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阳
2019年9月6日,“多党合作7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召开。研讨会由重庆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重庆多党合作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统一战线学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學、南开大学、中国政治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认为,研讨会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召开正逢其时,在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召开正应其势,在具有丰富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历史传统的重庆召开正当其责。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中国土壤的伟大政治创造
与会专家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于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建构及政治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历史进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伟大政治创造。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张献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源在于根植中国土壤。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承下来的,不是从西方文明国家移植过来的,也不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在探索和建立政党制度中独辟新径、独创新制。华中师范大学钟德涛教授认为,新型政党制度经历了形成、确立、探索性建设、制度性建设等阶段,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延续发展、制度建设累积、方针政策完善的必然结果。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莹洁认为,民主党派从中间路线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从新民主主义性质政党向社会主义性质政党的两次转变,为确立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多党合作实践呼唤建设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新型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内在逻辑之一。当今世界大国竞争日益聚焦以政治制度为重要内容的竞争,政党制度话语权竞争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需要有效应对的重大课题。要建立体现中国特色、具有说服力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为扭转“西强我弱”话语格局、赢得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提供参考。
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认为,理解中国多党合作要使用关于统一战线价值的“策略-战略-治道”分析框架。作为政治斗争策略的统一战线,主要在革命斗争时期作为输赢博弈的工具性手段存在。作为战略的统一战线,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作为建立全面制度优势、建构和合共生政治共同体的结构优化战略存在。作为治道的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现代国家建设杠杆的国家治道而凸显。统一战线作为治道,秉承大团结大联合的价值理念,倡导“团结是进步之基、团结是力量之源”的价值愿景;采取保证大一统的政权组织体制,运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的制度安排;贯彻协商共治的行动方略,助力把政府建成“商量政府”,把政府过程融入商量过程,把人民政协作为“商量政府”的制度化平台。
南开大学郭道久教授认为,把握新型政党制度要建立“政党-国家-社会”的关联分析框架。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政党-国家-社会”三维关系中展开的。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在于融合国家与社会:一方面确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格局,制度化配置国家权力,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中各政党为争夺国家政权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确立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格局,有效统合社会力量,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造成的社会撕裂。
武汉大学宋俭教授认为,执政党的政党属性规定和影响政党关系,要从政党属性角度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和功能,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双重角色和功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地位,规定民主党派的“合作党”与“参政党”角色,形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合作”与“执政-参政”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应的政党属性,要求一体认识民主党派的“合作党”与“参政党”角色。
三、人民政协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载体
与会专家认为,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支撑,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及其功能。
南京师范大学钱再见教授认为,人民政协是中国政策网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承担并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使命和功能。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在智库建设中巩固共同政治基础;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在智库建设中扩大政治共识;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为智库建设注入民主政治动力。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人民政协体现出政策调研中的组织优势、政策咨询中的制度优势、政策评估中的话语优势。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冯颖红教授认为,70年来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纵向动态角度看,人民政协制度经历确立到探索、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逐步完善,再到明确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发展。从横向静态视角看,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体现为:人民政协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具体的履职机制以及支撑履职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人民政协的功能更加完善,人民政协的理论更加系统丰富。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彬彬认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关系的演进历史是形成中国特色制度内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经历了建构与转型、收缩与废弛、调适与重塑、创新与完善等阶段。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关系演进的启示在于,要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互动经验,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艺术和协商民主的优势结合起来;应对经济社会基础变迁,增强新型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的供给能力;坚定“四个自信”,站在更高更新角度理解中国原创性制度。
四、多党合作探索政党政治的中国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多党合作彰显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既深入实践了独创的新型政党制度,又走出了新型政党政治形态的独特道路。我国以协商合作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政党政治形态,造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命运共同体格局,同西方倾轧竞争、分裂对抗的政党政治形态形成鲜明反差,成为“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重大分野。
浙江财经大学华正学教授认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经历“力量配置的政治话语”到“特色优势的政党话语”再到“本质规律的文明话语”的三次模式转化。力量配置的政治话语模式转换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民主党派放在统一战线背景下进行表述,把民主党派视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或政治团体。特色优势的政党话语模式转换发生在1978年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期间,更加自觉地把民主党派作为政党来看待,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特色概念。本质规律的文明话语模式转换发生在中共十八大以来,立足“四个自信”、站在文明高度,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张献生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彰显独特优势,绽放生命之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映照生命之光。新型政党制度根植在本土、作用在实践、价值在创造。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有机结合的新的政党制度类型,执政党与参政党同心协力的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长期共存又和谐相处的新的政党关系,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的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具备综合效应的新的现代国家治理机制。
山东大学臧秀玲教授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的精髓,是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伟大政治创造,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齐鲁工业大学许忠明教授认为,新型政党制度铸造具有本土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政治共同体。新型政党制度内置“杠杆结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位于杠杆的一端,中华民族伟大復兴位于杠杆另一端,强调通过政治协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而西方政党制度是一种“跷跷板游戏”,不同政党位于两端,围绕不同的政治议题展开恶性争夺。新型政党制度不断深入国家共同体内,彰显国家有效治理功能,成为建设“世界之中国”和“未来之中国”的制度文明力量。
重庆大学钟准副教授以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崛起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为视角,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著比较优势。近年来,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民粹主义政党兴起,对西方政党制度产生一定影响。西欧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凸显西方政党制度建立于社会撕裂基础之上,并且推动西方政党制度加剧西方社会撕裂、刺激民粹主义崛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崭新独创的政党制度,在实践上超越了西方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利益代表功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政治效能。
责任编辑:林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