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旺盛生命力。根植中国土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在探索和建立政党制度中独创新制,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源。确立70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展示鲜明特色,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花。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政治智慧,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光。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9)06-0015-0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时形成和确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没有像东欧一些国家的政党合作那样中途夭折,历曲折而愈奋、经风雨而弥坚,成为世界合作型政党制度的最长存在;也没有如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那样因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而导致社会撕裂、行政效率低下,而是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有机结合,推动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共同事业而同心协力、团结奋斗。作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重要功能[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中一枝别具风采的花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源:根植中国土壤的伟大政治创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就在于它不是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继承下来的,不是从西方文明国家移植过来的,也不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在探索和建立政党制度中的独创新制。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源。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和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實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的艰巨任务,如何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并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统一战线和实行政党联合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帝国主义压迫,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因此,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地维护它。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它们所豢养的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由于其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无产阶级可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同其他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维护它。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资产阶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其他民主党派联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决定了党的失败和胜利、后退和前进、发展和巩固。正是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两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民主党派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正是由于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不是资产阶级全部,而是具有革命性进步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从而避免了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合作最终破裂的结局。
(二)对近代中国政党制度探索的总结升华
中国对政党制度的探索,是从辛亥革命后仿效西方搞议会制、多党制开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为内阁责任制,实行多党竞争。但随着1913年5月宋教仁被刺杀,1914年1月袁世凯强制解散国会,中国从此陷入政治严重动荡局面。最初力倡多党政治的孙中山开始改弦易辙,以俄为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27年后,蒋介石歪曲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和新三民主义理论,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就是搞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疯狂迫害中国共产党、第三党及其他党派。第二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虽然承认中国共产党等政党的合法地位,设立国民参政会,但仍在暗中“限共、溶共、防共、反共”,没有实质改变国民党的独裁集权体制。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拒不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坚持独裁反共内战的方针,悍然撕毁旧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召开由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颁布确立国民党一党专制政体的宪法,终于把国民党带上了绝路,落了一个被赶出大陆的结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在否定“已经臭了”的议会多党制和“天怒人怨”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基础上,另辟多党合作的新路和新制,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合作型政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创造
新型政党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为建立新中国而团结奋斗中,不断架梁立柱、增砖加瓦,终于在新中国诞生时建起的巍峨大厦。第一,共同奠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多党合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政治品德、高风亮节,越来越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认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他们相继奔赴解放区,明确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使多党合作建立在坚实的政治基础之上。第二,共同创设多党合作的机构和方式。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第一次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实行党外合作方式,但两次都是随机性的,始终没有形成制度化内容、方式和机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过协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成为多党合作的基本方式,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第三,共同建立各党派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开了党外人士参加政权的先河。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及各部委充分吸收党外人士参加人民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代表成为人大代表的重要构成。党外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并不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多党合作重要内容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特色。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花:70年实践彰显特色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不在于自我标榜和理论概括,而是它在社会实践中所显示的实际作用和制度效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70年来,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展示了特色鲜明的自身价值。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花。
(一)凝聚合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发展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试金石。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事业上的一致性,凝聚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脱贫攻坚、防范风险、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形成了推进发展的强大力量。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项目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各民主党派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先后就三峡工程、苏南和浦东开发开放、京九沿线铁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等的实施进行联合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了这些重大战略和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新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充分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以基本共识凝聚“同心力量”,以自身资源汇聚“同行力量”,以合作关系形成“助推力量”,以自我教育整合“同向力量”。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作了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二)推进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旗帜,也是各民主党派矢志不渝的追求。实行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70年来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内在要求。在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黨派、无党派人士等共同努力,在1954年推动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宪法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后,完善政治协商、探索社会协商和推进基层协商,进行法律听证、政策咨询等,扩大社会成员有序政治参与;中共十八大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使政党协商居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七种形式之首,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民主监督的新路不断拓宽,知情、沟通、反馈、落实机制不断完善,监督领域不断扩大,监督方式不断创新。中共十八以来,中共中央或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145次,其中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27次。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报送书面意见建议647件,其中527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说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有序性、直接性,使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愿望诉求能够在我国政治系统中得到全面、定期、充分的表达输送;具有协商的高层次、规范性、组织化,使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融合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智慧,增加了科学含量,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具有监督的独特性、有效性、建设性,既能以意见批评的正确性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效防错纠偏,又能以监督的柔性不妨碍政府行政、提高效率,因而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三)优化关系,促进社会团结稳定
