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用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2019-12-26 02:53何丹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冷门实用主义思潮

何丹丽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的社会人才,必将成为新时代实现新目标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更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这也就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经常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在对专业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 实用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期间一直在美国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潮。“实用主义”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行动和行为。实用主义是第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它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最充分地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实用主义者大多强调行动、行为,实践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认为哲学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主张把确定的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看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成效看作最高目标,因此他们又把实用主义称为“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生活哲学”。“实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占有其独立的地位。”[1]在实用主义者看来,人的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行动,人不是存在于哲学家头脑中的只是渴望知识与真理的纯理性动物,而是具有各种需要和利益的为了生存不断行动的人。“如果要精练的概括实用主义的基本精神,那么用求实、行动、重视效果、开拓进取几个词语来总结是最合适不过。”[2]

2 实用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表现

首先,是大学生把专业与自己的前途,特别是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原本没有“冷门”与“热门”的划分,但是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校专业有了“冷门”与“热门”的界限。而这种划分的依据往往是以该专业的就业率的高低或者工资收入的高低来判定的。不管是名校,如“985”“211”,还是普通院校,被划分出的“热门”专业,如经济学、法学、医学、工学等就业率高,往往成为了莘莘学子竞相报考的对象,而“冷门”专业,如文学、史学等,常常出现“粥多僧少”的局面。但是“热门”专业对人数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就像高考总会有人落榜一样,许多学生并不能如愿以偿的挤进“热门”专业的队伍,而是被调剂到了他们所认为的“冷门”专业中,由此也就带来大学生心理的波动以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满意,他们要么选择转专业,个别学生甚至在大二、大三还在争取转专业;要么就掀起了一场场“考证热”与“考研热”的浪潮。

其次,部分大学生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上,表现出了消极失落的情绪。部分同学将未来好坏与专业挂钩,对自己专业不认可,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波动大,消极情绪严重。实用主义事事强调有用,深受这一思想影响的大学生们,在社会与自我的双重否定下,更加消极排斥自己的本专业。而这种排斥在他们刚入校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部分学生要求转专业,部分学生心甘情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攻读双学位(这其中有许多学生攻读双学位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而纯粹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多发展机会)。大学生对专业的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所谓的“冷门”专业越来越冷,而所谓“热门”专业门槛越来越高。相应地,“冷门”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备也会越来越弱化,如历史学在一些普通院校中的存在感越来越低,有的院校甚至直接取消了该专业。而“热门”专业的人才会很快趋向饱和。一个很明显的事例就是“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找工作难的状况,如许多单位会计师的饱和,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得不面临找工作难的境遇。

最后,是大学生往往轻视理论知识,而重视实用和技能。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明显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往往表现出轻基础理论知识,而重视实用和技能的功利倾向。如公共必修课中的思政课,大部分学生直接无视该课程的存在,要么在课堂上做其他课程的作业,要么玩手机、睡觉、走神,许多同学甚至连课本都不愿意带。究其根源,是学生们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该类理论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而这些学生在对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却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物力。“电脑热”、“考证热”、“考研热”、“辅修热”风行校园,电脑类、经济类、法律类书籍在校园里供不应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但是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忽视了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3]

3 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务实事、戒空谈的经世致用特点,李泽厚先生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实用理性”[4]。“实用理性”指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这种理性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即在理论上不去探求,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不必要去进行这种纯思辨的抽象,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地处理它。因此,“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5]中国的“实用理性”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非常执着于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6],就是在强调要重视现实人生。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具有相近的一面,都是重视真理的实用性、现实性,轻视与现实人生和生活实用无关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和信仰模式。有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做根基,因此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就很快接受了西方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3.2 社会现实的影响

大学专业之所以被划分出了“热门”与“冷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社会现实的压力所造成的。一方面,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僧多粥少”的格局明显,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情况就不得不刺激着深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的大学生把对专业的选择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大社会的缩影,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总会在学校里反映出来。社会上流行的重实惠、讲实用的思想倾向和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物质和利益的追求,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会倾向于把狭隘的个人得失程度作为行动的宗旨,以自我利益的得失程度作为行动标准,“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完全忽视了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7]同时,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也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产生了影响。父母给孩子灌输的考名校、找好工作的思想,使孩子从小树立的价值观就具有功利主义色彩,这就必然使他们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在专业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也就成为必然。

3.3 自我意志的不坚定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最能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具有自我意志不坚定的思想倾向。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判断,习惯于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如考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未来找什么工作,很多都不是出于大学生的本意,要么他们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要么是根据社会的流行趋势,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自己做主,通过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了分化,矛盾重重。很多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生活都是充满美好的幻想的。可是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却与自己所期待的情形不一样,尤其是学习上的压力和高中相比没有多大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矛盾日益突出。这种自我意识的转变,必然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与不安、自我否定、彷徨与迷茫等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体验中的大学生,必然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对自己的专业更是会充满怀疑。同时,许多大学生自控力较弱,面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大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老师的约束,相对轻松和闲暇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面对诱惑的机会。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男生,花费在游戏里的时间要远远大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60分万岁”、“没有逃过课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这些所谓的“至理名言”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逃课打游戏、逃课做兼职、逃课约会等情况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大学生自我意志不坚定造成的。

4 结语

实用主义思潮作为“舶来品”,虽然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们树立敢于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来说,实用主义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负面因素还是多于正面因素。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所有的老师,尤其是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冷门实用主义思潮
冷门继续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现实与虚拟
动物“冷知识”
We Know Someone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用主义思想应用瓶颈分析
以《折狱龟鉴》为视角浅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对于社会思潮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