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坚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太原 030009)
当前,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培育策略,以及国外“工匠精神”的介绍与探索,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鲜有关于“工匠精神”认知和认同的相关探讨,且缺乏实证类分析。关于“工匠精神”认同感的研究主要有2 篇,一是2017 年初,人民论坛通过网络问卷对内地31 个省市民众进行的“工匠精神”认知与理解调研,数据显示,6 成多被访者认为工匠精神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以及打造中国自主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3]。二是张文智2018 年对987 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的工匠精神认同感调查,研究发现有35.38%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仅有5.03%的学生知道并尝试了解工匠精神,44.84%的学生听过工匠精神但不了解,14.75%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过工匠精神,研究还发现对工匠精神有所了解的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较高[4]。这两个研究虽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工匠精神认知和认同,但是都没有探讨工匠精神认知及认同的影响因素,且第一个研究的调研对象也不是高职学生。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及认同感,并尝试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为更好的了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及认同感,课题组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度》初始调研问卷,并选取了会计班级学生进行了预调研,在试调查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正式调研问卷。问卷设计完成后,以山西某职业院校为例进行了调研。由于大三学生正在企业顶岗实习,故本次调研对象全部为大一大二学生。
调研于2018 年12 月进行。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所搜集信息的有效性,问卷全部现场发放并当场收回。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284 份,有效回收率为94.67%。从样本分布来看,被访学生涵盖学院各个系,其中男女学生比例分别为55.28%和44.72%;大一学生51.41%,大二学生48.59%;文科学生42.96%,理工科学生57.04%。被访学生中,有49.65%担任过班干部/学生干部。本文运用STATA12.0 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频数分布、列联表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分析。
表1 样本分布表
为了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问卷设计了题目“你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如何”,分析发现仅有6.34%的被访学生表示非常了解,38.73%的受访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而选择了解程度为一般的学生比例为40.85%,除此之外,分别有11.97%和2.11%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如果将非常了解赋值5 分,比较了解赋值4 分,一般了解赋值3 分,不太了解赋值2 分,非常不了解赋值1分,则可以发现被访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35。总体来看,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
若要更好的加强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需要先了解当前高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为此,询问了受访学生“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工匠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包括手机)是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最主要渠道,占到82.75%,其次是电视,所占比例为52.46%,此外,学校宣传、课堂教育、书报杂志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50.00%、49.65%和49.65%,相比较而言,同学亲友、实习实训等在帮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方面作用甚微。
“工匠精神”的认同度由两道题目测量,一是“你认为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有必要吗”?分析发现,48.94%的受访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36.97%的受访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认为重要性为一般的学生比例为13.73%,此外,有0.36%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太有必要,没有学生认为非常没必要。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被访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知,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认同职业工作者。为了解被访学生对职业工作者的认同度,问卷设计了题目“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从回答结果来看,超过半数(57.75%)的被访者选择了管理者,有2.11%的被访者选择了普通工人,14.79%的被访者选择了技术工人,13.73%的被访者选择了技师,剩余11.62%的被访者选择大国工匠。可见,大部分受访学生并不愿意从事技术类职业,而是倾向于管理者岗位。而在选择从事技术类职业者的被访学生中,选择成为大国工匠的学生比例也并不高。
学生对技术工人、匠人的低认同度,与当前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有密切关联[5]。分析发现,31.69%的被访学生认为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工人的认同度一般,认为社会各界不太认同或根本不认同职业技术工人的被访学生比例为4.93%,此外,43.66%的被访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职业技术工人的报酬偏低,以上两方面因素使得大众认为职业技术工人低人一等。这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从来不会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成为匠人也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情,相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匠人将会得到社会极大地尊重。
以徐州医学院2009—2013级全日制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包括临床医学系、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华方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口腔学院和医学技术学院10个院系。
为了探究影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的因素,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这里以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为因变量,赋值方式为:非常有必要=4、比较有必要=3、一般=2、不太有必要=1、非常没必要=0。自变量包括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两个维度。社会环境变量方面,由你认为社会各界对职业技术工人的认可程度如何和你认为职业技术人员劳动报酬的发展趋势如何两道题测量,赋值方式分别为:非常认可=4、比较认可=3、一般=2、不太认可=1、非常不认可=0,以及有所降低=0、维持现状=1、不断上升=2。校园氛围同样由两道题测量,一是,你所学专业是否已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赋值方式为是=1,否=0;二是,你是否参加过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活动或讲座,同样将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班干部/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其中性别,男=1、女=0;年级,大一=0、大二=1,专业类别,文科=0、理工科=1,班干部/学生干部担任情况,是=1,否=0。表2 是关于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1 只含有控制变量,由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和年级会显著影响被访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且性别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年级的影响是负向的。具体为,男生相比女生,更认为有必要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且差异程度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大一年级学生相比大二年级学生更认为有必要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并且在0.05 的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可以发现,专业类别和班干部/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并不会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模型2 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纳入了社会环境变量和学校氛围变量,可以发现,在纳入两类变量后,性别和年级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专业类别的影响呈现出了微弱的显著性差异。由回归系数-0.157 可知,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科学生更加认为有必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可能的原因是学校平时对文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略有欠缺。
