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2015年中国女排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重回奥运最高领奖台,在2016年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郎平和中国女排成为最大的赢家,分获评委会大奖、最佳团队和最佳教练三项大奖,成为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的最大赢家。里约夺冠后,郎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这便是郎平的执教理念。球员时代郎平参与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巅峰时期,执教之后又将中国女排又率其重回世界之巅。可以说,郎平见证了中国女排三十年的峥嵘岁月,并以她坚守的职业精神活跃在世界球迷的视野中,以她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职业排球教练的“工匠精神”。这种文化底蕴与时代诉求是以郎平为代表的新老女排队员共同塑造的女排精神的最好诠释。
20世纪60年代,现在被誉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在国内已颇具起色,但集体项目却始终未见突破。此时,日本排球名宿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创造了连胜175场的神话却享誉世界体坛。于是周恩来总理在1964-1965年,三次邀请大松博文指导帮助中国女排。身处三年自然灾害恢复期的中国,也急需一个集体项目的振兴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正是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大松博文也将日本女排在训练中探索出的“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带入中国,这也被后人视为中国女排精神的雏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进入百废待兴的状态之中。随着北大学子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1981年,女排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夺世界杯。随后的五年中(1981-1986年),中国女排迎来“黄金时代”,连续4次分获奥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三大顶级赛事的桂冠,创造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使“三连冠”、“五连冠”成为中国女排特有的代名词。排球赛场上酣畅的扣杀、跃起的拦网,改写了我国大球项目始终处于弱势的历史,也激发了中国人自尊自强的民族情怀。
在中国女排创造“三连冠”的同时,各大媒体更是争相报道宣传,人民日报还专门开辟“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街头巷尾,争相传颂的时代强音。此时的女排精神简言之就是拼搏精神,这种精神被大力提倡,这与处在改革开放初的中国社会背景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国人猛然意识到与国际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而变得茫然、彷徨甚至失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1986年中国女排书写历史性的五连冠,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时至今日依然是教化年轻一代努力拼搏的时代强音。
2016年的巴西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开始从奖牌榜的数量来看并不理想,与很多赛前预期能够收入囊中的金牌失之交臂,中国奥运代表团更是卯足一口气,尤其是三大球的一块金牌对于中国社会的激励作用和社会效应的是难以估量的,由此产生的聚能效应(亦称“门罗效应”,即炸药爆炸后,爆炸物在高温压力下基本是沿炸药表面方向向外分散。因此,带凹槽的装炸药在引起爆炸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聚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要远远超过某个体育单项所产生的一小块金牌价值,中国女排所创造的聚能效应中“高温压力”来自于前几个比赛日丢掉的金牌,凹槽轴线便是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女排的这场决赛,聚会的速度是郎平带队艰苦奋斗的训练,聚会的压强则是全国人民对于中国女排问鼎奥运冠军的期待。当郎平带领中国女排重登奥运会冠军时,国人感到这一枚金牌的获得使得本届奥运会,压抑已久的怨气得到排解与抒发,郎平在此时带领中国女排将这份沉积已久的民族士气重新提升起来,这份民族荣誉感以及承载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敬仰的“女排精神”重回大众视野,由此可见,这块金牌的价值意义非凡。
郎平既是女排精神的缔造者,也是这份信仰的守护者。随后网络开始发酵,郎平被誉为“十三亿人的女神”载入十三亿人民的记忆里。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对阵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时,这场战役被媒体称为“和平对决”,而在此后的报道中,也鲜有媒体对郎平产生质疑,这与郎平的人格魅力和多年执教的专业素养不无关系。著名排球解说员宋世雄这样评价到“郎平具备了了解世界排坛的整体情况的能力,同时也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她继承了袁伟民教练的一些优良传统,可以说袁伟民教练为中国女排的教练层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她贯彻了袁伟民所有的理论。”
大众为什么喜欢甚至可以说爱女排,因为女排符合他们心中相当生活强者的投射,每个人心中都特别享受拍落尘土、再次上路的洒脱之情。而当期待落空之时,每个人都会感到恐惧,也必须面对纠结和自责。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想要将奋斗融入每分每秒,分分钟都能站起来并且能够站定。这就如同《超级英雄》的电影所折射出的一样,绝大部分的人一生都将是平凡的,做不了所谓的英雄,但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当我们观看塞尔维亚女排与中国女排对阵决胜之时,多少人想成为朱婷等女排主力,又有多少人想成为赛场上指点江山、淡定从容的郎指导,她们的出现也就是代替我们去实现一个英雄梦。
里约奥运会赛前,舆论报道几乎都不看好中国女排这支年轻队伍,理性的看待这个现象,原因如下:从年龄层次来看,平均年龄过于年轻,大赛经验明显不足,心理状态准备就需要更多的调整与适应。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女排缺乏一个绝对强有力的高点群。决赛对手塞尔维亚女排输在临场经验和战术变化上,这与中国女排多年以来“全面、快速、多变”的打法不无关系,全面则是永恒的主题,而快速多变则要根据组队思路和队员能力进行具体细化要求。其核心在于当对手尚未适应战术节奏变化时,迅速占据比赛优势。但细数几代中国女排队员成长历程,却很少有人能在主攻位置上艳压群芳,就连当年的铁榔头也不是没有对手,铁榔头称霸世界年代,铁榔头强攻方面的实力不如同时期的美国选手海曼,也不如后来的巴西选手路易斯。郎平贵在技术全面,虽然打的是助攻的位置,实则肩负着自由人的作用,简而言之,郎平的技术全面程度使得她可以适应排球赛场上的任何位置。因此,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之所能击败塞尔维亚队,也是继续坚持“快速多变”战术思路的结果,先打乱对手节奏,然后多种技术同时运用,趁其不备,出其不意,短时快速的将比分拉开,加之塞尔维亚队的节奏被打乱,心理素质难免紧张,抓住个时机连下三局,锁定冠军。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中国女排在战术运用、心理素质、临场应变方面的表现要略胜一筹。最后我们寻本溯源,女排精神除了刻苦奋斗、不畏强敌、奋力拼搏之外,还应该有当机立断,当机会出现之后能够抓住时机不放松,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控制对手弱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再优秀的团队也同样需要由弱变强的过程。
“女排精神”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这是对郎平那一代中国女排所创造的荣誉的见证。随着老一辈中国女排运动员纷纷退役,有的举家移民、有的进入政坛、有的进入商界,“五连冠”的辉煌不复存在,中国女排进入漫长的低潮期。作为集体项目“三大球”中唯一创造过辉煌战绩的中国女排,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崇尚集体荣誉、团结互助国家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因此,当郎平临危受命时,排管中心的领导说得最为铿锵有力的话不外乎“郎平,国家需要你!”而此次郎平不负众望,率领中国女排重回奥运之巅,面对媒体郎平淡定从容:“我觉得奥运会应该是一个结束,一个周期的结束。特别是女排,12年后又获得冠军。”这不禁让我想起25岁郎平退役后的选择,放下冠军的身份从零开始,自费远赴美国求学,从执教业余球队开始……一切归零,从新出发,郎平用自己的低调和敬业精神不断续写着女排精神新的时代价值。
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女排这支年轻的队伍尚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主攻方面只有朱婷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面对多位老将逐步退出主力阵容,能否后继有人也成为这支年轻队伍将要面对的问题;年轻一代的成长需要时间和大赛的磨砺,而在接下来新赛季郎平能否继续执教中国女排尚未落定等等,接下来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亟需解决。但无论如何,“女排精神”都将会与时俱进的不断续写新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