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学院音乐学院 516000)
自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生将古钢琴带入皇宫,钢琴传入中国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92年前中国成立了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校即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随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钢琴人才,他们分别是:丁德善、李先敏、傅聪、朱工一、李翠贞、周广仁、李其芳等著名音乐家。自2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至现代飞速发展的新中国,中国制造的钢琴已进入了千家万户,钢琴热一浪接一浪,与此相应的钢琴教学显得如此的重要,它需要我们专业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沿着前辈先生的足迹认真的上好每一节钢琴课。
上好一节钢琴课到底有多重要呢?如何上好一节钢琴课呢?这里就有一个数字:“一节课”,为什么是“一”,不是“多”呢?很多人认为弹不好,多上几节课就会逐渐变好了,其实弹好作品就在一节课中。就像周广仁先生对她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反复强调的:你可以弹慢,弹慢十倍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不许错,就这一个不许错,就是一个要求。可见,周先生之所以能培养出无数优秀的钢琴家,是因为每一节课上都有严格的标准,即“不许错”、“慢”,这就是周先生的要求。看似简单的语言其中藏着一位钢琴教师在“一节课”上不可逾越,不可违规的原则。可见,上好一节钢琴课其中法无定法,却有法可依。
琴凳的高度决定弹琴的重量与手臂力量的传递。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肘部略高于白色琴键的平面。幼儿学琴除了运用可以调节高度的琴凳以外,还需要在琴凳上垫一个较硬的小凳子(比如瑜伽垫),脚下需要踩一个小凳子(最好是有踏板的脚凳)。注意脚凳的高度,踩上去以后,大腿应略向下倾斜,不要踮脚或大腿平放。
我们常常忽略了琴凳的高度,认为个子高了,就没问题,事实上成年人有些甚至比小朋友的坐凳更高,因为个子越高大臂越长,需要坐更高的凳子。总之要掌握一个标准就是坐端正后大臂的高度略高于白键平面。
膝盖大概放在琴键边缘黑色木头的下方。我们常常注意了琴凳的高度而忽略了与琴键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琴凳最好坐三分之一,让身体的重心尽可能前倾。与钢琴的距离适当,可以更好的运用大臂、前臂的力量,发挥上半身的力量优势,创造出具有爆发力的音色。
小朋友虽然暂时用不了踏板,但双脚摆放也是需要重视的。有些小朋友坐姿、距离都很标准,但是双脚却随便一放,其中强力量的爆发音更多来源于脚下,而不仅仅是手指的力量。右脚前三分之一放于右踏板上面,不用踏板的小朋友,右脚向右倾斜四十五度放在右踏板的右侧,紧挨住右踏板。左脚放在左踏板直线位置,左脚是灵活移动的脚,可以随着力量不同,放在直线不同的位置。左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遇到强音或爆发力演奏时,左脚瞬间将身体登起,将身体的力量全部贯穿于指尖,所以左脚随时都要放在左踏板同一条直线位置,随时控制弱音踏板,也帮助身体弹出强有力的音色,左脚不能放偏,因为踩踏板全凭感觉而不是视觉。所以一定要养成好习惯。
把难点切割成无数片段或小节,每一个难点都要分手背谱;合手背谱要注意双手和弦的构成,多从纵向上分析和声,尤其注意低声部的织体。
背诵表情记号不是单纯背诵单词,而是看表情记号的具体要求,比如某小节要求cresc.即渐强,这要在这里反复进行由弱到强的力度训练,并把这样的音色铭记于心,将整首作品每一个小节的表情符号精准的演奏出来且烂熟于心,保证舞台上瞬间音乐的自然流淌。
单单依靠反复弹奏来背谱,始终有些枯燥,背谱可以从“听、唱、读、看”全方面训练。在作品已经基本掌握,对每一个细节都基本观注过,这时候可以听大师的演奏。闭上眼睛,找一个安静的场合,静静用心欣赏钢琴家的二度创作。另一种方式也很有必要,就是对照五线谱,跟随大师的演奏,仔细读谱。对照自己的演奏找出可以提升的空间,反复揣摩各个声部,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是从理性上背谱,不容易忘记,从而让演奏发挥的更加稳定。
有学生问我:老师,怎么我弹的和大师弹的声音完全不一样呢,就好像不是同一首作品。是的,一个乐句蕴含着太多要求了。这真的需要花功夫细读乐谱。训练时首先要注意旋律,初学者(1到2级左右)多半是单声部作品,仅仅注意区分伴奏与旋律的力度层次,就可有很好的效果;随着难度的增加,大概从三级作品开始,就有了不少多声部的钢琴作品,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多声部的声音概念。多声部作品中一个手控制两个或多个声部,注意保持音常常是稍突出的音符,不要过分突然,其他声部较弱,注意声部层次分明,其他声部注意颗粒性,不要粘在一起。
我们认为旋律很重要,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旋律的练习上,实际上伴奏声部弹的越有节奏感,作品越具有表现力。伴奏部分建议单独练习,注意节奏的特点,比如切分节奏、适当突出中间的音符(切分音不仅仅要稍重,关键要有节奏的弹性),直至伴奏部分好听而有韵味,再加入旋律的练习。
很多小朋友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即连线开头指高于手腕,依靠自然力量落下,(手腕、手掌落下后保持手型不变);连线末尾音弹响后将手腕抬起,代表一次换气。可是学生是严格做到了“小连线”要求,却破坏了乐句的完整性,究竟怎么做到小连线与乐句的共赢呢?我们以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乐句为例来解决这个问题,(见谱例)这首作品开头前四个小节为第一乐句,乐句中右手有八个小连线,左手有七个小连线,双手前七次小连线完全对应,也就是双手小连线动作一样。如果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八次抬手腕的动作,这个乐句就已经断裂了,我们不能大幅度做小连线的抬手动作,夸张的理解老师的意思,把连线开头、连线结尾的提手腕动作错误的抬到谱架或更高的位置,实际上手指刚刚离开琴键就马上弹奏下一个音。
见谱例中第一小节,右手第一个小连线下的mi、re两个音符,连线末尾re音,要求抬手腕一次,re音离开琴键就马上进入下一个小连线,中间的换气不需要很夸张的抬高手腕,仅仅是手指离开琴键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乐句中如果没有休止符,无论有多少次小的连线符号,都不要让音符之间有太大的缝隙,因此抬手腕动作不要过分夸大。海顿这首奏鸣曲在第四小节末尾,可以有一次较明显抬手腕动作,是因为右手有八分休止符,左手是四份休止符。乐句中除了有休止符的地方,其他抬手腕动作幅度要小,但是不能不抬手腕,这样既保持了乐句的连贯歌唱性,也清晰做出了每一个小连线的动作。
小连线动作不能忽略或者删除,这是乐句的重音和语气,如果完全没有做出小连线,作品表达的意境就彻底变样了。一首作品中有多个小连线,这是古典时期奏鸣曲的特色。
可见上好一节钢琴课是多么的重要。好的教学应是呈现在每一节课当中,绝非是单纯性的重复工作,更多的是对艺术的严谨追求。就像前辈们常说的:没有规矩哪成方圆!所以音乐不是任性、随意的,而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价值的伟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