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勤 余祥辉(.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福建 厦门 36005;.厦门一中集美分校 福建 厦门 3603)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实施,推动着全民健身运动,加快着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进程。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祖国的未来,必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群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健身计划中一项重要的项目。自2007年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开始,其进入大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更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形成基本达到其锻炼要求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否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以保持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长远性。因此,了解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来剖析“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为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乃至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即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由于时间不足只研究与本科有承接的研一学生)。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有关大学生体质、体育锻炼等相关文献资料百余篇,进行相关资料及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引用许文鑫 《福建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问卷,根据研究需要对原问卷进行适当调整,形成网络问卷正稿。问卷采取抽样方法,通过上体育课的教师发放至班级微信群。问卷回收811份,其中男生319份(由低到高,三个年级比例 1∶1∶1),女生 492 份(由低到高,三个年级比例 2∶2∶1),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3.34%。
(3)访谈法。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访谈提纲,对厦门大学分管领导、部分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对厦门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影响其锻炼的因素以及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欠缺进行咨询获取有效资料。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等应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是衡量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运动兴趣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研究表明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较高,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对 “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情况则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此运动不太清楚和不清楚。但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来看,参与率达到76.6%,这相对于2000年调查的福建省大学生89.6%的体育活动参与率,虽然还是偏低,但与2008年调查的福建省大学生71.6%的参与率相比,有所回升。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情况、运动兴趣以及参与情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三方面的情况均优于女生。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
大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主要集中在傍晚(37.7%)和晚上(24.8%),更青睐于从事简单、休闲、对抗性较小的、无身体直接接触的运动项目,且对在场地、技术、人数要求比较低。令人惊奇的是,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调查中居然有将近一般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
在男女生掌握且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前十位中,长时间慢跑与散步这种虽较为枯燥,但作为一项简单易行、锻炼价值高的运动项目,受到大学高年级学生的青睐。但从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上看,大学高年级中仍有15%的学生不符合“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要求,掌握且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只有一种,且这一项目多为长时间慢跑与散步,其中男生为16.4%,女生为13.9%。因此,应该把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重点,让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去学习并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大学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以每周1-2次的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为主。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每周锻炼频度以及在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差异均显著,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较女生高,但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不明显。在强度方面,大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强度比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选择率达到62.9%,男生趋向于选择中大强度,女生趋向于选择中小强度。值得重视的是,按国家体育总局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锻炼频度和持续时间的要求分别是每周3次或3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仅有98人(12.9%)符合这一条件。这说明大学高年级整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分高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研究出一些补救措施,让他们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
大学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形式是多样的,但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他们偏向于选择便捷、实用和经济的校内场所,而校外场馆以及带有一定消费性质的健身中心和收费场馆的选择率均低于百分之十,反映出大学高年级学生 “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低。
进行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与几个好朋友结伴一起 (占71.7%),其次为单独活动(37.8%)和体育选修课(24.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有了2年以上的高校生活后,交际范围缩小,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小团体,各个活动项目上的人员也相对固定,彼此影响。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同学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也说明大学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能力。
心理学原理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个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的一种心理活动。 厦门大学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呈现出积极的、健康的,并有着多元化的趋势。居于前六位的依次是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增强体质健康,消遣娱乐,改善体型,锻炼意志,提高运动技能,分别占 74.4%、72.5%、51.2%、36.7%、28.2%、15.4%。
