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中明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当前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成为诸多一线教师的研究重点.而问题导学法则以其自身的探究性与多样化特点受到了诸多教师的认可与青睐.因此,本文从情境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针对性问题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互动性问题有效拓展数学知识三方面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情境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互动性问题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在教会学生必要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数学教师急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从当前的诸多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来看,问題导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数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情境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整堂课都以提问题为基础,而是要将适度与适当二者结合起来,以发挥出问题导学的最大优势.在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上,情境性问题的提出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内容.数学问题情境的构建,能使学生进入到问题的情境中,从而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这对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情境性问题的创设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驱使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从而逐步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数的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求法,笔者在教学中极为重视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上课之后,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正方形,并开展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要求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关系这一问题,从而顺利将学生带入到了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了何为平方根.在这一基础上,我还与学生一起就平方根的定义展开了讨论,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道填空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解答了解到学生对平方根的基本掌握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
二、针对性问题,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保证导学问题的时效性,就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当前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从而设置适合学生难度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学问题.同时,为了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导学问题还应该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设计,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中掌握重难点,进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推论,并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其针对性.考虑到该课内容的逻辑性较强,笔者在上课后便向学生展示了等腰三角形的教具,并要求学生在观察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同时,还利用“如何证明一般的文字题?”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并在适当引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显然,这一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进一步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
三、互动性问题,有效拓展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的枯燥性决定了提出互动性问题的重要性.互动性问题重点在于“互动”,也就是借由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将学生的智慧集中到一起,从而发挥出集体的优势.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互动性问题,并借助分组的形式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拓展数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产生互动的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知识点,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以及在平面上确定点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开始之前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组,并向各个小组发放了几道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怎样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排数和列数的先后对位置有影响吗?”等多种类型.随着问题的提出,小组之间纷纷开始了互动和讨论,并逐渐达成了共识.在学生对小组问题进行确定答案后,笔者顺其自然地带学生认识了何为有序数对.与此同时,笔者还以自我推荐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谈一谈如何确定平面上的点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对问题导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启元.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31-132.
[2]李高.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