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需先教育振兴。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教师面临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培训欠缺等现实困境,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困境,需做好乡村教师政策支持,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师资保障,让乡村教师有效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中去,为乡村振兴服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困境;对策
doi:10.1608 3/j.cnki.16 71-15 80.2019.11.00 11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44-04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相继发布,将乡村振兴上升到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1]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和人发展的作用,乡村振兴,重要的是教育振兴,乡村教师处于教育振兴的关键位置。我国目前有1500多万名教师,其中30多万为乡村教师。[2]如何让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得到解决,让乡村教师发挥作用,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并支援乡村振兴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灵魂,正因为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提升才能让乡村教育振兴成为可能。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
教师是人类文明、科学知识的传递者。乡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第一关口。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推动,乡村教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教师扎根于国家基层,服务于乡村教育,优秀的乡村教师代表了乡村文化,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间接地向其家人传递着新文明、新文化。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体。
(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
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乡村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单单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更是乡村教师的现代化。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导,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正是依靠乡村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而逐步实现的,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
(三)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远大理想、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而乡村教师是促进乡村教育创新性发展的源泉,其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保持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探析
通过对部分贫困县乡村教师的调研,笔者发现乡村教师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中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称晋级、工作范畴等存有疑惑及不满。
(一)社会地位较低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政治地位是教师应享有的政治待遇;经济地位是教师职业吸引力、声望的重要依据;文化地位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组成的综合体对他人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乡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进行研究。
1.经济地位较低
教师的生活水平及质量由经济收入决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教师在经济地位方面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不理想,这是乡村教师面临的首要困难。二是住房保障问题未完全得到解决,流转安置房数量有限、环境较差,不能保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需求。
虽然部分省份给乡村教师发放了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的经济压力,但是乡村教师收入处于中下游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乡村教师家庭因素。乡村教师大部分来白于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并且乡村教师承担着赡养家庭成员的义务,这让乡村教师的收入显得更加微薄。其二,城乡经济失衡。基础教育是由政府买单的公共产品。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方政府财政表现也不相同,一些政府在教育的配置过程中就有了差异,这也是乡村教育力量薄弱,乡村教师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之一。
2.社会认可度不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把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让很多人把乡村教师的职业定义为“贫穷职业”。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的加快,5年间8000多万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镇居民[3]。快速的城镇化进程让部分人误认为优秀的人都留在了城镇工作,让选择成为乡村教师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多了疑虑。笔者在与部分免费师范生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学生把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看作是进入城镇工作的跳板。
(二)乡村教师职业培训欠缺,职业成长受限
职业培训欠缺,主要表现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缺乏对乡村教育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其一,乡校经费有限,不能支撑乡村教师外出参与培训,让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处于停滞状态。其二,乡村教师大学期间接受的教学模式单一,这与现形势下的乡村教师一专多能、全科教师、本土化教学等要求仍有差别,部分新人职的乡村教师在面对这些差别时表现出了畏惧的心理。
职业成长受限,其主要表现为职务晋升受限,职称提升受限。乡村学校的管理岗位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职务晋升需求。大部分乡村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为教师职称提升。笔者在对部分乡村教师的凋研中发现,乡村教师由于所处环境的局限,在科研上产生了懈怠,长此以往,乡村教师在职称提升上便失去了主动性。并且部分地区实行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同标准的职称评聘制度,鄉村教师的评聘材料与城镇教师相比不占优势,乡村教师的职称提升自然受限。
(三)乡村教师师资匮乏,职域模糊,任务繁重
2016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代课教师占比近20%。[4]乡村教师缺编严重,部分优秀教师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被高薪聘走。这对于本就人才紧缺的乡村教育师资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来自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调研数据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现实,普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仅为24.77 070,大专、中专(中师)、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2.85%、31.75%、17.80%和2.83%。[5]优秀教师外流,青年高层次教师难以引进,让乡村教师面临着数量、质量上的双重危机。
因位置偏远、进城入学等因素,在贫困地区有许多小规模学校,这样的学校学生仅有几十人,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配备老师,但学校却仍有行政属性和年级跨度,同样需要完成各项工作,导致了教师数量不足,任务繁重的现象。
三、解决乡村教师面临困境的对策
(一)完善乡村教师政策支持,提高教师待遇
T资待遇的提升益于激发乡村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动性。乡村学校应贯彻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把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等计划落到实处。[6]
1.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环境
中华民族尊师重道是共识,师道尊严、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精神及历史典故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教育不单具有个人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社会应更加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弘扬。让教育为先、教育为本成为社会的普遍认知。注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最美乡村教师”“教育楷模”的挖掘与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导向,让乡村教师更具有荣誉感,在自身价值上更具有认同感,让乡村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完善乡村教师津贴制度,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我国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对老少边穷地区进行了政策倾斜,但部分贫困地区对乡村教师的补贴仍有所欠缺,经济收入上的欠缺,让乡村教师在职业认同上产生落差,使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2006-2015年十年间,我国师范毕业生平均每年有70.16万人,而每年仅37.89%的师范毕业生能够进入中小学教师岗位,教师教育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力量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政府方面,要依据罗尔斯“差别原则”制定乡村教师津贴标准,越是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给予的待遇要越高,并充分发动村、乡(镇)、县三级政府对乡村教师给予相应的津贴或奖励;二是社会方面,要建立乡村教师成长基金、绩效基金、福利基金等让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得到不折不扣的保障,将乡村教师流转性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优化住房环境,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忧愁,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3.建立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新机制
