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三全育人”的实质是要求职业学校挖掘校内外资源以形成合力,改革机制体制打造充满活力的育人体系,把学生培养成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职业教育教师应心怀“五心”,即初心、进取心、恒心、耐心、细心,树立“工匠精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业务,用高尚的职业品德和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和完善,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初心是办学之本,也是教师职业品质、职业态度的体现。面对时下存在的教育浮躁导致产生“水课”的现象,在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要求,强调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对教育事业保持初心,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做教师”要求教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永葆忠诚[1],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能耐得住寂寞,在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坚持初心,坚守三尺讲台。“一辈子学做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勇于开拓创新,不断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进取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体现。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新的挑战,教师要有进取心,顺应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勇于开拓创新,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具体来说,就是既坚持问题导向,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开展教学;又考虑学生学情,以学生为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个性化教学、现代化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恒心是“工匠精神”中对目标的坚持,也是有韧性、持之以恒品质的体现。职业教师应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能坚持,有恒心,还能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耐心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坚守,面对生源多元化、复杂化,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充分关注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业状况、校园生活状况,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多种方式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细心体现了“工匠精神”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教师应细心地对待教育工作,细心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训练思维缜密的习惯,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教学、顶岗实践、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增强职业岗位意识,提升职业素养。教师只有心存“工匠精神”,耐心细致地培养和教育好每个学生,才能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环境。
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职业院校应构建分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培养体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规定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搭建集学习、研究、培育和孵化为一体的辅导员工作站,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步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学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方案,实施“青蓝工程”培养、“以老带新”的结对子培养、教师轮岗到企业锻炼等途径打造师资团队。
职业院校应合理构建师资队伍,采取校企师资“双向”互聘、产业教授柔性引进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达到政、校、企、行合作,互助互惠的目标,将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前沿知识、技术,校企合作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2015—2018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2],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建设,新增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实训平台2个,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建设培育工作,包括:教学成果培育,师生技能大赛培育,金课培育,教学团队培育,教材建设培育,省级实验实训基地孵化培育等项目。在创新发展的建设中一些教师成长为行家里手,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了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将“互联网+”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体育教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把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体育课程为必修,含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器械健身、排舞、跆拳道、体育舞蹈、瑜伽等内容,课时充足,符合国家标准。课外体育锻炼为素质拓展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也为必修课,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还安排专人负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测试结果按时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并形成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以此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
美育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我校是所在区域为数不多的以纺织服装艺术为特色的院校,学校的艺术专业开设较早,为社会培育了一定数量的艺术大师、服装大师。学校以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引入艺术类产学研教授,以名师、大师为首搭建了科研团队、技能大赛团队、教学团队,加强了美育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增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综合引领纺织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美好心灵奠定了基础。此外,学校主办或参与举办的“常纺之夜江苏纺织服装年度盛典”“2018北京大学生时装周作品展”等一批展示品牌形象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服装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和服装界的影响力。服装学院先后选派多名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院校交流学习,相关专业教师还完成“从灵感到成衣”主题课程项目个案设计。2018年,我校教师的“时尚百褶裙设计”项目,获得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我校是一所以劳育为特色的学校,早在2006年,教育部人才水平评估时相关专家就充分肯定过我校的劳育特色。学校较早设置了劳育课程,有课程大纲,规定了劳动强度、劳动形式、考核标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宿舍管理;参与教学部门的文案整理、信息管理、志愿服务;参与图书馆、自习室、物业管理;参与大师工作室、实验室管理;参与社区劳动、社会实践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来修习劳育课程。学校针对各种劳育形式分类出台了劳育课程指导大纲及对应的考核标准,教师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劳动组织、严格过程监督、效果考核,年底按“过程式评价+劳育小结”计算总评成绩。此外,动手参与劳动实践还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班级的考核,目的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美丽,懂得劳动最光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观。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实施“三全育人”是广大教师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时代在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应做心怀匠心的“五心”教师,真正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落实“五行”,从而培育出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