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众多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出很多亟待解决的心理危机,因此,通过心理普查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各项指标的状态并且及时通过专业的辅导与咨询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与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普查 问题 解决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人生中充满矛盾斗争,身心发生突变,趋向社会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是人生中最富于可塑性的时期。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发生的人际纠纷问题、抑郁自杀案例和学习压力导致心理疾病的情况逐年增加,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渐增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具针对性,切实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抵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非常必要。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1.调查对象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共1199人。
2.使用量表
本次测量采用测量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分析
1.总体异常情况比较与分析
通过本次普查,根据SCL-90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处于健康水平的学生占实测总体学生的72.5%,异于标准水平的学生占实测总体学生的27.5%。由此得出,我校大部分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水平。
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异常水平的原因:
(1)家庭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将近7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合格的,有 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是粗放的打、骂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心理阴影,孩子性格会有孤僻、暴力的倾向;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苛和监督,这会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胆怯、唯唯诺诺;剩下30%的家长是对孩子的过分保护,这种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和自私的性格。大量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不利。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尤其重要。
(2)学校环境
今年对学生进行测试为军训期间,学生在离开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间的这段时间内缺乏适应的能力,可能造成心理的轻微应激反应,因此,学校更应该重视这段时间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入学适应困难的这个阶段。
(3)社会环境
今天的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当今大学生群体不仅面临艰巨的学习任务,更是承受着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2.各系部因子对比分析
SCL-90包括10个因子,每个因子能够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此次心理普查中,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异常状态的学生中各因子大于2的学生占实测总体异常水平学生的对比分析如下:
根据数据显示,各系部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敌对因子表现较其他因子更为显著。
三、初步建议
1.心理学建议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心理异常的问题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说人际敏感问题,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释也许是由于童年经历了不愉快的相处经验,所以成长过程中处于自我防御会抵抗外界可能会带来的伤害;从行为主义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被动交往的习惯,因此遇到类似人际交往的情景时便会条件反射的被动等待;而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可能是因为没有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人际交往正确的认识,过度的自信以及自卑都会造成后来的人际敏感问题。从以上能够看出纠结问题的来源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有意义的是如何运用心理学解决问题。
(1)让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异常水平的学生及时参加心理辅导,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以及调适;
(2)多参加社团活动与正面积极地社会活动,锻炼个人的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3)增加运动与锻炼。运动可以使体内分泌 “快乐激素”-内啡肽,这种激素使人感受快乐的情绪,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健康的目的更能够保证心理健康状态。
2.思政建议
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正常的水平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念,更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加紧对课程思政化的脚步,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做到将知识与文化融合于一体。
3.辅导员建议
辅导员是最能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教师,并且每名辅导员相比心理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都更能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可以陪伴学生度过大学的各个阶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
(1)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方法与技巧并深入学生实际情况,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加强与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水平学生家长的沟通
有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与在家庭中行为表现完全不一致,家长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如果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在于家庭,让家长多了解学生的现状,改变家庭氛围或沟通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加与心理老师的沟通。
各位輔导员老师可以及时联系自己班级负责的心理健康老师。增加与自己班级心理老师的沟通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变现以及需求,让学校的心理工作标准化、普及化,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减少心理异常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