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渠”引来幸福水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之际

2019-12-24 02:37韦凤年
中国水利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中线南水北调水质

本刊记者 韦凤年 王 慧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自此,南水北调开启了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及科学比选,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逐渐清晰,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一道构成我国“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一渠连南北,天河通水来。一代伟人的雄奇构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至今,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258亿m3,沿线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沿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陶岔渠首工程

供水量逐年增加,综合效益显著

共饮一江水,滋润在民心

住在河南省焦作市南水北调城区段附近的张大爷和郑大爷告诉记者:“现在喝的水甘甜可口,比以前喝的水好多了。穿城而过的调水工程,让焦作市有了水的灵气,沿调水工程建起的带状生态公园,成为我们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沿线的百姓都喝上了长江水。

在北京,“南水”占北京市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5%,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6亿m3,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到1.2;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用上了“南水”,中线工程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

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中“南水”占八成以上,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全部为“南水”;

在河北,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占供水量的75%以上,沧州达到100%。

中线工程通水运行近5年,供水量连年上升。2015年中线工程完成供水18.66亿m3,2016年完成供水37.19亿m3,2017年完成供水45.15亿m3,2018年完成供水69.16亿m3。

日前,记者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中线建管局”)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超额完成2018—2019年度调水任务(调水年度为2018年1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累计供水69.16亿m3,是水利部下达的59.11亿m3计划供水量的117%。2018—2019年度北京市分水量为11.53亿m3,天津市分水量为11.02亿m3,河北省分水量为22.37亿m3,河南省分水量为24.23亿m3,4个省(直辖市)供水量均超过年度计划分水量。这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效益超过了预期,已成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大中型城市的供水“生命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同时,还促进了沿线省份节水型社会建设,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份高效利用南水北调的水资源,提高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效率。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严格遵循南水北调“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科学制定用水计划,研究确立了“节、喝、存、补”用水方针,确保用好每一滴珍贵的南来之水。在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并利用调蓄工程向大中型水库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同时向密云、怀柔、顺义地下水水源地和城市河湖补水;在输水过程中全程计量、跟踪监测、精细调度,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2014年“南水”进京,极大地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同时为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源支撑,加快推进了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水环境改善,生态效益凸显

滹沱河水面野鸟嬉戏 摄/王 慧

河北省滹沱河畔冀之光广场附近,流水潺潺、波光粼粼,宽阔的水面中丛生的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水鸟飞过,岸边垂钓的老人怡然自得。

“以前河里四季没水,全是垃圾、乱砖头,近两年来水以后,水质好了,野鸭子也来了,老人和小孩都喜欢到这里游玩。”住在附近的居民对记者说。

近两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补水,让干涸了几十年的滹沱河重现了生机。

据了解,中线工程已向30余条河流补水,河湖水量明显增加。在河北省,12条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瀑河水库新增水面370万m2,保定市徐水区新增河渠水面43万m2。

在河南省,焦作市龙源湖、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新乡市共产主义渠、漯河市临颍县湖区湿地、邓州市湍河城区段、平顶山市白龟湖湿地公园、白龟山水库等河湖水系水量明显增加。

生态补水后的滹沱河

白洋淀生态补水成效显著

2018—2019年,中线工程实施了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累计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河段补水,形成长477km、最大水面面积46km2的水生态带,地下水回补影响范围达到河道两侧近10km。

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引入“南水”后,天津市“水十条”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上升至50%,城市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河北省滹沱河重新变回了石家庄人民“水清、岸绿、景美”的“母亲河”;瀑河水库干涸36年后重现水波荡漾的昔日魅力;白洋淀及其上游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河南省11个省辖(直管)市形成了水清、草绿的景观和亲水、乐水的平台,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渠清水,为沿线城市水生态建设带来了机遇。焦作市是唯一一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中心城区穿过的城市,借此契机,焦作实施了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建设工程,一座“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开放式带状生态公园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并肩而起,成为呵护南水北调一渠清水的绿色走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干渠沿线的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高标准规划,全部完成了总干渠两侧宽100m的生态廊道建设。栽植树木采取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与地被植物相搭配的形式,郁郁葱葱,既起到了隔离作用,又确保了中线总干渠水质,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

