原画。在古代,临摹是一项很重要的绘画技巧: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里列举的六法中就有“传移模写”这一技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更是详述临摹的功力。因此,壁画墓简报及报告的发表还需要专业美术人员介入,对壁画进行细致的临摹。墓室壁画的临摹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在确定临摹对象之后,第一件工作是“读画”,即了解壁画的时代、内容、主题思想、人物造型特征、结构形式、线描特点、赋彩方法等,使临摹对象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8]。所以,复原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以研究工作为基础,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总而言之,必须做到“物必有证”,决不能随意添补,凭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再现原作,恢复失去的光彩[9]。在临摹壁画时,要注意线、色、形三要素,这是很重要的。复原一件作品,不仅要仔细观察临摹对象,还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除了对人物造型特征、衣冠服饰进行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对色彩变化做认真研究,找出其变色的规律,有根有据地、恰如其分地进行复原,恢复壁画的本来面貌[8]。尤其是色彩的临摹,颜色的变化是很微妙的,也许是仅仅0.1的色差就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色调。所以临摹一定要慎重。
另外,专业美术人员的介入对编写简报及报告是很重要的,可以对壁画用语作精确描述,使一些美术语言的使用可以很好地传情达意,避免一些美术术语产生时代错误。有的墓室壁画的简报里,存在着误用美术用语的现象。如杏园东汉壁画墓中提到大笔涂刷的写意法[10]。写意时,意在笔先,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漫的气势会营造出回味无穷的意趣。写意画法是很晚的时候才出现的,如果运用到东汉的墓室壁画之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又如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在分析壁画技巧时说采用了“飞白”技法[11]。“飞白”,亦作“飞白书”,是书法的一种特殊的笔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唐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由此可见,“飞白”技法在东汉时才出现。虽然一些记载属于传说,但是报告说西汉壁画墓中已经出现“飞白”技法仍有待商榷。
所以,墓室壁画简报及报告的编写有必要安排专业美术人员介入,这样可以对墓室壁画材料的发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前面已经提到墓室壁画的摄像了,这里强调一下。因为照片及影像是记录壁画原貌的最好方式,既忠实原作又能很好地采集历史信息。拍照会涉及对角度、光线的把握,怎样拍才能够如实地还原画作?在拍照前,要对壁画布局进行分析,解读壁画内涵的思想。拍照时,要对照片进行编号记录,记清布局。对壁画,要分全景、局部及特写三部分进行拍照。影视资料的采集也很重要。要对墓室壁画进行全面摄影录制,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摄像人员应该把拍摄的影像资料做相应的剪辑和编排,以符合整个报告的编写体例。具体而言,动态的影像资料要尽量全面地反映整个墓室壁画的情况。照片排版,要按照墓室的格局依照顺序进行编排,在照顾整体性时也要注重局部的特写。目前,全景照相技术和三维全景扫描技术的介入,已令墓室壁画的信息采集事半功倍了,尤其是利用PhotoScan软件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更是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12]。这样,研究者可以结合临摹线图、影像资料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这些资料,在报告发表时要以光盘的形式出版,以便读者很好地了解报告。
除了拍照和摄像外,还要对颜料进行化学分析。可以采用X-射线衍射法,并以X-射线荧光分析法为辅助,运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原子放射光谱法及化学分析法等对壁画颜料进行分析鉴定。另外,还要制作出相应的信息表格和光谱分析图。这对壁画颜料的成分、来源,以及颜料调制的技术等研究意义重大。因而,对颜料的分析,是编写简报及报告必备的要求。如薛俊彦等人对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颜料的分析,张群喜在《唐墓壁画颜料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对两座有代表性的唐墓壁画颜料进行的分析。这是在发掘时对颜料进行成分采集的基础上得来的[13]。如果发掘中有揭取壁画的保护行为,报告应附上壁画揭取的经验和过程的记录,以供同行们参考,有些方法可参看《陕西唐墓壁画研究综述》一文[14]。
这样,壁画墓简报或报告编写所需要的壁画材料采集就较为丰富可靠了。
以上是笔者对壁画墓中壁画材料编写的一些认识。壁画墓材料的发表,因为多出了壁画这一艺术形式,所以给编写报告增加了一定难度,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也较一般墓葬大,所以需要更加慎重。不光是墓室壁画材料编写报告时需要注意,其他相关壁画材料的发表也应该谨慎、规范合理。一切以学术发展为己任,翔实而又准确地发表材料。一些学者指出:20世纪100年间所发现的古代壁画墓,上起两汉,下迄明清,差不多汇集了中国的另一部历史。这部历史是用实物图像写成的,它被埋藏于地下,真实而准确,它的每一页都是那样具有吸引力。当考古学者将墓室打开的那一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部足以与二十四史相媲美的地下历史画卷[15]。所以,壁画墓第一手材料的编写尤为重要,这是研究的基础。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一带一路’理论体系下的安徽汉画像石”(SK2018A1121)最终成果;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汉画像石艺术特色研究”(2018CX096)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