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星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持之以恒地坚决贯彻落实[1]。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粗放型的发展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过分注重数量规模上的成果,忽视社会与个人的实际需求,容易形成供给不均衡等困境,同时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破坏性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会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路径逐渐清晰,多数人通过勤恳的劳动,基本能够解决生存需求。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价值取向也从个人利己主义逐渐向人类同谋长远发展的集体主义转变。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满足长远发展需求可行度较高的思路。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有效、有度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更大程度地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有利于发挥资源的长效作用。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生态教育是其在教育领域的落脚点[2]。首先,教育有非功利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其内涵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耦合,即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其次,生态教育通过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教育及其改革与创新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思路。
体育教育作为以锻炼青少年体能、提升国家储备建设队伍身体素质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块,在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3]。同时,体育教育为达成其初衷,在教学过程中对场所、辅助器材等方面都有不同于传统文化课的需求,对资源利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贯彻生态教育,有必要对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生态教育的切入点。
作为生态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体育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但现有的体育资源获取和使用途径仍然与理想的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状态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对现行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如图1 所示。
图1 现有体育资源及体育教学困境
1.以财政支持和就地取材为主的资源获取方式
传统体育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以财政支持和就地取材为主。一方面,财政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省、市政府等不同层次的拨款,或来自社会力量的无偿资助或冠名资助等。财政支持的流通能力以及变现能力最高,能够根据需求购买不同的体育教育资源,包括各种体育运动器材以及人力类资源如体育师资、体育设备维护管理人员配备等。但以财政支持为主的体育教育资源获取途径也有其局限性,即其力度容易受到学校层次以及生源质量的影响。首先,在最直观的数量上,按生均资源为投入参照指标的前提下,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的学校更有可能获取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其次,财政支持更多倾向于重点院校,基于重点院校的光环效应,在申请财政支持时通过率相对更高,进而由此带动更先进的体育教育,并形成良性循环。同理,重点院校由于其良好的社会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也更容易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反之,非重点院校在此类资源获取途径上则面临着较大局限性,即财政支持作为一种以资本为载体的资源获取方式,虽然有高流动性带来的便利性,但也有较明显的功利性和局限性[4]。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资源的获取还可能通过就地取材的途径实现。所谓“就地取材”,即是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便利获取体育教育资源,例如利用山地进行登高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心肺能力及运动耐力;利用人造湖进行划船等水上体育运动的教学;利用木材资源丰富的植物材料打造撑杆等运动器材……就地取材的资源获取方式有助于最大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同时,也能使体育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但这一资源获取方式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就地取材时对自然容量与体育教育的人数难以平衡协调,容易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资源难以恢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是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上难免有所差异,仅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取材,容易导致教学对象体育技能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整体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
2.以消耗传统体育耗材为主的资源使用途径
除了以财政支持和就地取材为主的资源获取方式,传统体育教育的资源使用途径也以消耗耗材为主。体育耗材指不可再生、循环使用次数有限的体育相关活动所使用材料,如只能使用一次的体育射击子弹,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污染或磨损的跳高运动海绵垫等。体育耗材的使用次数有差异,但总体来说会有所损耗。由此可知,体育耗材的使用一方面会造成资源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另一方面,体育耗材的大量使用除了对资源本身有所损耗外,还可能因废弃物料的产生而导致二次污染的形成。此外,在非一次性的耗材使用过程中,还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经济适用性较低。
1.训练内容单一,协调能力不足