“南水”不只唤醒了北方的河流,更滋养了北方干渴的大地,地下水水位回升,水环境明显改善。

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使河道复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北、北京、天津等省(直辖市)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平原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重现生机。

北京密云水库获得“南水”回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向滹沱河生态补水

“南水”进京之前,北京市地下水水位曾经连续16年下降。2014年年底“南水”进京,是北京市地下水止跌回升的转折,地下水进入了快速恢复期。全市885个地下水监测点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底,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78m。与“南水”进京前相比,地下水水位回升2.88m,地下水资源储量增加14.8亿m3。5年来,“南水”成为京城的供水主力,怀柔、平谷等应急水源地得以休养生息;2018年,北京市还在中心城区完成了近300眼自备井置换工作,相当于每天减采地下水8万m3。

天津市海河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地表水质明显好转,中心城区4条一级河道8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地下水水位保持稳定或小幅回升。

河北省深层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m转为上升0.52m。

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95m。

南水北调工程所经之地,有政治文化中心,有粮食生产基地,有经济发展新区,有地下水超采的创伤之地。作为“国之重器”的南水北调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受水区水资源供给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还越来越多地发挥了生态功能。水丰了,河清了,景美了,工程沿线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明显增强。真是滴滴“南水”润民心。

强化管理,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南水”通过西黑山进口闸奔向天津 摄/王 慧

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好似一条大动脉,将丹江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北方。如何管好跨流域、跨区域超大型调水工程,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对管理者是挑战更是考验。

中线工程线路长、工程种类多样、建筑物结构复杂、运行管理难度大。在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中线建管局强化责任担当,直面风险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加大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中线、智慧中线”,全面提升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在调度运行管理方面,中线建管局不断加强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修订各类制度标准185项,对12个专业489项业务名录进行梳理,针对30个关键业务绘制了流程图。同时,进一步完善“八大体系”和“四大清单”,开展标准化闸站、标准化中控室、标准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现地管理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覆盖。

河北分局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全面部署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工程运行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做实“三次提醒”安全措施,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全方位管控“四个安全”。同时强化内外协同联动,倡导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共同维护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

闸站缆线清晰分束,便于维护 摄/王 慧

焦作市区段“南水”清澈,桥梁跨渠而过 摄/王 慧

河南分局强化工程安全,紧盯问题整改,对各级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逐项整改销号,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临时措施,跟踪管理,经常性地开展“回头看”,对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高密度来回反复查细查实。注重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组织学习标准办法和创建实施方案,全员参与,提前筹划,查缺补漏,严守“创建期无重大事故隐患、无生产安全事故”的安全底线,按照一级达标要求进行体系创建。同时狠抓安全生产检查,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分局及管理处全员参与自查和互查格局,做好管理处经常性巡查、分局定期月度检查、不定期专业性排查。

设备仪器陈列井然有序,每台仪器附有二维码供管理人员查询 摄/王 慧

玻璃面板下,管道清晰可见 摄/王 慧

工程运行调度的“智慧大脑”——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

渠首分局对照标准化建设相关制度标准,正在推进实施标准化渠道建设和标准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淇河节制闸、白河倒虹吸节制闸已通过中线建管局标准化闸站达标验收;邓州管理处中控室、镇平管理处中控室、南阳管理处中控室、方城管理处中控室率先通过中线建管局“三星级中控室”达标验收并获授牌。

针对中线工程穿越大小河流700多条,工情水情、气象条件复杂的情况,为有效消除薄弱环节对安全带来的影响,中线建管局开展了“两个所有(所有人能够查所有问题)”专项行动,无论是渠道工程问题,还是机电设备问题,做到随时出现、随时发现、随时研判、随时处理,确保了千里长渠运行安全。