职业发展可让职业人更具有职业进取性。乡村教师始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某个职业阶段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将会产生相应的职业倦怠,而适当的职业发展将会增加职业稳定性。所以,建立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新机制势在必行,首先是制定乡村教师区别于城镇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在乡村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不对论文发表、外语水平进行硬性要求,可增加一线教学效果、乡村文化结合、教育现代化推进等新标准。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城镇教师轮岗期间享受乡村教师的同等待遇,城镇教师进行职称评聘,需有相应年限的乡村教学经历,让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乡村教师也需要有城镇学校的研学经历,并在研修期结束后达到相应的要求。适当偏重乡村教师各级职称比例,建设成一支“下得去、留的住、有发展”的乡村教师的队伍。
(二)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培育乡村教师专业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包括敬业、勤业、立业等方面。乡村教师的职业精神,在职业岗位坚守上起着重要作用。进行岗前职业认同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乡村文化认同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深化职业精神,深化职业认同。
1.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乡村生活与城镇生活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短。特别是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思想也体现出了先进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对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加严格。解决好教育对象对知识接受不均衡的现象,在不断引进新人才的同时,也应对现有乡村教师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培训,例如:县级教育单位在“国培计划”中应向乡村教师进行倾斜,让乡村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技能上的提升;组织县域内的乡村教师短期教学技能培训班等,进行教育再培训和再规范,综合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乡村教师思想引领,做好职业认同培训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引领,乡村教师作为驱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承担着为基层青年学生传播正确思想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教导学生,在思想上为青年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在用人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录用和考核的环节中应着重对应聘者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考核,确保教师队伍的思想纯洁,让乡村教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把好思想传播的源头关。在人职培训上,可聘请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为人职教师进行从教经历报告教学,对新时代新思想进行深入学习,明确乡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正确思想的传播者的重要身份。针对新人职的乡村教师部分生活在城镇或曾在城镇学习和生活多年,周围环境的变化易让新教师产生思想波动的现象,聘请往届的优秀乡村教师代表作为新人职教师的职业引路人,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做好新教师的思想工作,使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乡村教师。在工作中,学校可利用国家重要大事、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教师进行思想学习,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点与新思想的结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教师的集體备课环节中,教学组长要组织教师分享教学中思想育人的好方法、真例子,做到对学生思想引领上的“真教”,教师运用新思想进行教学的“真用”。
3.进行乡村认同教育,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层阐释。选择乡村教师的职业,是投身于教育事业,更是投身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伟大事业。乡村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农事、和邻里、俭持家等都衍生于乡村文化,特别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节日文化。在今天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应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教人于乡村生活,育人于乡村传统,让真实的乡村教育开展于优秀的乡村文化之中。各级政府在重塑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考虑让乡村教师参与到乡村文化的重塑中,增强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加深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校园文化的营造,利用乡村地域特色,结合校园特点,注重特色乡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力争让乡村教师与学生成为乡村校园文化的主要谱写者,以带动村落的文化建设。乡村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增强运用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大胆地将乡村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利用乡村文化中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教育的趣味。在一些乡村生活中不能实际接触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互联网教学、VR等手段开展教学,让受教育者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科技变化,体验双创时代带来的科技红利。通过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学校关注、教学应用四个维度,让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的认同教育的同时,也在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塑中更有存在感。
(三)完善师资保障,明确职域定位
乡村教育师资保障可采用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形式进行或组合进行。短期以支教支援、对口师范院校帮扶的方式进行快速的人才补充;中期采取特岗教师、校际间教师交流进行人才补充,以供给提升教师质量,帮扶组建本校教学梯队;长期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坚持县村级公费师范生政策,形成乡村教师“从乡村来,反哺乡村”的发展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乡村教师职域定位。对于乡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以培养全科教师为突破口,侧重乡村教师“一专多能”的培养。依据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师动态调整机制,以班级数量、学科课程类别进行教师配置。招聘专业的学生心理疏导、宿舍管理人员,让教师明确职域范畴。
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推动,乡村教师是教育的工作者,是乡村文化的延续者,是乡村科技普及的推动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思想精神的引领者。乡村教师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解决乡村教育振兴中乡村教师的困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乡村的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 06- 08)[ 201 8—02- 10 ].http://www.gov.cn/zhcngce/content/2015-06/OS/content_ 9833.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策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2018-10-23]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 532553.4htm.
[4]范先佐.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09)
[5]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7( 09)
[责任编辑:韩璐]
收稿日期:2019-07-01
基金项目:本文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平市农村地区师资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PSK201920。
作者简介:于铁夫(1989-),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