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生
【摘要】高中学习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增强行文的观点意识,练习提炼出鲜明的中心观点。根据考纲要求,提炼鲜明观点,可以从“深刻”及有“有创新”做起,树立追问意识,挖掘本质,揭示因果,让思考不断深入透彻;缘事析理,道此明彼,意在旨远,令观点看法“新颖、创新”,要凸显文章鲜明的“主心骨”,论证才可以有序而集中地推进,文章的逻辑结构才能做到清晰明了。
【关键词】观点意识;鲜明观点;深刻;有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獻标识码】A
学习写议论文有助于锻炼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论说文,顾名思义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文体……写论说文的目的,无非是要论述某个道理,而且要说得使人信服,乐于接受,因此论说文也可说是一种讲道理的艺术。”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还只停留在初始阶段,粗浅了解议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知道议论文写作有三要素,也明白写作中要“讲道理、摆事实”。但是,实际的作文训练及应试过程中,很多学生却不知议论文须提出“中心论点”,观点意识不强。(在议论文写作中,观点有时与论点基本重合……即观点就是论点)
笔者对观点(论点)的要求是一句简洁的、有哲思的、直接明确的陈述句,就如人教版必修5中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心观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修2中苏洵的《六国论》中心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样的观点既简洁鲜明,又具有启示性,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使人读后豁然开朗,进一步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
一、观点意识淡化,缺少感悟思考
以“2016年10月厦门高三质检考作文”为例。“材料一:今年9月15日,厦门遭遇‘莫兰蒂袭击……记者于台风莫兰蒂过后的救灾现场戴墨镜打伞……采访打伞戴墨镜遭停职……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看习作中没有观点意识的例子。
第一类:采用比喻修辞(喻证法),未揭示本质。
厦门女记者戴黑墨镜打伞现场采访救灾志愿者,引发舆论关注,当事人更因此受到停职处罚。在我看来,该记者的做法确实不妥,记者是民众观世界之窗,看世界之眼。人们以此为窗,能看到窗外春和景秀、明亮清朗一派景象。
——考场作文《窗明还需少繁饰》
第二类:缺少思考,只表态而已。
在遭遇台风袭击,采访救灾志愿者的现场,一名女记者戴墨镜打伞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表示,记者只是普通女孩,为何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戴墨镜打伞,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考场作文《谨言慎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这两种写作方式在学生写作中常见,第一种写法,因其采用比喻修辞,语言表达略具文采,但是没有抓住论述的核心,行文没有体现这一喻证背后那种有“质感”的思考;第二种写法,于表态之后,依然不懂得将本质的思考体现出来,并且从其行文来看,也将“记者为何要谨言慎行?”这一核心问题丢弃一边,而大谈救灾工作。
或是写作训练不够,或是没有意识到观点的重要性,学生观点意识淡化,论证逻辑不严谨,甚至出现表意不清,论述呈信马由缰的现象。没有观点统领,缺少感悟和思考,遑论立意高明了。有高明的、耐人寻味的立论,即使语言表达质朴略逊文采,这仍然是一篇好文章;若是缺少观点,哪怕辞采再怎么华丽,文章没了思考与灵魂,亦是下等。
高考因其是应试,应试作文讲究在文章开头要体现你已把握所给材料的具体特征,抓住关键写作任务,直接明确地提出中心观点。此举考虑的是让阅卷老师能够迅速抓住你文章的立意,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分析论证的。以上列举俩考生的开头文字,因其没有一句集中明确的中心观点,行文易犯没有“主心骨”的毛病,论述也多呈“分道扬镳”“天女散花”之态。
写议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出鲜明观点,观点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有哲理高度),主旨突出,能抓住读者,使人信服。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本,如人教版必修5中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的观点。《咬文嚼字》中朱老对文学的品读或写作是否进行精妙分析,这里姑且不论。单他所提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来看,就足以让初学者仔细研究与模仿。如前文列举《窗明还需少繁饰》一文,参照《咬文嚼字》来设计观点,有学生这么提炼。
中心观点:公众人物应少些装饰,朴素自然大方,形象明丽清朗,才能更好传扬正能量。
分论点1:记者表情自然,衣着朴素大方,给采访对象亲切感,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原因1)
分论点2:形象直接体现职业道德,称职的工作者,应少些繁饰,不仅为自己,更在为社会服务,是在弘扬敬业与友善等正能量。(原因2)
分论点3:公众人物要有亲和力,自然亲切,放低姿态,融入环境,接地气、识真情、办实事。(原因3)
《文心雕龙》有“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观点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让学生把写作理念融合内化为一种能力,不断强调要有观点意识,积累“圆照之象”,先“博观”“识器”,不厌其烦地模仿“操练”,方能见效。
二、观点鲜明,从“深刻”“有创新”做起
《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中有作文考试评价的发展等级,第一点要求做到“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二点要做到“有创新”,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能够做到“深刻”“有创新”,观点自然鲜明。“深刻”是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抓住“质”并且能够“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有创新”是要求学生能“推理想象”,做到“见微”思“著”——“从细微之处入手,写出大差别”。这些是在平常写作训练过程中,笔者经常向学生强调的写作理念。
如朱光潜《咬文嚼字》所提的观点和学生所提炼观点,重在这方面的指导。如何深刻?简单可为的方法是:透过事件(现象)之后,提炼出中心观点,再围绕中心观点的关键词或主旨意思,树立追问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向更深维度不断追问,提出系列“为什么”的问题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适当取舍,选择最有价值最有启发性的思考,表述成句,辅以“有创新”,观点鲜明也就呼之欲出。
观点鲜明须要“有创新”,如何做到“有创新”?不走老路,以“新”取胜,可采用“多角度立意,反弹琵琶,标新立异(避熟求生,避正就侧,避同就异,避静求变)”等方式方法来提炼观点。“有创新”在写作训练中比较直接可操作的方法是“见微知著”,立足眼前事,当思深远旨意。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作。”立足小事,心有所思所感,所作当“旨远”,学会从一小沙粒见大世界,做到《2018年语文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推理想象”要有“独到之处”。
“独到之处”视每个人的感悟而定,但是要收到“独到”之效,则要先从“旨远”入手。孔颖达认为“其旨远者”指的是“近道此事,远明彼事,是其旨意深远”。“若龙战于野,近言龙战,乃远明阴阳斗争,圣人变革,是其旨远也。”这里“近道此事,远明彼事”就是做到观点“有创新”“有独到之处”的可循之径,再参照“龙战于野”事例,学生有路可循,有章法可依,论述层进深入,缘事析理,既“讲政治”又体现“立德树人”,主题渐趋宏大,韵味深远,达到“独到之处”。
增强观点意识,提炼鲜明观点,写作目的清楚,方能凸显文章“主心骨”,这是写论述文最基本的要义;有了鲜明的观点之后,论证才可以有序而集中的推进,文章的结构逻辑才能做到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和上海师大中文系《写作知识漫谈》编写组.观点鲜明 说理透彻——议论文的写作[J].语文学习,1980(3).
[2]李冰清.浅析作文立意的创新[J].语文教学之友,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