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霞
【摘要】新课改是面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立足学生未来成长的教育思想方针.但部分教师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意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这样将不利于建设我国现代化教育.为了更好地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笔者将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展开初步阐述,以此希望加强我国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影响下,我国教师习惯采取强制性灌输的教条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会让学生陷入机械化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还无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质能力.因此,我国的课程教育需要进行全面改革.教育并不是在学校中得到的短暂性知识传授,而是面向长期性学习的动态过程.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教育,其并不只是数学公式、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照本宣科,更是深化学生问题意识、提高他们探究能力的中介枢纽.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合情合理地应运而生了,它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笔者将从新课改的内涵和具体的教学策略这两方面着手分析,以此与同仁朋友共勉.
一、新课改的内涵
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何为“新”?它从以下几个层面得以体现.
首先,新课改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教师是否将理论知识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内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新课改注重教与学的一体化流动过程,其一切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则变为辅助角色,指导学生学习.
其次,新课改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师是理论化的教学实践.部分教师习惯以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学习,但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新课改颠覆了填鸭式的恶性循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以便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最后,新课改是教育评价的创新.教育评价是教学组织形式中构成的各种关系.以往的教育评价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关系层面,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新课改旨在重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各方之间的多元化关系,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发挥.
综上所述,新课改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刻领悟新课改的本质内涵,以便完善教学策略中的不足之处.
二、根植新课改内涵,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为了获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而设置的教学目的.在教育理念较落后的年代,我国的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化,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习成绩,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每天督促学生重复背诵数学定义、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数学知识,学生纸上谈兵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一提到数学就苦不堪言,可谓是得不偿失.高考课程改革的政策落实以后,我国改变了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六大层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塑造学生整体化的数学思考模式.
在学习“函数与方程”时,笔者立足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要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学会归纳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二)采取现代的教学技术
教学技术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沟通桥梁.我国以往的教育资源较匮乏,教师采取的教学技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我国不仅投入生产了种类繁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师教学,比如,移动电脑、教学一体机、投影仪等,而且还研发了具有明确目标群体的实用性功能软件,比如,录课宝、思维逻辑导图等,这就加速了建设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进程.
(三)丰富新型的教学内容
教师习惯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中,多次引用教材中的案例和素材,学生不仅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他们还不能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导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其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文本延伸教材知识,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考维度,使他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展翅飞翔.
新课改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比较侧重的方向.教师要具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去除陈旧的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策略,采取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便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J].现代交际,2013(6):170.
[2]张智伟.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旬刊,2014(12):178.
[3]柴静.浅论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