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会超 徐斌 赵刚 申顺发(中国民航大学体育工作部 天津 300300)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急需大量的优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培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面对如此巨大的学生群体,各高校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也应引起充分重视,能否做好此项工作关系到能否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平稳、高质量发展。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主要针对于生理和心理两大部分。近年来,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指标均呈严重下滑状态,已不容忽视。体质健康水平方面,通过入学新生体测达标数据对比,BMI指数超标率不断上升,引体向上合格率不足15%,长跑及格率不足60%,立定跳远平均成绩较比5年前下降10cm,并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中小学阶段缺乏体育锻炼与玩耍,加之独生子女一代,家长对于运动与玩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过于担忧,造成普遍缺乏锻炼的现状。心理方面,由于自幼较优越的生活环境,缺乏危机感,当今一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校园生活中表现为不思进取、焦虑、轻度抑郁等现象,究其原因,既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素,又有刚刚成年,家庭、学校引导不足的原因,如不及时有针对性地疏导,听之任之,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甚至引发极端行为的可能。可以说,大学生健康管理是目前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在提倡大力优先发展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作为公共必修课,面临着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管理的新任务,应从更高的高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的定位和作用,积极投身改革,全面健康引导,提升到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国十三五之后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必须作为重中之重,只有理想信念、身体、心理全面达标的大学毕业生才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而高校体育教学因其特点在完成公共体育教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为此,高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学从业者均应走出过去对体育课的较浅认识,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的定位。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应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规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目前部分大学生在高考完成后进入大学校园对自身身份身份的忽然转变不能很好地适应,从早出晚归的高中生活马上进入相对放松的大学生活,感觉压力骤减,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对自身要求过于放松,学习不努力,采取熬夜、沉迷游戏、手机依赖、甚至不按时吃饭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受体育教育质量不高,课余锻炼的机会很少,基本不清楚体育运动的意义,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在全社会努力提倡建设人才强国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重新定位,通过课堂教学和延伸,切实地帮助学生摆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崭新的面貌度过校园生活,反之,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大面积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低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往往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学从业者近几十年来忽视的一方面。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每个人都必需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积极与消极可以使一个人的思维与行动向不同方向发展,特别是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影响更为明显。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可以在督促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过程中体会参与有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运动中放飞自我,减缓压力,舒畅心情。同时,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形成完美的人格,发展个性,如对抗类项目可以提升抗挫折能力、表演类项目可以增强信心,游戏类项目可以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微笑面对生活和学习,可以说,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身体锻炼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体育课教学同样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教学过程中使体育与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因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本身具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品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发掘体育教学的潜力,发挥体育运动展示国力、国威的功能,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弘扬爱国主义、培养集体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并内化为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必须丰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如理论教学时,讲述新中国体育从建国初期的落后地位奋起直追,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榜问鼎世界的光辉历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宣传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奋勇拼搏的精彩片段、发扬“女排”精神等内容,以及许海峰、李宁、姚明、刘翔、佟文、孙杨、苏炳添等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内容,通过上述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向,自觉成长为祖国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
(1)体育选项班的优劣研究。
选项课是以各体育专项的基础教学为主进行编班,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授课的上课方式,是在基础素质教学上发展而成的。优势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学生根据意愿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体育教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较高,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此同时,目前各高校均采取学生通过教务选课系统进行选择,由于选课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人数和教学班开设数目有限等限制,造成很多选课不成功的学生被安排到其他的选项班,非但上不了喜欢的课,而且造成大面积的被动选课,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大批女生被分配到足球课,男生被分配到瑜伽课等现象,由于缺乏和兴趣和基础,往往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造成教学质量差,运动负荷达不到要求,对普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没有明显效果。建议每个项目在大二年级开设初级和高级选项班,开课初期先选拔调整再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有意愿深造的学生切实提高。
(2)综合素质班的研究。
通过观察目前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教学回归田径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开设基础综合素质班是以田径技能练习为内容的教学方式,来源于前苏联模式,在原有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增加新的内容。由于目前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较之前存在很大欠缺,身体素质差,在大一年级统一进行综合素质班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协调等各项素质,用一年的时间使学生综合发展,具备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手段丰富多样,例如:学习田径基本专项练习,如小步跑、后踢跑、后蹬跑,高抬腿跑、跨步跳等内容、采用跳箱发展跳跃能力、,肋木,单双杠等器械进行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跳绳发展协调性和灵敏素质、标志杆之间蛇形跑发展灵敏素质等。通过两学期的基础练习,可以真正达到发展体育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学生在大一年级强健身体,树立信心,完成好身份的转变,以饱满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生活和学习。
(3)开设特殊班的研究。
由于学生群体庞大,曾患有重大疾病、伤愈期、运动能力先天不足、过分肥胖的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增大,此类学生参与体育课时无论是综合班和选项班均存在困难。在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这样的学生群体,应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学班。以康复、减肥、培养运动能力为目标,以降低难度,正确引导,参与为主,量力而行,逐步提高为教学原则。在特殊班教学组织上,应由有专门教师负责教学,科学制定教学内容,以有氧运动和康复为主,采取步行、慢跑、小力量训练、基础瑜伽、基础普拉提等手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基本运动能力,同时使其避免失落感,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健康发展。
(4)大力提倡课内外一体化研究。
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体育运动爱好者的第二课堂,是校园生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做好社团工作,是高校体育课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工作。有举办的课余比赛,课余训练,知识讲座等丰富内容。体育教学的改革还应重视体育社团工作,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锻炼。通过举行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大学生课余自觉练习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组织能力,增加交流沟通,疏解压力,增进团结,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各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应委派专职教师做好社团的指导工作,使活动正规化,多样化,使体育文化盛行于校园,深入学生的心中,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学校体育的本质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深入研究,认真思考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做好工作,构建有效的高校体质健康管理体系,践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