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劭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 545616)
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影响早已成为共识。而现代的大学体育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生理上的影响,还应进化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学生的需求。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们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身体的协调能力,随着灵活性的提高,大脑的活动方式也会更加的灵活多变。在多种体育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动作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改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效,同时提高思维活跃度。在此前提下,部分大学单一的以学生的文化课和技能教学为主,轻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是自发性的,其中缺少了专业性。
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因此,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记忆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神经传导速度和灵活性都会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生理上的健康是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综上所述,体育与生理存在直接的联系,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又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双方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人体素质的改善决定了内在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当利用体育把大学学生的身、脑、心联系在一起时,则可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愉悦感。
随着国内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大学生的竞争也更加的强烈,很多学生的心理情绪长期处于较为紧绷的情况,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其成为了现代人们所重视的重要内容。据调查得知,现阶段由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大学生都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严重者已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和发展。随着现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改变,“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方融合才是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
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和定义,该领域的学者和专业往往持有不同的观念。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状况在本身环境条件许可下的最佳状态,而并非指绝对的完美状态。”,另一方面,日本的松田岩男表明:心理健康是人对内部环境保持安全感,对外部环境可以以社会主流认可的模式来适应,即:个体遭遇、发展任何障碍和问题,心理失调在可控的范围内。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则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了躯体、智能、情感与其他人的心理状况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同。现代大学学生,很多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心理障碍,如:恐惧心理、排斥心理、拖延心理等。心理上的疲劳与焦虑往往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轻者会出现消极学习、敷衍作业等状况,重者则可能出现躁郁、神经衰弱、强迫行为等。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心理或精神上的过度紧张,而科学的体育活动则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在的化学反应,进而达到放松精神和减压的目的。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现代大学生则较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部分大学生被虚拟网络所吸引,则是因为其中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而利用体育运动,一方面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启发和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积极心理。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种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能量”,即:健康而积极的情绪能力,因此学生个体会把愉悦性的心理活动以反馈形式为大脑传递信息,从而获得自我肯定的成就感。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分散学生原本紧张和压抑的思绪,通过教师的从旁协助,则可最终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在增强自身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可逐渐具备抵抗负面心理活动的能力。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80%都认为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治疗和缓解抑郁症的有效方式之一,60%的人则认为应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式来应对焦虑症。临床研究显示,利用慢跑、散步、徒手操等简单并可较长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缓解失眠、焦虑等不良心理症状。此外,涉及到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式还被反映在针对精神分裂、酗酒、滥用药物以及体表体型症状等方面的研究。
造成此类心理疾病的原因以及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尚未完全清晰,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心理治疗方式在国外已经逐渐流行。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直接影响其心理活动的同时,还可为发泄不良情绪提供了多种方式,并可有效的防止和干预心理障碍的加重。当学生因为学业或其他生活中的原因导致情绪紧张和烦躁的时候,通过较简单和舒缓的体育运动则可有效减轻此类负面情绪,如:健身操、热身活动和慢跑。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活动成功的喜悦,技能进步的成就感。此外,运动内容的变化和新鲜感,则可减弱心理上的束缚感。自然环境的刺激,则可赋予大学生以前没有的心理活动。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体育的实践性更加的自由和多元,并且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的多人形式,为学生之间互动和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利于调节学生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性的教学和运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运动所需的技术和技能,不单生理上需要努力和坚持,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包容与信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但利用体育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还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力,这也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必要元素。
大学体育比赛的特征是公平、竞争、写作和娱乐,而当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伴随着呐喊和鼓励,观看者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参与和观看体育比赛可以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可以使学生以往被压抑的评论欲和表达欲得到解放,并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专注力。第二可以为消极和负面的情绪提供发泄的平台,从而减缓负面情绪所产生的影响。第三能够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和临场应变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运动中,往往需要学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特别是竞技类的体育运动,学生因为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控制身体的活动,因此很容易忘记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物。
体育是一种大学生生理元素在不断活动的教育过程,生理上的活动是基本,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意识和纪律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心理和灵活的思维意识。同时,因为体育的多元性特征,教师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活动内容,令教学内容更加人性化,真正全面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大学的体育教育拥有可直观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全面而严谨的使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不单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复制体育动作,同时还需要触觉和肌肉的感觉来辅助自己去感知完成体育技能的各种要素、身体发力的程度等。其中各种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时间与空间关系也需要学生逐渐的建立好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在得到改变的同时,自身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等均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成长。
经实践得出:“没有情绪的体育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是低效的,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机体的影响是有害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大学学生的负面情绪总处于身体活动的静止状态下,则有较大的可能令自身机体的某些内环境絮乱。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爆发出来的不单单是热量,同时亦可释放出积压的负面情绪。现代大学生则会因为家庭环境、学业压力、情感问题等各个方面产生的负面情绪而影响自身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言行,如可利用体育运动合理的舒缓和发泄,则可使大学生更加自主、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这种积极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在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创建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合作互助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懂得尊重与关爱他人,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具备自主学习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现代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尊重和理解的意识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往往过于以自身意志和喜好为行为的准则,从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利用体育活动中团队合作的元素,强化集体利益,弱化个人主义,则可使体育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经常参加或喜欢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较强,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较高,且这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益更多。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首先应重视营造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保证教学的多元化。
第一,分析和发现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总结实际应用的方式方法并选取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部分,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其具备符合社会发展的合作方式,并保持良好竞争意识。第二,在体育教育中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运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篮球、足球形式的接力跑,在令体育教育多元化和趣味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以此逐渐改善学生性格中孤僻的心理,令其逐步适应交往关系。
在体育教育中,基本的目标是实现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让学生在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磨练内心和意志力,从而令其不被胜利和骄傲所蒙蔽,不被并失败和失落所阻挡。最后,还要激励学生在运动中良好的结交朋友,以积极的形态帮助他人,消除狭隘和自我的心理,实现真正的自强自信。
通过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竞技、启发潜力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专业而安全的方式互相交流、协作,使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流更加全面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因此,教师应有效的利用体育中的教育性,同时与生理教学科学融合,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交往能力,增强对外在社会的适应性,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成长。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是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但教育文化相对较慢的必然,而体育教育也不应只停留在对学生生理层面的影响,身与心的共同成长才是现代大学生的核心需求。但在实际运用体育培养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不是直接性的规范和管理,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