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者应积极利用教学手段的改良与创新,不断在各学段、学科中加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渗透。我们利用渗透的方式,在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加入了弘扬主旋律、培养爱国情感、歌颂劳动者等诸多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品质与英语水平的协同发展。希望本文能够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广大高中英语教育同仁揭示出一条崭新的教育路径,并希望本文能够进一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英语;教学渗透
【作者简介】林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华侨中学。
“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关键是要回答“立什么德?立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过程需要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发展品德等。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各学段、学科的总体教育方向。在高中英语学科,我们通过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创新,有效地将“立德树人”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改变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一、以弘扬主旋律的方式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了更好地渗透“立德树人”思想,我们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了以“弘扬主旋律”为核心的课外阅读资料进行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改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寻找既适合发展学生道德品质又适合高中学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文章。例如我们将《光明日报》英文版中的国家新闻部分文章,进行了整理和PPT课件制作,之后利用PPT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利用英语阅读的方式,了解了祖国发展的最新情况,对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更加认同。这样的教学方法创新有效地弘扬了主旋律,并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此外,通过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阅读途径,能够使学生们养成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基于英语翻译教学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感
我们在高中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英译汉”“汉译英”等不同翻译方法,更好地培养爱国情感,从而使学生们在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地建立起了道德的基础。此外,学生们在翻译教学中,还能有效认识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使他们能够成为新时期文化交流的使者。
例如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外国记者记录中国在建国70周年时写下的英语文章《The Change of China in 70 Years》(中国70年的变迁),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发展爱国情感。如将“China is the first developing country to achieve 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翻译为“中国是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帮助学生从侧面认识到了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了爱国情感。
又如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我和祖国》《爱我中华》等爱国歌曲翻译成英文,利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提升翻译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发展了爱国情感。
三、利用英语写作教学的命题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念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应当受到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更大重视。为了更好地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帮助学生们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我们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写作练习中的命题,帮助学生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出了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们在利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写作观念,从价值观念的提升入手,更好地把握英文写作教学的主次,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我们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The Most Beautiful Worker”(最美的劳动者)为命题,要求学生以“歌颂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线,进行不限字数的英文作文抒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身边的劳动者入手,写出了他们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了实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和经歷,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养成了“重视劳动”“尊敬劳动者”的良好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突破。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与能力协同发展的要素,细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提升英语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了道德修养。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开辟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路径,并希望本文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英语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斌.将“立德树人”落实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基于一节阅读理解课的实践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108-109.
[2]王慧.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扎实做好德育渗透——基于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的思考[J].英语教师, 2016,1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