而从大学高年级学生对自己当前锻炼效果态度上看:表满意态度的比例仅为6.0%,21.9%的学生较满意,表一般的比例为44.6%,19.8%较不满意和7.7%不满意。同时,从当前与自己低年级时候(即大学一、二年级或是本科阶段)体质状况对比调查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1.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仅16.1%的学生认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个年级在对自己当前锻炼效果表满意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自己当前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满意程度递增。
可见,大学高年级对体育锻炼不满意的原因与体质下降的现象有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在体育课程期间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程结束后由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理论学习压力大,大学四年级又要面临实习、考研就业等,学校又对高年级学生身体锻炼没有硬性规定和约束,造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学生退出了体育锻炼,体育课程期间的效果因此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
(1)主观因素。“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没有运动兴趣”是制约大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纠其原因,部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生,甚至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或体型上的缺陷而限制了其运动,结果选择在晚上锻炼或者不进行锻炼。而且,在体育课程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身体锻炼没有硬性规定和约束,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期间形成的较为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逐渐消退,或者是高年级学生在体育课期间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造成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
(2)客观因素:与一些研究结果不同,体育硬件设施不足并不是阻碍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是运动场地远、不方便是个缺陷。“余暇时间不足、课业太多”、“缺少锻炼伙伴”才是制约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首选因素。当前大学生业余生活比以前丰富得多,玩电脑或上网的情况正以飞快的速度占据着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值得重视的是 “缺少组织与管理”、“缺少锻炼方法和指导”的选择率比较突出,高校可以从这方面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最适宜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选择率仅占1.7%,体育协会、社团组织形式也仅为4.00%。同时,从厦门大学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过的体育比赛情况上看,仅有14.9%的学生参加过社团或者俱乐部举行的比赛。其主要原因在于厦门大学的体育单项俱乐部或协会等体育社团的管理者能力不足,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需求,加上宣传不到位、经费不够、条件不好,使得体育社团的作用难以发挥。
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能够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八个措施中列前四的依次是:增加平时以及周末对各球馆的开放时间;加大体育器材借用的开放度;加强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扩建室内场馆设施,增添器材分别达到60.3%、59.1%、47.5%和41.3%。这反映出厦门大学在这方面所做的不能够达到大学高年级学的需求。但是,实行课程改革,减少部分课程的课时,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的选择率是最低的,但也有31.4%,说明理论课程太多并不是所有高年级学生都面临的。
(1)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参与体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
(2)厦门大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较好,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达到76.6%,这相对于2000年调查的福建省大学生89.6%的体育活动参与率,偏低,但与2008年调查的福建省大学生71.6%的参与率相比,有所回升;
(3)厦门大学高年级中仍有15%的学生不符合“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要求,掌握且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只有一种,且这一项目多为长时间慢跑与散步;
(4)厦门大学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与几个好朋友结伴一起。仅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社团等组织,且参加过社团或者俱乐部举行的比赛的学生比例也很少;
(5)高年级学生偏向于选择便捷、实用和经济的校内场所,倾向于与好友结伴一起进行体育活动,但大部分人现在都是单独进行;
(6)影响大学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列前7位的依次是:余暇时间不足、缺少锻炼伙伴、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没有运动兴趣、课程太满与作业太多、运动场地远且不方便以及缺少组织和管理;
(7)厦门大学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小球类场馆管理和建设,合理安排课内和课外的体育场馆使用情况,延长现有各球馆在平时和周末的开放时间,且应多组织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和生活性较强的休闲体育活动,如郊游、远足、爬山等。
(1)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如通过宣传栏、网络、校报、广播,体育论坛、沙龙或专题讲座、体育知识、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广泛宣传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体育营养和保健常识等知识,唤起大学生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提高女生对体育知识乃至阳光体育运动的关注,提高自己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态度和自觉的体育行为;
(2)应提高高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重视,加强对各学院组织高年级课外活动的检查、评优等制度,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以学院、年级、班级等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3)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场馆、器材等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尽可能延长平时以及周末对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的开放时间,加大体育器材借用的开放度等,使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需求,更广泛地选择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与方式,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4)高校各学院应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年级的课业分布,使大学生在每一天里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支配,来选择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把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班级评比、年级和学院工作考核内容;
(5)充分发挥有较高的理论、技术水平和运动实践指导能力的体育特长生的作用,参与到体育单项俱乐部、协会、体育单项提高班和跨系选修课中,进入各学院实习等等,帮助各学院组织不同年级、班级、学生个人更多多样性的体育活动;
(6)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反馈、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积极探索体育考试的新机制,采用考勤、考核等手段,将大学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质量以学分或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制度化的教学管理范畴,以强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扭转大学生中体育人口较少的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