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课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模式探索

2019-12-25 01:23张冬梅
关键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冬梅

摘 要: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结构的现代公民,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高校通识课堂的实施面貌和呈现效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通识课教学,既是通识课教学的重要责任,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商业伦理》课程为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通识课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探索以过程性评价为理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模式的价值观教育实施路径和策略,以期能够对相关教学领域产生借鉴性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145-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通识课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通识课教学,从顶层设计层面看,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从大学生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价值准则也符合个人需要,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孜孜追求。

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放眼望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国际局势风云诡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返世界文明之颠,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卓越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如何与新时代需要对接?承担着铸魂育人任务的高校要站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上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为谁培养?

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应该是这个社会的精神脊梁,具有统摄思想和政治引导的作用。形势越是错综复杂、就越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越需要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应该能够全方位、全局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机发生着支配,才不至于思想混乱、无所皈依,才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党领导下的高校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包括通识教育教学。

通识教育作为非职业性教育,强调大学生要有整合跨学科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抽象的、崇高的公共价值,更是个人追求、践行的价值准则。通识课教学与价值观教育在育人功能上是相通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识课教学的重要职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业伦理》教学的模式探索

(一)过程性评价的教学理念

评价方式是影响课堂教学呈现模式的指挥棒,以考核知识掌握程度为目标的一考定终身办法有诸多弊端,平时不学习、考前紧突击;满堂灌,老师累够呛、学生不买账……仅通过卷面考试来给定学生成绩是片面的。高速多变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注重个体竞争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与人的协作。传统评价方式造就了一个个单打独斗、死记硬背、刻板教条的学习者,而过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日积月累地衡量学生的长期表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成绩给定的考核点也更为全面、深入,不仅仅涉及“知”的考核,也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将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并列于知识传授同等高度,更为公平、客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面向我校ISEC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商业伦理》采用过程性评价理念,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依托,综合成绩由出勤、课堂讨论、小论文、结构化辩论、小组间合作展示任务、小组全员合作展示、测验等加总给定。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商业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在设计小组活动和讲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明辨式思维引导贯穿始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做出抉择、付诸行动。但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就会思考、善于思考,思考能力上的缺陷常常使人们陷入偏见、歪曲、顽固、狭隘、困惑、盲从。这样的思考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成为制造问题的根源。当今社会,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各种信息的立场、价值取向、結论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考方式。他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有时可能心存怀疑但无力证伪便勉强相信,习惯性的化繁为简、化多为少,长期不辨真伪慢慢就自然相信,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得出结论的逻辑牵强附会、莫名其妙,怀疑、独立思考能力丧失殆尽。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不同向度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牵拉撕扯,浸染其中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会被搞得思想混乱、精神崩塌,有破有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认同和起作用。课堂教学要取得好效果不仅需要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形式,更需要优秀的内容与之相呼应,否则图有热闹、无所收获。作者力图在《商业伦理》课程中把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知识承载于一定的教学活动中,也注重在分配任务、提问、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渗透明辨式思维的锻炼。力求每个小组结论的得出都经历过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假设论证推理,尽可能地辨别虚假和谬误。这样的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相信什么、做什么有言之有据的反省,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和培育中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商业伦理》课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小组成员分配依据异质性原则安排,小组间平均成绩相近、组内男女生比例、性格、民族等尽量是全班人员结构的比例缩影,每人赋予不同的角色,主要有:小组长(任务划分,确保、鼓励小组活动符合学习目标方向、协调争议);整理者(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时间把控者(协调小组各项活动时间,确保人人都有机会讨论);汇报者(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反驳者(找出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讨论预备方案)。这些角色可以由小组成员商量按周期轮换。学习过程中,通过规则、目标、角色、对手、资源、身份、奖赏、环境等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各司其职、主动参与、相互对话。《商业伦理》课程只有16课时,但所涉及内容繁多,课上时间紧张,讲不完的内容怎么办?这门课介绍的理论对学生日后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判断有助益吗?会让学生认同活动背后起导向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在学生心里种上好奇的种子并给他们寻求解决的方法就成了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重点之一。本课程除必要的讲授之外,其余能交给学生的任务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下面就本课程做法加以介绍。

猜你喜欢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