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反思

2019-12-24 00:21商文静李有杰孔丽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学科生物化学任课教师

商文静,李有杰,岳 真,马 颖,孔丽君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1]。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众多的西医院校设立了中医专业,将其与西方医学、药学、信息学、生物学等专业交叉融合,以促进我国中医学的发展。

我校自2002年开设中医专业以来,生物化学是中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理论与疾病的预防、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生物化学理论晦涩抽象、过程复杂,涉及繁多的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根据中医专业学生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对本学科的初步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关注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

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是多门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对于不同专业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定位及教学目标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使用一套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模式教授所有专业。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前首先应明确授课专业的教学目标,了解学情,进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中医专业生源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学生来自文科类高中毕业生,这类生源化学知识不足,而生物化学理论涉及众多化学反应,这给生物化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

任课教师在认识到学生上述客观条件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学习该课程的心理状态。首先,部分中医专业学生认为生物化学是西医基础学科,与中医理论不相融合,从而产生轻视心理;其次,即将学习生物化学的学生经常提前接受来自学长关于生物化学学习的负面信息,使部分中医专业学生在未开课就对本学科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及信心,给该学科的学习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这需要加强师生交流,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同时,生物化学内容多而繁杂,且其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新版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医学生化专题。若要将所有内容全面、深入地在课堂上进行讲授,需要更多学时,然而中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时数较少,因此,在针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重拾信心,激发兴趣,从第一堂课开始

“好的开始即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尤为重要。绪论课是一门新学科的第一堂课,从内容上讲,绪论课旨在明确学科的性质、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性,任课教师要重点交代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及“怎么学”3个问题。以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表现出不重视或者认为其与专业无关,因此,在回答“为什么学”的问题时,任课教师要准备生物化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应用的案例,体现生物化学与中医的密切联系。例如,早在1992年,张汉源[2]就中医理论“肾主骨”做出了详尽的生物化学机制的阐述。刘文云等[3]指出,细胞内的两种重要的生化物质cAMP和cGMP作用相反并且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中医的阴阳学说相呼应,并且有些中药可以改变细胞内上述两种核苷酸的含量和比值,这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物质理论基础。通过案例让学生改变对生物化学的认识,并体会到该学科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本学科的学习。

此外,受往届学生影响,学生先入为主将生物化学定位为难学、挂科率高的学科,失去学习的信心。对此,针对本学科特点以及大纲要求,任课教师在解答“怎么学”的问题时应告知学生明确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规律,消除学生的顾虑。从教师角度讲,绪论课是学生与教师的第一次接触,是交流的起点。任课教师的仪表、举止、精神面貌均关系到学生对该学科的喜恶。课前,教师进行充分准备,搜集素材,提炼语言;上课时,教师尽量用简单、生动、易懂、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概括本门学科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该学科对中医专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及学习动力[4],为学科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揭示生命本质的基础课,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生活实用性[5-6]。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进而揭示生活中蕴藏的生物化学知识及原理。例如,“减肥”是很多学生关注的问题,授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减肥?”只有明确体内糖及脂的代谢过程才能制订科学有效的方案,或者更好地辨别出哪些减肥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以此导入物质代谢这一章的学习。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还可以穿插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经常饮用绿茶和咖啡,特别是在饥饿的时候有利于减肥?”还有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应用生物化学理论进行解释,如“医用酒精消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人酒量为何存在差异?”“糖如何在体内转变成脂肪?”“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更容易达到减肥效果?”联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生物化学现象,并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其原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物化学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理论不只是医学专业所必需的,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4 穿插案例,联系中医学知识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本质,进而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可紧密联系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反过来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案例,培养其临床思维。不同的章节,可选取不同的典型案例。如在进行糖、脂代谢学习时,选择糖尿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糖代谢障碍可影响脂类代谢,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将糖代谢、脂类代谢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代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不是孤立的。在核苷酸代谢一章的学习中,可穿插痛风症案例,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解释痛风症的发病机制,启发学生思维,思考尿酸的形成过程、来源,进而讨论较好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以上所列举的案例均以西医理念为基础,为更好地吸引中医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任课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中医学知识,并将本学科与中医理论联系在一起。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从人体内生物化学的角度诠释中医学辨证的内涵,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探索中医学中“证”的分子机制。Jing Zhou等[7]利用PCR-RELP技术检测痰湿证患者外周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PvuⅡ及AvaⅡ的多态性;岳子敬等[8]分析对比了肥胖者痰湿证与气虚证人群血、尿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发现了与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揭示了其不同的分子机制。

5 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拓展学习空间,开展混合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及,融合网络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已被广泛应用[9]。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筛选适合自己的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为此,我校以人卫慕课网为平台,建立了生物化学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包含课件、动画及大量短小的教学视频,每段视频所涉及的内容均为生物化学的重点内容,并且提供相关复习参考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及时与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

以已经建立的网络开放课程为辅助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开放课程自主学习,通过微视频初步了解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将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的内容或者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教师。课堂授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学生将课前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另外,课前的线上学习资源以微视频为主,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课上教师应重点加强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教学。课后,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知识进行拓展,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馈。混合式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中医专业课时数不足的问题,将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汇总,这种知识归纳方法非常适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思维导图擅长将繁杂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以直观、综合的形式展现出来[10],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整体观,而人体内的生物化学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更能体现本学科的内涵。

综上所述,授课起始,明确中医专业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需求及教学目标,分析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强其学习本课程的信心。授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的本质内涵,并将中医临床理论融入所授内容,这样既可使学生认识到本学科对其以后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又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本学科生物化学任课教师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刊期变更通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给高校授学位放权是教育供给侧改革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