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十四经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60例

2019-12-23 07:34魏基钦吴仁定杨义勤鲍志德
福建中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穴针法患侧

魏基钦,吴仁定,杨义勤,鲍志德

(1.沙县总医院,福建 沙县 365500;2.永春县医院,福建 永春 362600)

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其发病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占比例超过6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的发生率最高。目前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效果较好[2],但恢复期时间较长,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时反复使用十四经穴,穴位易出现耐受问题而致疗效降低。而董氏奇穴针法有别于十四经穴针刺,其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取穴的“倒马针法”,是提高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有足够的刺激才能达到更好疗效。本研究在十四经穴针法基础上增加董氏奇穴针灸,比较该法与单纯使用十四经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3]:① 发病急;② 语言障碍,一侧面部或者肢体麻木或无力;③ 影像学检查提示责任病灶或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 h;④ 非血管性病因除外;⑤ 脑CT或MRI检查排除脑部出血。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0岁;②脑CT或MRI确诊,并处于恢复期;③ 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④ 无严重并发症;⑤ 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既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② 病情危重或严重意识障碍;③ 明显出血倾向;④ 过敏体质;⑤ 凝血系统疾病;⑥ 精神类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8年2月1日沙县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 女60 60 36 33 24 27年龄/岁58.3±9.6 57.8±8.7病程/d 19.1±7.2 20.1±6.3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础治疗 2组均进行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溶栓、降纤、抗凝、改善脑循环或抗脑水肿、降颅压等药物治疗,并合理地调整血糖、控制血压。

2.1.2 对照组 采用十四经穴针刺治疗,主穴取四神聪、水沟、极泉、内关、委中、三阴交穴。气虚加气海穴;口角斜加颊车、地仓;吞咽障碍加廉泉、通里;便秘加支沟;复视加风池;尿失禁或尿潴留加关元、中极;半身不遂加曲池、阳陵泉。操作:穴位消毒,取1.5寸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手法:四神聪针刺后,予快速捻转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针刺极泉、内关、委中、三阴交穴,以肢体有抽动感或放射感为佳。针刺后予留针30 min。

2.1.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针法治疗,董氏奇穴针法:① 先针刺健侧董氏奇穴木火穴。木火穴位于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节与第三节间横纹正中央处,针刺该穴时从指尖向掌根方向斜刺1~2分,针刺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或被动活动患肢,留针3 min。② 然后针刺健侧的灵骨、大白穴。灵骨穴位于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位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距灵骨穴一寸。针刺两穴时应需要助手配合同时进针,直刺1寸,捻转得气后让患者继续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5~10 min。③ 最后针刺患侧的灵骨、大白穴及肾关穴。肾关穴位于阴陵泉穴直下1.5寸处,诸穴直刺1寸,捻转得气后留针10 min。以上治疗方法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

2.2 疗效评估

2.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 完全版)》[4]制定。 基本康复: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81%;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56%,<81%;有效: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11%,<56%;无效: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程度<11%。

2.2.2 运动功能评定 参照文献[5],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分数越高,运动功能改善程度越明显。

2.2.3 日常活动能力评估 参照文献[3],以Barthel评分进行评估。Barthel评分满分为100分,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与所得分数呈正比关系。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3.2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67.46±10.921)2)52.72±9.231)n 60 60治疗前31.13±10.82 32.22±10.25

3.3 2组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 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54.52±11.221)2)43.17±8.411)n 60 60治疗前22.31±8.65 21.56±9.73

4 讨 论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虽然都积极地进行针灸、药物、运动等治疗,但仍有很大部分患者留下肢体偏瘫或神经功能障碍[6-7]。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深入研究了十四经穴后独创的数百奇穴,董先生称之为“正经奇穴”[8]。董氏奇穴多分布在骨骼边缘,针刺时讲究针沿着骨膜进针,认为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故重视贴骨针刺,产生的针感强,疗效亦较好。在针法上,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取穴的“倒马针法”,是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因为董氏奇穴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主穴的附近上下有一个或两个相似的穴位,治疗时两穴或三穴并用,能起到加强针感或刺激的作用,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有足够的刺激才能达到一定的疗效。通过运用“动气针法”,在某个特定穴位针刺得气后,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往往能使患肢慢慢自主运动起来,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如针刺健侧的木火穴或灵骨和大白穴,再活动患侧肢体,往往能让患肢立即活动,这个疗法相当于针灸治疗上所说的巨刺疗法。但是董氏奇穴疗法把它进一步延伸,配合运动以加强疗效[9]。研究表明:董氏奇穴有别于十四经穴,其优势和作用包括:① 巨刺法。循行在人体两侧经脉,存在“左之右,右之左”现象,两侧经脉相互交叉,病位右侧可取左侧经脉穴位治疗,反之相同。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通过巨刺健侧肢体腧穴,在刺激健侧经气的同时,起到激发患侧经气,最终使全身经络气血得到调节。②动气针法。针刺得气后,嘱患者主动活动患侧肢体,如无法活动肢体,可让患者做肢体肌肉等长收缩,或者医生协助患者被动活动患侧肢体,从而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康复[10-11]。

本研究选用董氏奇穴的木火穴、灵骨、大白、肾关穴。木火穴具有疏经活络、活血祛瘀的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有较好的疗效。灵骨穴具有通经活络、调气补气的作用,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大白穴在灵骨穴下一寸处,很少单独应用,常配灵骨穴使用,凡属气滞血瘀之证均有效。肾关穴,在阴陵泉直下1.5寸,本穴为补肾要穴,凡肾虚诸症皆有显效。灵骨、大白、肾关三穴相配具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功效,配合十四经穴针灸治疗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经穴针法患侧
更 正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