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泳怡,胡 依,王桢钰,张彩霞,宋君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006)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作为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由于中医药所具有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多方面的特有价值,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备受关注。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实践在我国仍处于起始阶段,国内已经陆续有一些学者对该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了找出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本文对有关中医药医养结合的文献进行综述。
现阶段国内学者将医养结合的内涵归纳为医养结合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客体4个方面。按照主导主体不同,将医养结合服务形式划分为三类:一是在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二是在医疗机构中开展养老服务;三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联合开展医养结合服务[1]。对于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学者们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管理等养老服务,以及疾病治疗、防病保健、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医疗护理服务。医养结合服务主体具有多个对象,包括了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组织[2]。服务客体主要包括患有慢性疾病、失能、半失能等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
而中医药医养结合是在广义的医养结合基础上强调中医药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医药医养结合的概念阐释很少,尚未提出明确的定义。其中,孙丽提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优势和特色,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达到有效调节老年人群群体机能的目的,使老年人获得疾病治愈、防病保健、护理作用的一种养老模式[3]。唐敏、吴海波认为中医药医养结合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到养老机构、家庭、社区,以达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目的[4]。
对于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目前主要有“中医医疗组织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提供中医服务”“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协议合作”“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和“中医药特色养老社区”5种模式。
中医医疗组织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模式是指各级中医院、其他类型的中医医疗机构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开办养老服务。如广州市勤正中医医院开设了福瑞馨养老公寓楼,形成具有特色的“上楼养老、下楼看病”模式。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在白云区设立白云分院,该院同时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包括了医疗院区及以广州南国颐景老年养老公寓。
养老机构提供中医服务模式是指原来没有医疗服务资质的养老机构通过申请增设中医医疗服务资格和机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养老机构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以广州市颐和养老豪廷公寓为例,院里自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和针灸推拿康复中心。
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协议合作模式是指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养老机构附近合作医疗机构定期上门巡诊及提供相关医疗服务,开设诊治绿色通道等方式。这种模式在目前医养结合模式中最为常见。如黑龙江省卫生厅提出中医院要与养老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每所三甲中医院至少要与2~3所较大规模的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而每所二级中医医院至少要与1~2所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指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中医疗养服务。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在《2018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促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牵头或参加签约团队。
养老社区的建设多依靠社会资本进行。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项目中,多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已有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设施。在这类型社区中,有出现部分具有中医药特色或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养老社区。如华中集团与保定市中医院合作,在白石山温泉康养小镇建立医养结合示范区。广州中凯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岭南国医小镇”项目,打造以中医养生服务为重点,结合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社区。
上述“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类型的讨论主要出现在新闻报道及相关主题会议,而有关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不多。虽然由于“中医药医养结合”属于广义的“医养结合”的范畴,对于“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广义“医养结合”的相关研究具有明显的参考意义,但是“中医药医养结合”与广义“医养结合”相比,仍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议学者能关注该方面的研究,探究中医药医养结合的优化模式及相关问题。
对于构建“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学者们普遍强调中医药的治病、防病、养生等方面作用在养老服务中所发挥的优势,观点较为统一。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中医药技术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车志远、陈亚平等认为老年人需要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医药进行整体调理、调补气血[5]。司富春、宋雪杰等还提到中医药治疗手段多样而灵活,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理疗等多种方法并用,更能达到保健防病、康复护理的目的[6]。而杨永菊、张宇鹏等则强调中医在治疗亚健康中发挥的独特优势,并详细讨论了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分别在中医药医养结合中发挥的作用[7]。陈亚平、王志博、杨彬提到中药具有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的优点,利于老年人特殊体质的治疗[8]。另外,中医药特色拔罐、针灸、推拿等康复服务操作方便且疗效确切,适用于老年病治疗,有利于缩短老年人病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司富春、宋雪杰等认为养生是中医特有的优势,其有利于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6]。杨永菊、张宇鹏等也认为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养老需求[7]。
大医院业务繁忙,主要关注急性病症的救治,而对于大病恢复期、后期康复治疗、慢性病、残障和绝症晚期等的老年人往往没有足够的人力、病床资源等提供养护服务。而部分本应出院的老年人趋于风险最小化的行为选择和规避风险的心态,坚持留在医院“观望”,频繁出现“押床”现象。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的现象愈发严重,不被重视和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老年人得不到身心上的真正满足,同时也存在各级医院资源分配不均或浪费的现象[9]。“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可通过承担这些老年人的常规护理工作,以帮助解决大型医院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有机结合。
随着人体衰老,老年人群的各种生理功能逐步进入减退阶段,与此同时老年人也会面临心理方面问题。李凤燕[10]提出,中医心理护理以防治疾病为根本目的。强调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注重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影响老年人群,调动其自身恢复的潜能,培养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期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巩固疗效。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其中“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是相关政策的关注重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的通知》,强调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疗养院、护理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提出,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全国多个省市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如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性基地,计划到2020年全省将建立5个左右的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性基地。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关于医养结合的鼓励政策,但是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不够成熟,养老机构与中医药服务的结合仍存在不少阻碍。唐敏、吴海波[4]认为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需要适宜的保险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针对老年人健康现状的保障模式仍然缺乏,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未落实。吴家恩[11]在对贺州市医养产业进行研究时指出,在地方推行中医药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国家中医药发展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中医医疗的服务价格没有体现出中医技术的实际价值,医保制度没有落实好中医中药报销比例倾斜的政策。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关于中医药医养结合的配套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胡凌娟、吴欣等人指出,由于中医药与养老产业的融合牵涉到较多的部门领域,涉及诸多政策和立法领域,所以存在着行业管理部门与立法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的问题,诸如中医药护理服务人员准入、服务质量监管等规章制度尚未得到明确的界定[12]。
