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
【关键词】学校格局;思维方式;综合融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69-01
与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相比,“新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25年之久,其独特处在于将“价值观改革”与“思维方式改革”同时作为改革的起点,形成“双轮内生驱动式”的学校改革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创建“学校教育新生活”和“校园新生活”。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两者都是学校改革的原点,即“价值观原点”和“思维方式原点”,如果价值观不对,思维方式错了,再好的教育技术、方式和方法,都难以发挥其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作为“新基础教育”核心试验学校的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一直在践行这两大“回到原点的学校变革”的研究传统,努力走向“校园新生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学校生成了一大亮点:基于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推进学校改革,重构校园生活。
“综合融通”的思维方式是“新基础教育”始终倡导的理想思维方式之一。为了这一理想变成现实,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教育集团进行了如下探索:
第一,明确“综合融通的目标”。目标的确立,来自以往校园生活中的普通现实问题,如“校园生活缺乏稳定的价值观,教育实践呈现出点状、割裂现象,少了理念与实践的融通”,以及学科之间、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之间、不同年级备课组之间、教学和教研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之间等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状态。
第二,确立“综合融通的原则”。即学校以“整体”为原则,以“整体”为视角,主张把某一部分始终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思考,要求要用整体来说明局部,强调整体内不同要素的综合融通。
第三,寻找“综合融通的抓手”。学校将“制度重建”“行政例会”“课程建设”“课堂”“培训”“空间资源育人价值的开发”“学生假期生活”等作为具体可行的抓手进行综合改革。
第四,探索“综合融通的方式”。例如,在培训上,学校以“教研训一体化”为基础,依托“备课组、教研组、学校跨域、教育集团”这四级教研,形成了“三融方式”:专题融课题研究、信息技术;课堂融微报告;微报告融微格分析、论文撰写等。又如,学校借助“课程”这一抓手,把“道德與法治课程”,转化为更能够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融通的“道德与实践”校本课程。再如,学校凭借“学生假期生活”这一抓手,改变原先的“加法思维”。
通过如上方式,综合融通的新思维具体融入东方小学的校园生活之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原有的各种思维边界得以打破,一种全新的校园生活方式由此生成……■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