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党,潘红宁,徐友凤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将专业价值不断内化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状态,具体表现为在家庭、学校及社会情境下,个体逐渐认识、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应职业,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学习和探究,愿意选择并长期发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1]。
首先,对专业的理解偏差、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等都会使学习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不仅可能导致消极怠学、专业学习和职业目标模糊,而且可能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感,进而对心理健康和生活都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对职业认同的发展是在对专业认同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从心里认同自己的专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所学专业,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热爱自己的职业。医药类高职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对特殊,没有对这份职业正面积极的评价,职业认同度低,很难长期坚持并做好这份工作。因此,对江苏医药职业学院2017级新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是对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招生宣传指导等工作质量的评价,并根据数据结果对这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归因分析,了解具体的影响因素,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入学教育、招生宣传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针对江苏医药职业学院2017级全体新生,共计2 660人。调查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法,回收有效问卷1 9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1.54%。
本次调查分为“对专业、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以及学生进行访谈—设计调研模型—专家咨询论证—完成问卷设计—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预调研—修订问卷—学生整体调研”7个过程,以充分确保问卷信度和效度。问卷由20道客观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组成,分为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认同及满意度、入学适应性三部分,涉及专业满意度及专业认同、专业发展规划、学校认同感、入学教育内容及效果、教学管理和服务满意度、招生宣传等内容。
通过问卷星系统发布问卷,将生成的链接和二维码推送至学生手机,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根据抽样统计原理,样本人数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本次调查覆盖本校2017级18个专业,学生问卷有效样本量达到1 903份,有效降低了误差,提高了推估总体的正确性。
采用问卷星系统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取用变量(如专业满意度、专业前景的认识等)、背景变量(如录取方式、专业)采用χ2检验,分析受访学生的反应倾向,数据结果采用百分制呈现。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总体满意率为75.25%。护理、康复治疗技术、预防医学3个专业学生满意率均超过90.00%,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康复技术、助产4个专业满意率超过85.00%,这几个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学生对专业满意率与专业就业率呈正相关。对本专业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康复工程技术专业,不满意率达88.24%。此外,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口腔医学技术、卫生信息管理4个专业不满意率均超过50.00%。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不看好这几个专业的就业前景。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家人意愿”(37.52%)、“个人兴 趣爱好”(34.10%),“调剂 ”(12.66%)。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主要是遵照家人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比例最高的专业是司法鉴定技术,占62.07%,根据“家人意愿”选择专业比例较高的依次是预防医学(75.00%)、临床医学(58.00%)。卫生信息管理、康复工程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3个专业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主要是“调剂”,比例依次是:67.74%、64.71%、63.64%。交叉统计结果显示:这3个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率依次是:38.71%、5.88%、9.09%。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选择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满意度。
本次调查显示,在对本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中,药学专业、口腔医学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6个专业的学生转专业意愿比例较高。转专业最想学的专业依次是:护理(23.08%)、临床医学(20.77%)、医学影像技术(19.23%)、医学检验技术(5.38%)等。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一些,不多”的占85.02%,“完全不了解”的占9.72%,“很了解”的占5.26%。近95.0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交叉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程度为“很了解”“了解一些,不多”“完全不了解”与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其满意率分别为89.00%、77.81%、45.41%。
本次调查显示,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助产3个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发展前景“很有前途”的比例较高,同时,这3个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率依次为:94.12%、87.50%、85.53%。认为本专业“发展一般”,甚至“没什么发展”的比例较高的专业依次为:药品经营与管理(67.57%)、药品生产技术(62.96%)、口腔医学技术(62.22%),其专业满意率依次为:32.43%、55.56%、24.44%。以上两组数据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评价与专业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性。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有明确认识”的占68.94%,“没有明确认识”的占1.06%。交叉统计数据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认识存在区别,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专业开展入学教育的质量不一。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护理、临床4个专业对工作岗位有明确认识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专业的满意率依次为:89.23%、24.44%、77.37%、82.16%。该数据显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认识,但专业满意度却不高。针对这个问题,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发现学生就业想进医院口腔科,但是进校后了解到该专业实际就业岗位主要是工厂生产车间,因此学生主观上觉得被欺骗,对专业反感情绪较重。建议该专业负责人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对将来工作岗位“没有明确认识”的比例较高,需要对这些专业尽快开展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本次调查显示,“愿意推荐”的学生占61.17%,“不愿意推荐”的占6.62%,“不确定是否推荐”的占32.21%。其中除了对专业不满意度较高的几个专业选择“不愿意推荐”和“不确定是否推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外,康复治疗技术、中药学、医学美容技术几个专业“不愿意推荐”和“不确定是否推荐”的比例也稍高于其他专业。