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良,宁兴连,燕军,马军杰,李峰,任英杰,梁宁燕,李茜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104;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急诊科, 广东 深圳 518104)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腰背肌筋膜、肌肉等结缔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主要症状为:广泛性的颈、肩、背、腰部疼痛,疼痛性质以酸胀、沉重感、麻木感为主,疼痛多呈持续性,睡眠超过4~5 h或晨起时疼痛较重,起床活动后反而减轻,白天可无明显症状,但过度劳累后又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多发于年轻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作息规律性差,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导致的不良姿势刺激,伏案工作过劳,工作及生活中过度贪凉(空调)、过度安逸、乏于锻炼等因素,导致腰背肌筋膜炎多发。其发病有着低龄化及发生率上升的趋势[1]。目前该病的被关注度尚不算高,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型以及治疗方法上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临床用药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2]。因此,作用持久、简便、安全、有效、依从性高,成了穴位埋线治疗肌筋膜炎的研究出发点。现分析总结如下。
观察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2013年4月—2016年6月患有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0~52岁;病程 0~6月。按照随机对照表,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痹症的诊断[3]。诊断标准: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发于肩颈腰背部,起病可急可缓;风寒湿邪、急慢性肌肉损伤等为常见的诱因;临床表现为腰背部有重着、酸胀、疲乏、麻木等不适;患部得温则适,遇寒加重,常反复发作,严重时活动受限伴有肌肉痉挛。体格检查: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局部肌肉紧张,常可触及条索及结节。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质无异常改变。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能够按计划接受治疗、随访者。
年龄<20岁或>55岁;伴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史、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基础性疾病;病程>6月;因心理、疾病因素等不适合药物或埋线治疗的患者;孕妇;同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结核、骨肿瘤、皮肤感染者,以及治疗期间腰部急性外伤者。
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主穴: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配穴:阿是穴。操作方法 :选穴后用“一杰碘”常规消毒。助手打开埋线包,取“1-0号可吸收性外科缝线”,酒精浸泡5 min后,剪至每段长约1 cm。术者带无菌手套,穿入“AN-N 0.9×65 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左手持消毒棉球,固定埋线点,右手持针与皮肤呈直角,快速刺入穿透皮肤,后缓慢进针,过皮下浅筋膜层,纳入肌层后,稍退针身,并缓慢推针芯,把外科缝线推入埋线点皮下筋膜组织及肌肉组织内,出针,观察针孔避免外科缝线外漏。左手棉球按压,止血。埋线后,埋线点部,一杰碘再次消毒,输液胶贴覆盖。埋线后嘱患者休息15 min,针孔处保持清洁干燥24 h。同时72 h内避免过度劳累及弯腰负重,避免埋线部位过度按揉。以上治疗每2周1次,3次为1疗程,计为一个治疗周期。
予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塞来昔布胶囊” ,国药准字J20140072,规格:0.2 g/片。用法:0.2 g/次 饭后口服2次/日,2周为一疗程,服用3个疗程,计为一个治疗周期。
治疗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5]和视觉模拟定级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于治疗后进行组间、组内评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痊愈:腰背痛症状基本消失,ODI、VAS评分减少≥90%;显效: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ODI、VAS评分减少60%~89%;有效:腰背痛症状稍有改善,ODI、VAS评分减少30%~59%;无效:腰背痛症状基本没有改善,ODI、VAS评分减少<30%。
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两组患者经一个治疗周期后,依据判定标准,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率比较见表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综上,经过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和疗效比较,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腰背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VAS比较
注:治疗后组间比较,ODI:t=8.10,39,P<0.01;VAS:t=8.81,36,P<0.0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ODI:t=15.71,33,P<0.01;VAS:t=13.72,31,P<0.01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注:组间比较,χ2=7.680,P<0.05
腰背肌筋膜炎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症”范畴。《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分析成因,一者,内因为正气不足,腠理空疏,加之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经气受阻,壅遏不舒,不通则痛。据临床观察,此种患者疼痛多较剧,影响睡眠,病程相对较短;二者,患者素虚,气血不能荣筋,导致经筋损伤,进而影响气血运行,不荣则痛,故出此证。据临床观察,这种患者,疼痛较为缠绵,痛势不显,病史较长。两者发作多以夜间为重,分析成因,“阳入阴则眠”,夜寐卫气入里,阴阳交感,患者素体虚空,卫外、温煦功能下降,经络运行不畅凸显,且夜属阴“同气相求”,经络凝滞,更易遭寒邪中伤,故痛重。该病在病机上有虚有实或者虚实夹杂,治疗上也要与病机相应。患者腰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所主,太阳经气有巨阳之称,其在体表的功能为:“司开合,肥腠理,卫外而为固。”[7]因此,选用膀胱经之背腧穴为主穴治疗,可直达病源。另《灵枢·终始篇》:“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疗法汇集了多种方法、效应,在整个治疗过程融合了中医学的留针(埋线)、针刺、封闭、刺血及组织损伤等多种刺激效应[8],较为贴合该病病机。笔者认为此治疗方法有补、通、泻结合的效应:外纳异体蛋白为己用,补其一也;经脉通顺,经气畅达,脉道通利,正气固充,补其二也;针刺入经入络,予病邪以出路,邪气得泻,泻其一也;针尖锋利有刃,必损脉络,使得脉络重塑,经气得通,改不畅为通达此为泻之二也。
西医学认为,肌筋膜指整个肌肉和筋膜,甚至包括连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和韧带,不单单指包绕肌肉组织的深筋膜[9-11]。现代医学给肌筋膜炎的定义是肌筋膜及肌肉等结缔组织因多种原因所致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发病机理多因急性损伤迁延未愈及慢性劳损等因素造成软组织的反复充血、水肿、渗血,进而刺激末梢神经或血管神经束被受到挤压,故此产生了疼痛;亦或组织损伤后由于受到了持续性牵拉及重复损伤,使被损伤部位的组织不能及时愈合;或在日常的生活中反复的牵拉性动作刺激软组织,并逐渐累积最终导致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出现组织粘连、增生、退变、挛缩,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代谢障碍,形成慢性疼痛,迁延难愈。崔氏研究证实:寒湿是能够造成肌原纤维粗细不均,排列紊乱的,甚至发生肌原纤维的断裂[12]。穴位埋线疗法软化了局部组织,改善了病变区域的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了新陈代谢,营养了细胞,调节了身体脏腑器官功能,使其趋于平衡,更利于组织修复。有双向性的良性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13]。
综上,腰背肌筋膜炎在中西医认识的观点是相通的,既有中医的“不通观”即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的软组织粘连、退变及局部血运不畅;也有中医的“不荣观”即血运不畅导致的局部营养代谢障碍。穴位埋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调和气血、补通泻结合的作用特点。另外其还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创伤较小、依从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14];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治疗,本方法更经济实惠;其疗效持久,每次治疗间隔期约半个月,解决了针灸、物理治疗等疗效治疗周期短、难以巩固的缺点,无须患者往来奔波,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故此,穴位埋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