渠首分局大力开展“两个所有”专项行动,推进“一专多能”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强高压、严监管,持续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与隐患,消除运行管理漏洞,构筑安全运行长效机制。

石家庄管理处合理进行人员工作分工,实施“段长制”,建立与辖区运维单位问题处置联络机制,实施辖区段域周巡检计划,建立问题销号机制,形成问题闭环处理流程,提高了问题整改率,保障了设备运行稳定。

智慧助力,提升管理水平

在提升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中线建管局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了中线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工程防洪信息管理系统、中线天气APP等一批信息化项目投入运行。目前已完成航空遥感探测技术、北斗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水下机器人探测技术等项目的研发或试点工作,加快打造“数字中线、智慧中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

在河南南阳管理处中控室,值班长孙珂形象地给记者介绍:“这个中控室是现地管理处的‘神经中枢’,一头连着北京的总调度中心,一头连着各闸站。”

南阳管理处中控室 摄/王 慧

中线工程运行调度的“智慧大脑”在北京的中线建管局总调度中心,指挥调度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直辖市)1432km沿线上所设的64座节制闸、97座分水口门,由于调水线路长、规模大、沿线无调蓄、运行工况复杂,因此全线按照“统一调度、集中控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实施调度,以确保实现平稳输水的目标。

“总调中心主要负责调度指令的制定和下发,监视全线重点断面调度数据;分调度中心主要负责调度指令上传下达,实时监视辖区内重点断面调度数据。而我们中控室主要负责水情数据的审核上报,调度指令执行情况的核实、组织纠正、反馈,实时监视辖区内参与调度闸站及断面的情况。”孙珂继续介绍道。

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看到工作人员很方便地在手机上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查看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情况。中线工程的日常巡查维护工作量大、项目多,为保证巡查维护管理过程“人员一个不漏、问题一个不落、过程一个不少、信息一个不缺”,中线建管局组织开发了这一监管系统,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工程日常维护与管理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渠道

目前,中线工程全线实现调水过程自动化、远程监控可视化、运维管理信息化,推动了工程稳步达到目标效益。

位于陶岔渠首的水平位移监测墩 摄/王 慧

调整拦鱼网,确保下游水质安全 摄/王 慧

齐心协力,共护一渠清水向北流

精心呵护,只为百姓喝上优质水、放心水

西黑山进口闸管理人员操作设备清理渠内落叶等漂浮物 摄/王 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陶岔渠首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起点。丹江水从陶岔渠首进入总干渠,流经唐白河流域西部,从连接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的方城垭口翻越江淮分水岭,向北自流至黄淮海平原。由于工程复杂,位置关键,责任重大,为确保一渠清水向北流,守护中线工程“水龙头”的渠首分局构建了完善的水质保护工作体系,对外加强与省、市、县、镇、村五级相关行政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内严抓污染源、风险源的巡查和跟踪监控管理,辖区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水平。

水质应急监测车 摄/王 慧

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内部一景 摄/王 慧

渠首分局建立了“1个水质监测中心+5个现地管理处+多个外协运维单位”的职责清晰完备的组织保障体系,实现了专人每日对水体巡查和定点观测记录,保障监测设备良好运行。

此外,渠首分局还建成了1个中心实验室、2个自动监测站、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6个地下水监测井构成的水质监测体系,实现日、月、年开展多层次、多点位、多参数、多方式、多频次的水质监控。

为应对各类水污染突发事件,有效应对水污染应急风险,渠首分局建立了水质监测中心、管理处、应急抢险队伍和运行维护协同单位四级联动机制,编制了水污染应急预案和水污染应急处置方案;配置了全自动在线应急监测车、无人采样船、采样无人机、便携式检测仪等多类应急采样监测设备,应急皮划艇、吸油机、活性炭等多种应急处置设备和物资;每年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应急演练,建立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切实强化了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

陶岔渠首的护水公告牌 摄/王 慧

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是亚洲最大的自动监测站。该站是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化测试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传输技术的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对水质基本项目、微量有毒有机物、综合毒性等指标进行实时在线监控预警,并实现实时传输,为保障输水水质安全提供实时监控预警信息。目前可监测89项指标,涵盖了地表水109项检测指标中的83项指标。

