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甜 ,洪昆达 ,陈水金
(1.福建中医药大学杂志社,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颈椎病发病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该病临床上分为5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证型,临床表现为颈痛,活动受限及伴有患侧上肢的肿胀、放射性痛等,严重者出现上肢萎缩、无力感,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病发病诱因包括劳损、外伤、受凉、颈椎错位等因素,发病特征是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或继发性的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病变[1]。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手术和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其中手术风险大、费用高,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会使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或坚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本病见效快,疗效确定,突出了中医药特色优势[2]。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常因患者感受风寒、或伏案劳损而致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本研究团队选择温针治疗本病。温针疗法不仅有针刺的疏通经络作用,还有灸法的温热效果,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经活络的功效[3]。在温针基础上配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意在通过理筋作用进一步疏通颈部经气,同时整脊手法可调整颈椎错位,纠正颈部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压迫[4]。本研究通过温针配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 既往有受凉史、长期伏案工作慢性劳损史、或颈部外伤史等。②症见头后侧、颈部、肩背部疼痛或酸胀,颈部活动功能受限,患侧上肢运动障碍,伴有患侧上肢的手臂、手指麻木或无力感等。③触诊时可触及肌肉条索状或结节病灶,颈椎棘突旁压痛并可向患侧上肢放射。④患侧上肢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压叩顶试验阳性。⑤严重时患侧上肢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退,以及腱反射减弱。⑥ 颈椎正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侧弯、颈椎退变、椎间隙狭窄等。
1.2 纳入标准 ① 年龄18~65岁;② 疗程开始前1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③ 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各种原因导致数据无法统计者;② 严重骨质疏松症者;③ 颈椎骨折或骨裂者;④ 颈椎肿瘤、结核病者;⑤ 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⑥ 严重消化道疾病、血液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⑦ 严重更年期综合征妇女及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 女31 31 15 14 16 17年龄/岁34.2±10.8 33.7±12.1病程/月18.3±7.2 17.7±7.5
2.1 治疗组
2.1.1 温针 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增加温针治疗。选择大椎、肩井及颈部其他穴位3~5个,穴位之间可交替使用。在针柄上放置艾段,点燃行温针治疗,根据患者耐受度灸1~2壮,可予纸片隔热,防止烫伤患者皮肤,灸尽去艾灰。留针30 min。
2.1.2 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 理筋手法:① 推按:医者用拇指循经推按风府穴至大椎穴之间的督脉,再循经推按两侧的夹脊穴。② 点穴:医者拇指点按风府、哑门、大椎穴,各1 min。③ 拨络:以拇指指端置于颈部一侧肌肉、肌腱,进行往返拨动,拇指运动方向与肌肉走行方向相垂直,手法如弹拨琴弦状。整脊手法:① 牵颈摇头法:医者双手拇指置于耳后乳突处,其余四指托住下颌;医者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在维持牵引下左右摇转头部3~5次,然后再做前屈后伸3~5次。② 间歇拔伸法:患者平卧,医者一手托患者头枕部,另一手对颈部进行放松;然后医者马步桩站于患者头前,双手掌叠托牢枕颈部;医者两上肢伸直,由背部发力,双手将颈部向上托起3~5次,使颈椎处于后伸状态;然后纵向拔伸,持续30 s,间歇休息30 s,重复3~5次;最后,在颈椎托起过程中,可缓慢做颈椎旋转。③ 定点旋颈法:患者平卧位,医者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拇指顶住高起棘突或偏歪的棘突旁,将患者头颈部向患侧扳动,常可听到弹响声。整套手法治疗30 min。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灸配和推拿治疗,参照梁繁荣主编的《针灸推拿学》[6]。
2.2.1 针灸 取穴:颈夹脊穴C2~7(根据病位选择4~6个穴位)、风池、大椎、肩井、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操作:协助患者俯卧位,严格消毒医生针刺手及患者穴位两遍;选用无菌针灸针,用2寸针直刺大椎穴1~1.5寸,直至患者自感酸麻胀感向肩部传导;1.5寸针具直刺夹脊穴,尽量使患者感受针感向肩部、甚至手臂传导;1.5寸针直刺其余穴位。诸穴均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2.2.2 推拿 拨揉颈部,点按大椎、风池,拿捏颈肩部,按压、拨揉小海及曲池穴,最后拍打肩背部及上肢。整个推拿治疗30 min。
2组治疗均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检测相关指标。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制定,临床痊愈:颈椎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程度大于95%,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颈椎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程度大于70%,但小于95%,气候变化时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有效:颈椎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程度大于30%,但小于70%,气候变化时疼痛有反复,对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颈椎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不明显且小于30%,甚至加重。
2.3.2 疼痛程度判定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评定,即用 1 条 10 cm 长的VAS标尺,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让患者按照自己的疼痛程度标出疼痛位置。
2.3.3 炎性因子检测 治疗前后晨起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室温静置1 h,每分钟3 000转离心5 min,吸取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严格按照说明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相关炎性因子(IL-1、IL-6、TNF-α)的含量。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3.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治疗后3.22±1.081)4.53±1.42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1 31治疗前7.75±1.89 7.82±1.76
3.3 2组治疗前后 IL-1、IL-6、TNF-α含量比较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IL-1、IL-6、TNF-α 含量比较()ng/L
表4 2组治疗前后IL-1、IL-6、TNF-α 含量比较()ng/L
注: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对照组比较,2) P<0.05。
IL-1 7.24±1.38 4.15±1.711)2)7.09±1.56 5.28±1.821)组别治疗组n 31对照组3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L-6 6.42±0.87 3.21±0.331)2)6.11±0.37 5.01±0.721)TNF-α 4.11±0.74 2.61±0.631)2)4.32±0.56 3.42±0.281)
颈椎病常因颈椎肌肉、关节及椎间盘退变和/或继发性病理变化,引起颈部疼痛、活动不利、上肢麻痛等症状。本病分5型,证型不同表现各异,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可超过总发病率的50%,因此该证型最为常见[9]。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筋伤”“痹证”范畴,主要因颈肩部经气运行不畅,气血循行受阻,部分患者因颈部经筋损伤、筋骨失养影响了颈椎内外源的稳定性,引起颈椎椎体关节失稳,进一步加重病情[10]。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研究表明:针灸的良性刺激可以促进大脑或脊髓释放镇痛递质,起到中枢或外周镇痛效果,配合推拿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11]。
本研究团队通过针刺颈椎局部夹脊穴,发挥近治效果,同时针刺大椎穴具有扶阳固本、通督强脊的作用,再予配合针刺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可通调上肢经气运行。诸穴合用,具有治标又有固本作用[12-13]。针刺基础上配合温针,能更好地体现针刺与灸疗的协同效果,发挥治疗的叠加作用[14]。研究表明:温针的作用机制为疏通颈部及神经根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可消炎及促进炎症物质的排泄;提高痛阈,改善疼痛引起的颈部痉挛[15-16]。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源于吾师王和鸣教授,吾师师从林如高老先生,而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拜南少林高僧铁珠为师,得传理筋整脊治伤经验。王和鸣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和补充,总结出更完善的理筋整脊正骨手法。该手法的要领在于医者需先采用理筋手法放松颈部肌肉,缓解肌紧张,然后通过多方位整脊技术纠正关节错缝,滑利关节,从而起到改善神经根压迫的效果。南少林理筋整脊技术较于常规推拿手法,其更注重手法的揉、巧和稳,强调医者需通过练习功法,实施手法操作时才能达到一气呵成、立竿见影的效果[17-18]。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配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症状,减轻颈椎神经根炎症及神经根压迫,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