不同招生途径的学生对学校的推荐意愿有明显区别,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对本校推荐意愿明显较强,超过70.00%,而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推荐比例仅为54.65%;“不愿意推荐”的比例前者为4.83%,后者为7.94%。究其原因,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对学校相对满意才会主动选择就读,因此满意度和推荐度相对较高。学生“不愿意推荐”本校的原因主要为:学医辛苦、希望考本科、不适应本校生活。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将来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为57.54%,“就业”的比例为35.68%,“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47%。选择“继续求学”比例最高的专业是药学,占100.00%,其次是康复治疗技术、司法鉴定技术。选择“就业”比例最高的专业是医疗美容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而临床医学专业选择“就业”和“继续求学”的比例各占50.00%。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感兴趣的入学教育内容依次是:“院系及专业情况”(69.26%)、“个人发展的目标与规划”(60.54%)、“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管理方式”(52.97%)。学生希望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就业情况、专业介绍、大学生要考的证书、学分分配、如何考入本科、学校活动安排等。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入学前了解本校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统一印发的报考指南”(57.17%)、“本校招生网站”(53.34%)、“亲友介绍”(42.51%)。不同招生途径的学生了解本校的方式有所不同,提前招生录取的学生主要通过“本校招生网站”(58.86%)及“亲友介绍”(50.68%),而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主要通过“统一印发的报考指南”(64.87%)及“本校招生网站”(49.27%)。大学生了解本校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统一印发的报考指南及本校招生网站,因此学校要完善报考指南,加强招生网站的建设和宣传。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在招生宣传中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就业状况”(75.83%)、“专业相关信息”(56.38%)、“校园环境和生活条件”(54.81%)、“师资及教学”(49.24%)、“社会声誉及影响”(45.14%)。
部分学生没有考虑个人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而根据家长意愿选择专业,部分学生通过调剂到所学专业,不是学生自己主观意愿的选择,这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导致对专业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了解的入学教育内容依次是院系及专业情况、个人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管理方式;招生宣传中感兴趣的内容是就业状况、专业相关信息。很显然,专业发展情况和就业前景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但是调查显示,仅有5.0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情况和发展前景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学生对专业了解度与专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学生对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说明学校入学教育不够深入,教育效果不佳,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最终影响专业认同度。
新生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大学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且不少学生抱有进入大学可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当再次面对繁重的医学专业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时,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对专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降低专业认同度。
交叉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学生专业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性。就业竞争力相对弱的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相对偏低。多数学生选择本校是认为将来可以进医院工作,期望值较高,入学后发现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与预期不符,一部分学生会有较大心理落差,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专业认同度。
入学初期,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概况、办学特色和学校定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解读,让学生为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思想准备。通过专业教育增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引导鼓励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对于部分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应及时制订细致可行的针对性专业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座谈会、专题讲座、辩论会等,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整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适当开设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定期邀请医学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举办讲座,组织开展重温医学生誓词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神圣;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医疗慈善活动,激发学生责任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敬畏生命,治病救人,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增强学生对医疗事业的崇敬感。
很多新生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任务很茫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尽快调整心态,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此外,要重点关注调剂学生较多的专业,部分学生对调剂专业不满意,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消极情绪会影响更多学生,因此要对这些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应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借助微信等公众交流平台,回答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推送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资讯,包括升学、就业、创业等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积极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通过手机及时获取正面信息,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及时答疑解惑,逐渐增强学生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同感。
学生专业认同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即使是目前满意度相对较高的专业,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充满期待和憧憬,但随着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深入,尤其是接触到临床实际工作后,会面临许多压力和困难,如果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势必会影响部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因此,除了常规的入学教育以外[2],学校要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引导,实现全程育人,努力为医药卫生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技术型服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