在这条南水北输的大动脉上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河北省保定市的西黑山枢纽工程。千里江水至此分赴京津,因此这一工程也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

西黑山分水口

为了保障安全、足额、优质供水,西黑山管理处以“保证‘两闸’(进口闸、节制闸)安全,守好‘两期’(汛期、冰期)‘五节’(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提升工程形象”为主要工作抓手,建立了以运行调度为龙头、以水质保护为核心、以工程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机电为保障、以应急保障为关键的“五位一体”运行管理体系。

为保证水质安全,西黑山管理处通过划定工程保护范围与保护边界,设置拦油、拦污、拦藻设施,定期开展巡视排查,对周边污染源和风险源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对12项状态指标实时监测,以掌握水质信息动态,判断水质变化趋势,为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预警。

石家庄管理处作为河北分局的现场管理机构,负责石家庄辖区总干渠的安全运行工作,管理范围全长49.93km。在石家庄管理处设有水质监测站、安全检测站对水质安全和工程安全进行24小时“体检”,为老百姓喝上优质水、放心水保驾护航。

监测结果显示,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丹江口水库水质为Ⅱ类,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其中Ⅰ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0%左右。“南水”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饮水质量,特别是河北省黑龙港地区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让公众积极参与爱水护水行动

天津外环河出口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稳运行,得益于南水北调全体干部职工的日夜坚守,得益于沿线群众的无私奉献。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南水北调、宣传南水北调、关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及沿线管理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近南水北调工程,参与到爱水、护水行动中来,同时也提升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群众观摩工作人员监测渠道水质

“以前只听说过南水北调,今天到了工程现场,亲眼看看,亲耳所听,才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北京带来这么大变化。饮水思源,我们要感恩时代,感恩水利人,保护好‘南水’,节约每一滴南来之水。”在2019年9月3日北京分局举办的“公众开放日”里,一位北京市民参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激动地说。

据介绍,北京分局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6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近距离参观工程运行,感受工程在应急管理、运行安全、水质保护以及规范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受邀嘉宾参观了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运行现场,观摩工作人员水质检测演示,真实地感受“南水”来之不易。

河北分局保定管理处2019年10月17日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保定市公安局、教育局、沿线中小学的观众走进漕河渡槽工程开放日活动现场,感受国家重大工程发挥的巨大效益和伟大成就。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众们参观了研学厅和文化长廊,绘制了南水北调图册,聆听了一场生动的南水北调公民大讲堂讲座。在模型展示区,学生们亲手实验,认识了南水北调中线的倒虹吸和渡槽工程,体验了水质酸碱度快速检测方法。

渠首分局于2019年10月11日举办主题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南水北调工程参建者走近南水北调工程,感受工程运行五年来取得的成果。随后参观了陶岔渠首枢纽大坝和白河倒虹吸工程,现场观摩了无人机采样、水质检测演示以及水质移动实验车、应急电源车、工程巡查实时监管系统等一系列新设备新技术。受邀嘉宾还共同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倒计时60天揭幕仪式,集体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旗帜上签名,品尝中线渠首水冲泡的绿茶,饮水思源。大家纷纷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创造的奇迹和所带来的效益点赞。活动中,渠首分局还举办了座谈会,嘉宾代表畅谈了参观收获与体会,分享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积极为南水北调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公众开放日”活动开启了一扇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窗口,通过举办活动让更多的群众真实感受工程建设带来的变化和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普及了南水北调工程知识,增强了爱水、护水的意识,受到沿线群众的欢迎。

丹水汤汤,长渠逶迤。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五年来发挥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再次证明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条新水脉将在保障水安全、为沿线地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方面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呵护好这一渠清水,让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国之重器”永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保定市小学生参观南水北调示意图模型

北京市民代表参观北拒马河暗渠节制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正定段渠道

猜你喜欢
中线南水北调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建设管理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