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平
【摘要】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首先,通过钢琴把女主人公及两个男主角的关系表现得明显、深刻,把两位男主人公联系起来。同时,对于儿时受到刺激形成语言障碍的女主人公艾达来说,钢琴不仅仅是她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以钢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私密世界。然而钢琴又不仅仅只是一种意象,因为它本身具有它的音乐属性,通过钢琴,女主人公在那一段无声的生命里得以缓解自己并且表达自己。
【关键词】《钢琴课》 钢琴 语言障碍 音乐治疗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260)《湖南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1
《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导演以女性敏锐的直觉讲述了语言障碍者艾达出嫁之后与乔治·贝因的一段婚外恋并最终取得圆满的故事。在本片中,钢琴作为重要的意象一再被提及,一架钢琴连接了三个人并且成为这段感情的重要见证。不仅如此,钢琴对艾达的作用也不言而喻,这不仅体现在这架钢琴的象征意义上,同时也体现在以钢琴为表现形式的音乐对女主人公艾达的塑造上,作为一名有着语言障碍的特殊人仕,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艾达用钢琴和世界取得联系,在遇到爱情时,钢琴也成了她表达爱情,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
一、《钢琴课》的意象分析
钢琴作为本片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无论是在体现电影内涵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电影以钢琴作为贯穿情节始末的标志性线索和关键道具,在透过其表象层面的这种情节推动功能下,则在深层表现出的是文化层面、人性层面的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1]作为重要的道具,钢琴和片中两位男主角的关系也是有意义并且值得探讨的。
在19世纪中叶,钢琴还不像现在那样普及,而且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对艾达而言,这架钢琴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钢琴本身的价值上,而且体现在艾达对其的感情价值,甚至可以说,钢琴对艾达而言,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正常人的嘴巴一样是表达自己的工具,所以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斯图尔特和乔治·贝因对待钢琴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虽然二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爱着女主角艾达。不过,也正是因为二人对待钢琴的不同态度,才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上谁更加占据优势并且能够成功。
二、“钢琴”和艾达:自我的表达和感情的传递
影片对艾达的介绍少的可怜,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家境优渥,带着一个女儿,语言障碍,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并且从小到大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钢琴,钢琴是她唯一的伙伴,也是她表达自己的唯一方式。导演简·坎皮恩曾经这样说:“我对剧本思考越深,就越加明白,必须有一个客体来赋予这个故事以特殊性。在诸多方案里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可以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它是文明的象征。”[2]就像正常人用嘴巴和语言跟别人交流一样,艾达通过钢琴跟别人交流并且通过钢琴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私密世界,只有懂得由钢琴创造的世界才能够进入艾达的世界,可以说钢琴是进入艾达世界的入场券。因为某些原因,艾达不能再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只能通过钢琴传达自己,但这种传达方式是相对私密的,就像斯图尔特的母亲说的那样,她弹琴是带着感情的,只是别人不懂而已。
在本片中,钢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形式,它具有形式感。在影片的开始,大众对钢琴的定义是“棺材”,棺材是一个密封的空间,埋葬的是艾达的整个自我。在影片的最后,艾达得到了救赎,通过乔治·贝因依旧是个“棺材”,虽然说一前一后相呼应,但是这时候棺材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埋葬了,因为棺材的爱,她得以从儿时的阴影中走出来,迎来一个全新的生命,别人对钢琴的形容也意味着死亡,死亡的另一个含义是新生。只有通过死亡这一极具形式感的东西,新生才有意义。在那一刻沉入海底的是艾达那个封闭的孤立的自我,获得新生的是一个有爱人能力的全新的自我,所以对那个全新的艾达而言,已经不再需要那架陪伴着她前半生的钢琴,因为乔治·贝因已经取代了那架钢琴在她心目中的地位。
三、钢琴的本质:《钢琴课》中的音乐分析
本片中的钢琴这一意象,不仅仅是一种喻体发挥着它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钢琴作为本体,也体现着它的作用,钢琴曲作为本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也对主人公艾达的人生造成重要影响。在本片诞生的那个年代,主题曲商用价值还不如现在明显,所以那时电影的主题曲多直接选用已经形成的名家的音乐作品作为主题曲。不同于那些电影,《钢琴课》的主题曲完全是为影片量身定做的。创作主题曲的作曲家是英国音乐家迈克·尼曼,“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手法上。”[3]作曲家配合着女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为电影量身定做了几首主题曲。《我的秘密》出现在影片的前段,当艾达重新见到钢琴之后,本来以为要失去之后重又得到的心情是喜悦的,这也是在整个压抑的电影中节奏较为欢快的为数不多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表达了艾达干净美好的内心,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只要钢琴还在,她就有保持快乐的方法,这是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秘密。音乐在艾达的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小的时候,艾达受到刺激成为语言障碍者,自那时候起钢琴成为她表达自己宣泄自己的方式。对于语言障碍者而言,缺少和别人有效的沟通,极易发展成为自闭的性格,并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越陷越深,在一定程度上艾达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但是音乐成为了艾达发泄情绪的重要途径,在刚刚开始给乔治·贝因授课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排斥的并且是极其抗拒的,所以那时候她的琴声是缓慢的、沉重的,甚至有些压抑。但是随着她对乔治·艾达的了解渐渐深入并且对他产生好感,她的琴声变得不再那么压抑,甚至开始有些欢愉。在影片的结束,二人离开丈夫的控制并且生活在一起,琴声已经完全变成了轻快和活泼。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艾达都得以通过钢琴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她人生中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是这样她才不至于陷入自闭的痛苦之中。
可以说,钢琴在艾达的一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语言障碍者,艾达用钢琴表达自己,宣泄自己的感情,并且尝试跟世界建立联系,以达到安抚自己内心的目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艾达通过钢琴遇到自己的爱情,并且得以幸福的生活着。《钢琴课》是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它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钢琴为基础的丰富的象征世界,又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伟大以及音乐在对人的塑造和人的性格的形成上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蓓蓓.电影《钢琴课》中的钢琴意象功能解读[J].作家杂志.2013(9).
[2]韩晔.对电影《钢琴课》中“钢琴”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3(3).
[3]刘玉蓉.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