表2 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
社会环境变量中,职业技术工人社会认可度认知显著提高了被访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知,回归系数0.167 意味着被访学生如果认为社会对职业技术工人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则他们会倾向于认可学校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通过工匠精神培育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以便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另外,职业技术工人劳动报酬趋势认知没有对被访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产生显著性差异。
最后是学校氛围变量,由分析结果可知,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渗透情况以及学生工匠精神相关活动或讲座参与情况都显著影响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且其差异程度均在0.05 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以及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工匠精神相关活动和讲座的参与均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知,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从这两方面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
最后,对比模型1 和模型2 中调整后的R2,可以发现其数值分别为0.042 和0.117,也就是说,控制变量一共可以解释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的4.2%,但是在加入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两类自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度提高到了11.7%,可见社会环境变量和学校氛围变量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着分析被访学生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可知,选择从事普通工人的比例仅为2.11%,为便于分析,笔者将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归为一类,赋值为1,同时将技师赋值为2,将工匠赋值为3,将管理者赋值为0。这里的自变量同样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两个方面,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班干部/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各变量赋值情况同上文。由于因变量为多分类变量,且缺乏次序关系,故这里采用无序多项式logistic 回归方法进行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中的基准组为选择从事管理者的被访学生。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职业理想影响因素的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表
为便于解释,表3 呈现的是系数结果的风险比和标准误。在统计和概率理论中,风险比是一个组群与另一个组群相比,事件发生和不发生的比率,它是一种相对概率[6]。
模型3 呈现的是选择从事技术工人相对于选择从事管理者的被访者概率,由模型可知,选择从事技术人员相对于选择从事管理者的被访者在性别、年级和班干部/学生干部担任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即男性、一年级以及无班干部/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者更愿意从事技术工人而不是管理者,其中男生选择从事技术工人而不是管理者的概率是女生的2.311 倍(超过女生1.311 倍),大二年级学生选择从事技术工人而不是管理者的比例比大一学生低48.7%,与无班干部/学生干部工作经历者相比,有相关工作经历者选择从事技术工人而不是管理者的比例下降52.0%。模型3 还显示,认为职业技术工人劳动报酬趋势会上升者,其从事技术人员而不是管理者的意愿反而下降39.3%,可能的原因是,在被访学生看来,未来各行各业工作者劳动报酬均会不断上升,而不仅仅是职业技术工人。此外,其他各变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程度。
模型4 是选择从事技师相对于选择从事管理者的被访者概率结果。由模型4 的分析结果可知,年级同样会显著影响被访学生从事技师和从事管理者的意愿,进一步说,大二年级学生选择从事技师而不是管理者的比例比大一学生低60.4%。同时,结果还显示,专业类别对学生从事技师还是管理者的意愿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具体为,理工科学生愿意从事技师而不是管理者的概率是文科学生的3.769倍(比文科学生高2.769倍),这与文科和理工科专业的就业市场和就业领域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与模型3 相似,认为职业技术工人劳动报酬趋势会上升者,其选择从事技师而不是管理者的意愿也下降了45.0%。由分析结果还可知,其他各变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程度。
模型5 分析的是被访者选择从事工匠相对于选择从事管理者的概率差异。由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对被访学生选择从事工匠还是从事管理者具有显著的影响,且性别是所有变量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具体为,男生选择从事工匠而不是管理者的概率是女生选择从事工匠而不是管理者概率的36.751 倍(比女生高35.751 倍)。此外,年级和专业类别同样显著影响学生从事工匠还是从事管理者的意愿,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对被访学生从事工匠和管理者的意愿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对比模型3、模型4 和模型5,可以发现,年级在3 个模型中都表现出了显著性的影响,且风险比数值依次降低,分别为0.513、0.396 和0.257,表明大一年级学生与大二年级学生相比,更愿意从事管理者而不是技术工人、技师或大国工匠,并且,大二年级学生从事技术工人、技师和工匠三类职业的意愿并不是等概率的,而是依次上升。换言之,大二学生由于接受了更深层次的教育,因而能够更好地定位自身,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性别和年级会显著影响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培养必要性的认知,且其影响具有稳定性。专业类别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受到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变量的作用。此外,职业技术工人社会认可度认知、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渗透情况以及学生工匠精神相关活动或讲座参与情况都会显著正向影响他们的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认知。对学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的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一年级、理工科学生更愿意从事工匠而不是管理者,此外,社会环境变量和学校氛围变量对学生选择从事工匠或管理者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分析结果并不表明高职学生对工匠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在调研中发现仅有11.62%的学生愿意从事工匠,以及表3 中大二年级学生相比大一年级学生从事工匠的意愿下降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模型5 中呈现出的高职学生对"工匠"的高就业意愿并不是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发挥了作用,而是在我国产业工人结构中,男性以及理工科依然占据最大比例。
为何大二年级学生与大一年级学生相比,其从事技术工人、技师以及工匠的意愿都在下降?笔者认为这与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劳动报酬以及技术工人相对于管理人员等其他职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都有密切联系。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文学轻实业的传统,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充斥着浮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崇尚财富和名利的气息,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存有偏见,对工匠精神缺乏高度的认可与尊重[7]。就高职学生自身而言,其注重网络生活、严重依赖手机以及自我意识强、注重物质享受[8]的特点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因此,应该多举措提升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具体可以从如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党和政府要加大对包括工匠在内的技术工人的关怀,既要营造尊重匠人、认同匠人的社会氛围,又要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让职业技术工人切实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媒介部门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对网络信息高度依赖的特点,切实加强媒体融合,真正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和培育力度;三是,各高校要营造“工匠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社团讲座、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度和认同感;四是,高职学生自身应正确定位自我,结合所学专业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技术一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