张伟、孙艳玲[13]认为资金的缺乏限制了养老机构中医药养老服务的开展。资金的匮乏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本的进入和推出机制不规范,导致社会资本不敢轻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对养老服务的资金需求提供足够的帮助。另外,有部分养老机构的建设采取的是PPP模式,例如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的养老中心项目,计划建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养结合型综合养老社区,其采用了“设计-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孙玉栋等[14]认为BOT和BOO模式作为养老类PPP项目主要的运营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金,但是回报周期长且回报率相对较低,社会资本在其中承担着主要风险,致使民间力量对养老类PPP项目创收能力缺乏信任。
唐敏、吴海波指出,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和养老事业分别由卫计部门和民政部门主管,这导致医疗及养老资源之间的融合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整合。而且大部分试点了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地区都缺乏相关的监督评估体系,这让医养结合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4]。邓雪枝、于喜峰认为目前中医药的资源配置缺乏标准化,导致中医药资源在分配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又缺乏医疗资源,尤其是中医资源;养老机构的中医药资源少,甚至没有中医药的相关服务。中医药资源的缺乏,使得有关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参与中医药养老服务时显得有心无力[15]。
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医药医养结合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廖芮等认为,照护领域缺乏专业人才的原因包括了社会观念影响、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及规范的管理制度、未建立起相关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而且由于中医、老年人护理、康复等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比其他普通养老机构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高[16]。杨莉莉等认为,养老机构要想招聘和留住具有中医护理专业资质的护理人员,相较医院招聘来说,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且养老院护理工作的特点使其很难得到护理专业就业者的青睐[17]。从中医药教育的角度来看,郑金玲等认为,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难以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而且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完善,质量也有待提高[18]。
司富春等认为在制度保障方面,各省市部门应该加强落实国家出台的卫生政策,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发展的规划,并开展好相应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各地区应该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出台和完善好本地区的中医药健康与养老服务规划和标准,以引导机构的规范化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与相关帮扶措施[6]。唐敏、吴海波指出,政府可以在老年人保险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同时应该深化养老保险改革,把养老护理院建设纳入基本养老范畴[4]。
安颖、李秀芹认为,应当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及养老机构,也要鼓励民营中医院的发展[19]。司富春等认为社会力量可以从4个方面参与进来:一是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使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投资中来;二是成立相关的社会组织,定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养老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四是争取更多社会力量资助养老的硬件和软件建设[6]。
鉴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学者们都认为有必要积极培养能够提供专业中医药养老服务的人才。吴景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上,国家应形成一套有效的中医药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轮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不断提高中医药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20]。李和伟等认为,应该建立创新中医养老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发挥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产出中的主要作用,创新培养路径;激发起养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1]。唐敏、吴海波认为还可以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理念培训,并设定资格准入,促使其主动学习中医药知识[4]。
司富春认为,应该加快发展中医老年病学,加强中医老年病科建设,提高老年常见慢性病、多发病的防治水平[6]。郑金玲、胡文梅等也认为,健康老龄化是对中医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加强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疾病治疗与康复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能够使用中医药技术,熟练、有效地处理老年人相关疾病[18]。
罗燕妮认为可以在社区开展慢性病中医管理服务,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相应的评估与管理[22]。马丽丽等认为可以建立以中医院为中心,以老年患者的管理为重点,面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相关的中医药医疗保健与护理服务;还可以开展名老中医进社区服务的活动,充分利用名老中医的带动作用[23]。梁惠仪提出构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4]。
在我国医养结合的推进过程中,中医药在医养结合中可发挥的优势作用也逐渐被认可,我国部分省市开始推进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建设和加大相关研究投入。然而,中医药医养结合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其实践与运行模式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要达到中医药医养结合的成熟化、专业化和普遍化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同样,我国现阶段对中医药医养结合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各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医药医养结合研究的学术论文、相关硕博士毕业论文总数不多于80篇,其中目前已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只有4篇,表明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层次总体较低。中医药医养结合的相关研究从2014年开始出现,在2016年和2017年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2018年1-3月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就有3篇,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预计该趋势将持续。
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与必要性、现状问题与必要性、发展模式探究等方面。国内学者从我国老龄化形式的严峻性、中医药在“医”“养”方面的特殊优势以及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的辐射作用方面对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供求不平衡、服务机构资源匮乏等问题。通过研究,我国学者提出了加强政策规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快培养相关专业型人才、加强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等应对措施。目前,对于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模式探究、实际供求状况、中医药针对养老服务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仍比较缺乏。日后相关学者可加强上述方面的研究,以期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