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85—01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一贯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有“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逐步更新教学观念,确保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有一种惧怕心理,大多害怕向教师请教。因此,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尽量改变传统模式下“灌输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多和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进行高二《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快结束时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当天所学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和图象、性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尽量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通过主动地和学生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式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如,在进行《等比数列》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应用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计算数列前n项的积,并进行公式的科学推断,教师通过由简及难设置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确保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逐步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鼓励式教学,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都是由教师直接给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用来开启他们的大脑,不要很快地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在解题思路上也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办法,不要被一种解题方式所禁锢。教师要合理应用鼓励式教学,实现课堂引导的合理强化,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和推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如,学习选修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探究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时,可以以直径为分界线画出不同的圆周角及相应的圆心角,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但这个划分界线的情形有很多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多鼓励学生开启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不要总是用教师给的固有思维去解题,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而且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其能够合理应用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有效分析,并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将相关知识进一步内化,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应用数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进而获得新的知识。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