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9-12-23 07:15邓海燕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导学案思考语文教学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语文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思考和感悟,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学讲”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与“讲”相结合。语文教学中“学讲案”的使用,是一个提升语文课堂时效性的有力方式。

【关键词】学讲案;导学案 ;语文教学;环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语文知识,需要通过长期的思考和感悟,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从而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学讲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要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策略,最终提高他们语文的学业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学讲案”的使用,是一个提升语文课堂时效性的有力方式。

一、“学讲案”与导学案的内涵与差异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编写的引导其学习的方案。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和策略,有效对接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新学习的知识,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点。

“学讲案”,就是学生在“学讲方式”的模式下使用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讲究学生“学进去,讲出来”,既有“学”也有“讲”。“学讲案”除了有导学案的功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包含学生学习交流环节的方法指导,内涵和外延更广,更能体现学讲方式下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学讲案”不仅强调学生的 “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重组和应用,通过“讲”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语文“学讲案”的环节设置及思考

依据“学讲方式”理论、学生认知能力及语文学科特点,可以将语文“学讲案”定为以下六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质疑问学、检测促学、拓展导学。这里特别要说一说合作助学、质疑问学和拓展导学三个环节。

(一)合作助学

合作助学是“学讲计划”下课堂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所呈现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学生活动集中展现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切忌失去了语文特有的味道。

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能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愉悦。”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的语文核心素养。现代文阅读,常常在为了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三种不同的测试情境中,重点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四种基本阅读能力的表现。如果只是单纯做题,那么就只训练了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这一种情境,无法真正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經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因此,我们应注重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学讲案”的使用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预设的主要问题和课堂生成中的问题相结合,以合作助学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主线,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上出语文味,体现学科特性。

(二)质疑问学

古人云:“贵有疑,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新知识的探求来源于质疑的开始。一个人能够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本身也反映出这个人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利用“学讲案”,让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身就是我们语文学习培养的一个重要素养。

(三)拓展导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讲案”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除了完成课内文章的学习,通过拓展导学部分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和文章进行阅读,并结合相关练习达到读与写的统一,真正实现学生真阅读,有指导的阅读,以此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语文“学讲案”有待解决的问题

“学讲案”的使用,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学讲案”使用的有效性,如何使“学讲案”中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融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等。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学讲案”向纵深发展,用心编写更优质的导学案,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少堂.语文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4][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5]张德超.学进去,讲出来[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邓海燕,1981年生,女,徐州第三十四中学,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导学案思考语文教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