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体现。但不同的政党制度对国家团结稳定的政治效应是不同的,实行竞争型政党制度,执政党与在野党彼此对立、恶斗不止,往往会带来社会撕裂、政治动荡甚至动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和行为准则,具有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作为执政党与在野党(反对党)互相竞争、彼此倾轧,而是作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同心同德、协力共进,作为亲密友党在党际关系上平等协商、互相监督,在加强自身建设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为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改革建设历经曲折、爬坡过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起伏动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始终没有改变,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全始终坚如磐石。这些充分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方向的一致性,能够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和谐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根本利益的共同性,能够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和谐合作提供不竭动力;党际关系的平等性,能够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和谐合作创造民主环境;基本理念的合理性,能够为执政党与参政党和谐合作确立实践原则,从而成为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中国的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多党合作这一格局[5]。
(四)实现共赢,增进人民利益福祉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以共同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为依归。多党合作格局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既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尊重照顾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利益;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参与、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尊重和维护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经济、政治和发展利益,并作为实现领导的基本条件。各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中,既反映本党派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愿望诉求,又着眼维护和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土地改革、脱贫攻坚、防治雾霾、生态建设等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上,各民主党派既能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又能够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根本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一致性,能够在为共同利益奋斗中照顾同盟者利益,在实现自身利益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在互利共赢中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光: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现代政党制度的探索创造,作为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新生活的政治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政治智慧,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之光。
(一)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制度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有机结合
目前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绝大多数都存在政党并实行政党政治,由于各自情况和政治文化传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根据能够上台执政的政党数量划分的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是专制独裁的一党制,也不是相互竞争的多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特点,也是区别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显著特征。多党合作是我国政党制度的要旨所在,形成了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有机结合,反映了中国社会一与多相统一的政治结构,体现了不同社会成员在奋斗目标和政治方向上的一致性,形成了一党领导而不专制、多党合作而不竞争、互相监督而不反对的独特优势。
(二)创造了一种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执政党与参政党同心协力
政党制度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实质是对国家政权的参与和掌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上,不是一党独占、别无分店,不是多党竞争、轮流坐庄,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反对党)势不两立、互相制约,而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国家政权中有机结合,在兴国为民中同心协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立在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是协商,而不是被排除在国家政权和政治过程之外;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以谋取执政权为目的,不是通过制约、反对把执政党搞下去,而是协助支持执政党更好地兴国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这种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崭新方式,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确定非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如何处理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案。
(三)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关系:在长期共存中和谐相处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诞生之前,各国的政党关系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一党专制下执政党对其他政党的打压或限制;二是多党竞争下政党之间的对立和恶斗。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上述两种模式,而是长期合作、和谐相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民主协商,共同推进;在党际关系上,平等相待,互相监督;在自身建设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正是这种和谐合作的政党关系,为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执政党一心一意谋发展、参政党同心协力助发展的政治局面。
(四)创造了一种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
政党制度既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西方国家建立在代议制基础上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与封建专制相比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其实质仍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特别是人民的权利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民主实现形式上,既不是西方式的选举民主,也不是西方学者探讨的协商民主,而是中国式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通过选举和投票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领导人选的确定、立法和国家管理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要通过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行使民主权利,使领导人选、法律和政策制定更加充分体现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愿望和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衔接和相辅相成,实现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它扩大了参与政权的广泛性,实现了政治参与的全程性,增强了民主实践的有效性,促进和实现了人民的选举权与政治生活持续参与权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更加切实地体现出来。
(五)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国家治理机制:彰显显著优势和综合效应
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国家中,政党领袖担任政府首脑,成为国家治理的直接主体和重要推动力量;政党在议会内外发挥制约作用,对国家治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由于多党竞争,执政党与在野党(反对党)往往互相掣肘,政策缺乏连续性、执政成本高昂、行政效率低下等成为难以根除的痼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和民主党派参政的过程,就是进行和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国家治理的深入推进不断为多党合作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多党合作则以独特优势和功能作用为国家治理提供合力和智力支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力量凝聚机制、政策优化机制、政治参与机制、增进共识机制和政治稳定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民主体、社会参与、协力共进的综合效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治理能力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张献生.我国政党制度是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J].红旗文稿,2017(5):15-17.
[2] 邸乘光.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1):5-21.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
[4]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N].人民日报,2014-09- 06(2).
[5] 赵新兵.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呈现勃勃生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10- 16(4).
責任编辑:孙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