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云江
[摘 要]阅读能否达成实效关键在于对文本解读得是否透彻。阅读文本是开放性的,因此,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过度解讀或失衡解读的现象,致使阅读教学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案例,从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拓展延伸等方面出发,着眼于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文本解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阅读;文本解读;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3-0010-02
“解读”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阅读解释,二是研究分析,三是理解体会。本文将“解读”定义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教学,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广大教师对文本解读也极为重视,但对于文本解读的度还是难以很好地把握。当前,文本解读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不能立足课标和文本实际,从最近发展区出发,以致于将文本挖掘得或过于浅显,或过于深刻,或过于广泛。所以,文本解读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误读文本,误导学生。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好坏关系到语文阅读的成败,把握高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整体感知,注重基础
整体感知是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其要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全面思考并且能够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主要观点,明晰主要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前,一定要把教材研究透,在全面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解读。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多读、多思、多问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如《阿房宫赋》教学片断:
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赋,同学们初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篇幅很长,而且是文言文,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师:老师教这篇课文已经十多年了,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读短了,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大屏幕)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
其制可谓( )矣。
宫中之女可谓( )矣。
宫中之宝可谓( )矣。
师:老师先出示这么多,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够按照老师的读法整理下面的部分?
生:其费可谓( )矣。
生:其奢可谓( )矣。
生:其亡亦可谓( )矣。
生: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矣。
师:大家和老师一起将这篇文章读短了,那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关键的字填写到括号内。
教师以简要概括的方式将文章变“短”,是建立在潜心的研究和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上的。教师立足文章整体把握住了适度的尺度,通过设计简单“填空”形式的导读,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在简短、精练的概述内容的引领下,实现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逐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立足文本,具体理解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整体感知是解读的基础,但仅仅立足整体感知层面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具体观点和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进行充分的阅读,在反复推敲中得出文本蕴含的意义,对文本做“丰沛的解读”。
如《祝福》教学片断:
师:祥林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生:在这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祥林嫂虽然也反抗了,但她最终还是屈服于那个变态的社会,在饱经折磨后,她去世了。
师:课文里有“去世”二字吗?
生:没有,课文里面用的是“死”。
师:那你为什么选择用“去世”,而不是“死”呢?
生:课文里选择用“死”是作者对残酷事实的表述,表现在那样的社会中祥林嫂的生命是卑微的,不足为道的。而我使用“去世”,是因为我将祥林嫂视为一个个体生命,对其怀有尊重和敬意。
师:这样的解读十分走心。
抓住关键,加深理解,教师立足文本本身,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汇集到文本的关键处,聚焦到文本独到处,这样便能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的价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情感,感受意图,从而把文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应揣摩和分析文本的细微之处,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把文本读准、读深、读出精彩。
三、根据实际,适当拓展
文本解读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既要来源于教材,又不能只来源于“一篇”课文。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师要立足文本进行适当拓展,即通过补充教学内容,实现“文本互涉”。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拓展材料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语言、主题、结构上入手。通过拓展内容与教学文本的比较来体现文本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选择的拓展内容应与文本内容有效衔接,以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
如《涉江采芙蓉》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种感情?
生: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离别诗。
师: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感情很深刻,“同心”是情投意合的意思。
生: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離别之痛。“离居”是分别,别离的意思。“忧伤”是痛苦的表现。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但是这种生而离别之苦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为了加深大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
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生:读了泰戈尔的这首诗,我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这种离别不是我们说的死别而是生别,是生而不能见的痛楚和思念,十分煎熬,痛彻心扉。
生:死别往往是一瞬间的感受,在时间的流逝中也许能够被逐渐淡忘。但是,生别却是人生永远的悲哀和痛楚。
生:人生最痛苦的莫过生而不得,爱而无果。
师:其实,人的情感都是相同的。课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下,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表达《涉江采芙蓉》中的那种生别的痛楚。
适当增加文本解读的广度,既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适宜的拓展,往往能为文本解读锦上添花,成为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在教学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学生在同主题作品的引领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
综上所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这一基本原则,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文本的本意,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底子,筑牢基础。因此,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广大教师应切实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尺度,引导学生养成“过有头脑的生活”的习惯,最终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 参 考 文 献 ]
[1] 魏调平.把握教学文本解读的“度”[J].语文建设,2018(6):15-17.
[2] 孙素微.解读数学文本提高课堂参与度研究[J].成才之路, 2016(19):62-63.
[3] 梁增红.文本教学解读的“三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5(17):10-1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