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梅
(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2017年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中国教育要研究解决“六大问题”》中明确指出:“有效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带来的新挑战,让教育变革跟上时代,让我们培养的人不落伍。”[1]《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全校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培养他们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效果与教育信息化需求相脱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师范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混合式学习模式是近20年来深化e-Learning研究的应用效果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混合式教学历经“技术应用——技术整合——‘互联网+教育’”三个阶段的发展[2],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也从“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3]研究的视角也已经从重视网络技术应用,关注混合式环境下的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交互如何设计等方面开始转向关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绩效的改变。混合式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践应用,确立了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
为了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构建将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学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课一体化支撑CG平台(http://www.educg.net/),同时任课教师也在“蓝墨云班课”App上创建班级,让学生在移动终端上下载软件,通过邀请码加入班级。本文以数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从“期初进行前期分析——课前做好素材准备——“平台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面授”的混合式学习实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四个阶段进行了混合式学习的探索实践,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
何克抗教授曾经指出“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与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发挥教师启发、引导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基于蓝墨云班课和CG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以来,学生通过PC端或移动端登录蓝墨云班课APP和CG平台,随时随地阅读教师提供的电子教材、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料,在线观看或下载教学音频和微视频,上传课时作业,开展主题讨论,发表自己的学习经验到课程圈等,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则需要提前收集、制作好相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及时上传到云班课平台的资源库发布供学生选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利用蓝墨云班课APP的相应功能模块来配合课堂面授的知识讲解及课中的活动任务开展。此外,课后教师也能使用云班课APP进行答疑解惑、师生交流,通过CG平台开展在线测试,评阅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此能更好的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最终使学生能高效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为了更好地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搭建课程教学体系,授课教师对即将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数学教育专业的两个班级进行调研,分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学生其信息素养的层次、前导性课程学习准备状况、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期待等情况。同时也对学校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微格教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智慧教室等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支持,确定本课程开展在软硬件环境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搭建混合式学习中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云平台和师生使用移动设备需要的教学环境。
①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信息素养水平,提前做好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分解细化工作,确定课程内容体系,编写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分解提炼出单元目标;②根据单元目标选取合适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③编写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前沿拓展性知识,转录开放式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微视频资源,自行录制知识点讲解操作的微视频,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④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建立班级同时发布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及相关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班级邀请码加入班级,每次课堂教学前两天,教师在云班课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单,上传学习资源到平台资源库,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设定好学习资源的经验值;⑤此外也在CG平台上,根据授课计划安排,布置好对应的实验报告作业。
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知识点,在线浏览或下载学习资源学习,在教学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完成任务单上的相关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遇到不懂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操作,一方面做好相应标记,另一方面可以反复多次观看微视频,也可以通过私聊功能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教师再根据收集到的学生反馈信息,归纳出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属于何种类型,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教学活动。
(1)课堂教学环节,对于生涩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讲演结合的方式演绎追踪其“前世今生”,配以相应的视频动画资料,让理论知识直观化。
(2)对于存在困难的案例项目,例如制作“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动画效果,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操作示范法直接将过程“灌”给学生,而应更多的把学生转变为案例设计制作的主体,让他们去分析案例涉及到哪些知识点,需要采用哪些技术、如何设计。这个环节就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或答疑讨论功能模块设计好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
(3)教师实时通过手机或PC端查看学生评论,给同学点赞、做出回复,或将极具创意的评论投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师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可作适当的引导和修正,指出一条或几条较好的设计和思路;案例制作的思路明确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案例要求、分工合作,完成案例制作,上传案例效果;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案例完成情况及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小组自行练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点评,有针对地再次对案例的操作难点要点进行强化巩固。
课后学生登录CG平台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或小测试,如发现新的学习问题,也可通过云班课的答疑讨论功能模块或私聊模块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必须按时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完成报告情况;同时查看平台上学生的讨论答疑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蓝墨云班课APP和CG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为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课程知识、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多个评价指标的“平台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面授”综合评价体系。
“线下课堂面授”模块,教师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提问的次数和答题的质量、课堂中技能练习的完成情况、在线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和教师的交流频度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平台自主学习”模块,教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平台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面授”环节中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数据,将非智力因素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相应的权重值,进行量化评价,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一个全程性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在2015-2017级数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两年多的课程教学实践和探索,本课程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推广使用蓝墨云班课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自身因素,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不够,自我管理动力欠缺,也有同学访谈时表示好几门课的老师都使用app或者网络平台,学习任务太重,忙不过来;二是前期教师在蓝墨云班课的PC端或移动设备上推送的课件、学习资料偏向理论性,实践性操作的微视频偏少;三是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的师生互动不够[5]。教师在平台上往往做得较多的是上传学习资源,布置小组任务,而对于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开展不够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教师的回复不够及时。
依据学生反馈,课程教师及时的做出调整。①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分解知识结构,制作出更多短小精悍的实践操作微视频和对应2-3个小问题;②课后及时下发小组任务、开展小组答疑讨论,定期进行在线测试,及时回复学生疑问。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生反馈
教师根据课前平台反馈和师生交互,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构学习内容体系,调整课堂面授计划,合理分配理论讲解、操作演练、视频演示和学生自我练习的时间配比。开展分组讨论、在线测试等活动,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分析、应用,有利于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更方便快捷的解决学习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但部分知识和技能仅靠微视频、讨论是不够的,需要老师进行详尽的讲解、拓展、举一反三。此外,应控制课堂中手机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使用手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实践表明,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班级中两个同学参加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