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个教学方法,而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切实整合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且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整合起来,所以可以切实解决师本教育、知行脱节问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组织“教学做合一”教学活动,以便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潜能与语言能力。本文将从改善教师指导、优化学生学习、完善英语实践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做合一”;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朱达勇,盐城市义丰初级中学。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以语法知识为中心,关注的是英语知识是否可以按照预期计划去传递给学生、学生是否可以牢固背诵这些语法知识,以便在英语考试中灵活应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会选择灌输法,且会反复讲解、强调英语语法理论。这将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则是初中生无法及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且养成了惰性思维与被动接受的不良学习习惯;第二个问题则是初中生无法全面调动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去完成现实交际任务,难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导致英语教学成为纸上的、书上的理论知识,无法对学生产生现实影响。对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要主动组织“教学做合一”活动,以便全面优化英语学科的教育质量。
一、改善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是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改革的首要步骤,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决定着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等。“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师应该是作为辅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去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身份角色,合理干预,懂得放手,以便为后续的“学”与“做”做准备。
就如在“Lets have fun”单元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完善了课前备课。首先,本课知识是围绕某些活动经历与学生的活动情感所设计的语言材料,便于学生联想生活经验,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本课知识去进行现实表达。其次,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笔者需要准备一些现实素材,比如学生参加某一活动的现场照,以便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英语表达。由此,笔者便自主完善了课前准备。在英语课上,笔者也切实自主了英语交际,并根据对话内容切入了语法教学、词汇指导,帮助学生规范了口語表达方式,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语音与错误语法问题。另外,笔者还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解疑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认知问题,以便及时完善教师辅导。
二、优化学生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动学习活动是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需求与能动探究,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有如下行为表现: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行为是能动的、探究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效的。通过能动学习,初中生也可及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把握英语学习规律。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法,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准备。
就如在“Enjoy our days”单元教学中,笔者就组建了4人小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知识。首先,4人小组内部要选出一名语音能力较好的学生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学习新单词的发音,互相纠正。其次,4人小组要积极模仿教材对话,初步识读本课重点句型与词组知识。之后,4人小组便可重点探究课文内容,通读课文,翻译课文,不断修改与完善翻译结果,做到准确、精练表达。其中,教材在课文后附上了几道阅读问题,所以异质小组也需认真审题、积极作答,每个成员都要分享阅读收获,提炼阅读结论,以便切实实现小组合作。
三、完善英语实践
“教学做合一”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做”,即学科实践。新课改已经将“综合与实践”活动列入课程结构,目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优化学生的实践水平。在英语学科中,教师更应该自己组织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在充足的实践体会下,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英语能力,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际,从而切实优化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笔者会有意识地组织英语对话活动,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上用英语来回答问题、表达个人需求,以便及时丰富学生的英语实践经验。另外,如果学生性格过于内向、腼腆,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不自信,那么笔者也会鼓励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个人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书面创作。同时,笔者也会注意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展开英语口语表达,使其大胆说、勇敢说。另外,笔者也会组织本班学生在课后自主展开英语阅读,通过优秀的英语文章、图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全面了解英语文化。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组织“教学做合一”教学活动可以重新整合与优化教学结构,全面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使学生形成跨国际交流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组织“教学做合一”教学活动,关注现实,关注未来,绽放英语学科的魅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1]吴义伟.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刍议[N].山西青年报,2018(11): 27(004).
[2]曹葵香.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