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燕
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8年底,银川市累计接收移民25万人左右。其中:80年代至“十一五”期末,接收吊庄移民2.3万户10.2万人;“十二五”期间接收移民17936户76390人,分布在银川市6个县(市)区8个乡镇13个移民村和13个劳务移民安置点;接收“十三五”(截至2018年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2281户10081人;自发移民近6万人。2014年,按照自治区要求,银川市在全市移民地区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经过细致摸排,银川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8202户34706人,贫困村39个,贫困发生率为6.68%,截至2018年底,银川市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08户9639人,还有贫困村22个。在现有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中,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无劳动能力的人员有4913人,占比达到51%,低保贫困户有4499人,占比达到47%,同时还有其他致贫原因(见表二),这些贫困户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难度大,已经成为了是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
银川市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扶贫责任的落实,制定行业部门责任清单、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巡察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按照“一乡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红树莓、枸杞、食用菌、鲜切花、肉奶牛养殖等致富产业,逐步建立起了农户+合作社+基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合体,不断推进了扶贫工作由“漫灌式”向“精准式”的转变。通过产业扶贫夯实了群众致富基础。通过“村头工厂”模式拓宽了群众增收路径,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增收,从而达到“移民务工不用出村,群众挣钱又能顾家”的目的,实现了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企业降低成本、村集体经济有活水、返乡创业者投身乡村建设的“多赢”局面,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银川市聚焦深度贫困人口发展问题,按照“统筹谋划、优化配置、成果共享、共赢发展”的思路和“普惠+特惠”的方式,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创新实施第三方项目扶贫机制,以深度贫困人口救助保障基金为平台,以企业运作为载体,打破了闽宁扶贫产业园地界限制,突破了区划、人才、土地等各类资源限制,将政府扶持资金投入到闽宁扶贫协作产业园以外的地区,利用其他地区优势资源,获取分红收益,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保障深度贫困人口发展。通过实施第三方项目扶贫机制保障深度贫困人口发展难题。通过金融扶贫方式,推进金融扶贫网店向乡镇、村下沉,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向金融机构注入风险补偿金注入金融机构,打消了金融机构由于坏账、死账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扶贫的“造血”功能,为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调动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形成上下联动、全市统一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几年来,银川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脱贫富民战略,通过产业扶贫、教育脱贫、就业培训、兜底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和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等专项行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2018年累计脱贫8063户3575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2018年的1.66%,吊庄移民群众和生态移民群众的收入也分别增加到了2017年的10510.3元和2018年的8062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由于扶贫产业措施比较单一、贫困户覆盖率,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产业帮扶项目不多等问题,移民群众直接从事产业经营的参与度不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贫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依然较弱,不能够大面积地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合作社有不少存在“只挂名不出征”的问题,存在“空壳社”“挂牌社”等现象。生产基础薄弱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后劲,只能从事一些初级产业、原料产业、低附加值的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后劲。产品流通渠道和产品深加工水平有限,导致产品价格低,甚至滞销,影响了贫困户的收入。
贫困群众大多数都接受到了技能培训,但是由于培训的层次较低,找工作的困难较大。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设置培训专业,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去征求贫困户的医意愿来设置培训专业,没有真正地做到因人施策、分类培训,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贫困群众培训后就业途径受到限制。
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式是一种创新,但也还有很多问题。大部分劳务移民群众因为不愿失去原籍所有的土地而不愿迁转户籍,所以,与户籍相关联的低保、医保、残疾、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也难以落实。由于劳务移民户籍未能及时迁转、移民去向不稳定等原因,给社区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劳务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不能很好融入当地社会,加之就业稳定性差,有些因此而返回原籍。劳务移民的就业培训次数、工种单一、针对性不强,务工就业困难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制约,受教育程度低,接受能力较弱,又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缺乏自主脱贫、自主就业、自主择业、自我发展的意识,“等、靠、要”和严重,有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
夯实产业发展规划,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种养殖园区、龙头企业,将扶贫项目精准落实到每个建档立卡户,真正做到精准到户。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技改、设备等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在产业扶贫中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发挥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2门就业技能。继续推进“村头工厂”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增收。通过劳动力市场平台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的方式带动就业。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鼓励农村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大力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引领计划。继续实施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工作,尽快迁转。劳务移民户籍迁转后,迁入地对符合条件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低保、残疾人护理补贴等保障范围,同步享受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劳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采取差异化扶贫政策,切实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加强扶贫网格员的管理使用工作,重点加强对劳务移民摸底和识别工作,建立常态化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劳务移民区社会事务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认真抓好移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确保劳务移民区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行动,引导移民群众积极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强化对先进典型的奖励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强化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地位全面参与到脱贫攻坚中。
注释:因2018年起统计口径的变化,银川市不再对吊庄移民的收入进行专门统计,故统计数据截止到2017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