由于传统体育耗材多针对单一体育运动打造,功能取向较为单一,难以进行有机组合,这导致在体育教育中对内容的安排只能以一项体育运动为核心,如在使用球类时,该节甚至该阶段的体育运动都以该种球类活动为主,围绕个体球类活动(如拍球、带球等)以及集体球类活动(如传球、对抗等)循序渐进,难以融入使用其他器材的体育运动。虽然单维的体育教育针对性更强,有助于教学对象深入掌握某项体育技能,但忽视了体育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本质目标———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各人不同体育兴趣偏好。体育教育应该回归对人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发展性的尊重,回归体育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本质,为此应脱离被传统体育耗材局限的单一训练内容。
2.教学形式传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传统体育教育也存在教学形式上的局限。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讲授示范式教学。由于传统体育教育内容以掌握单项体育技能为阶段性目标,导致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以传统的讲授示范形式为主。通过教师示范动作要领,学生个体以独立模仿或小组竞争互动的形式进行动作学习。这一类教学形式容易忽略体育运动背后的原理,使体育教育局限于动作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实际上,体育运动中即便是看似相同的动作,由于个体对发力点的主观控制及体悟不同,也会造成运动效果的差异。如果仅注重形式上的示范与模仿,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用错误的发力模式,违背运动人性化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运动技能的培养,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传统体育在教学形式上的局限也表现为单一的教学检验考核[5]。这一考核形式将学生体育锻炼效果通过计时、度量等形式进行量化,再与规定指标进行比较,归根结底是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外化对比。在此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盲目将其与标准指标对比,容易打击其积极性。
如上所述,在坚定了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路径以及现行体育教育模式所受到的桎梏,探索基于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体育教学创新路径势在必行,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体育教学创新路径图
首先,基于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的体育教学创新路径可从同行合作路径切入。所谓同行,在广义范围上指从事教育领域及其相关工作、能调动教育资源的个人或组织,在狭义范围上则专指从事体育教育及相关工作的个人或组织。
1.跨校同行合作
一方面,可进行跨校同行合作以促成体育教学创新。跨校同行合作更侧重于通过狭义范围内的同行合作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合作共享。首先,对于流动性较高的财政资源,可采用结对帮扶的形式提高资源使用的有效性[6]。地方体育类院校在体育学科上较为突出,可与更高层次的重点院校进行结对,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使财政资源在体育教育中的投入达到效用最大化。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形式共享体育资源。其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依赖性较强的地方特色资源,可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实现资源置换。譬如高原地区山地丘陵较多,且高原气候对体育运动所需的耐力、心肺能力有更强的锻炼效果,而平原地区则更为开阔,更有利于为团体体育运动的教学提供充足场所。可通过学习者的流动实现该类体育资源的互换,进而发挥不同地方特色体育资源的更大效用。第三,对于非物质类的师资等人力资源,可通过专项培养、轮岗流转的形式实现跨校资源的合作。
2.跨学科同行合作
另一方面,从广义的同行合作内涵上看,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体育教学与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资源共享均有切入点。在人文学科中,可穿插“纪念日”、国际运动赛事等体育相关知识背景的科普讲解,以其中的代表性运动健将为重点,为体育教学对象树立体育精神榜样,传播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等人文精神[7]。在自然学科中,可将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不少自然学科中包含实验、实操等动手环节,通过将其与体育教育结合,可形成趣味体育的教学形式,如借鉴综艺节目中的机关设置形式,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安排自然学科的运算、实验等环节[8]。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理念的归属点在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资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必然将引发资源上的竞争。错位竞争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为有限资源的高效运用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1.淡季场所的活用
在体育教学创新过程中,可在淡季时对体育教学场所进行活用以提高资源运用的有效性。体育教学中的淡季指规范、系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安排在相对不密集的时间段。其中最典型的"淡季"是寒暑假阶段。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器材以及场地等资源在寒暑假阶段都采用密闭封锁保管,资源也将处于长时间闲置状态中。同时,寒暑假也是许多体育队伍训练、比赛的密集阶段,为了体育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另外开辟新的体育场所,购置新的体育器材,导致资源的浪费。由此可利用时间错峰,将同一体育用途的场所及器材灵活合并运用,如可通过在寒暑假内租赁学校运动场所及毕业迁走学生的宿舍,在为进行体育训练及比赛的队伍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学校体育教学经费的创收,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和外来体育活动队伍的双赢。
此外,某些体育运动对季节气候等外在环境要求较高,也容易导致“淡季”的出现。如冬季是游泳、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淡季,一则是冬季温度较低,水上活动对教学水平及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二则是在维度较高的地区,冬季水上可能出现结冰等现象,无法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在淡季如果坚持进行相关体育运动的教学活动,则可能需要通过电力等手段人为创造条件,并非对生态环境友好的举措。在淡季应该顺应自然,另辟蹊径,考虑场所的其他用途[9]。
2.闲置资源的盘活
某些体育运动所需的场所或器材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依赖较高,而为了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定期对相关资源进行养护(如进行足球运动教学的草场需要定期对草皮进行养护),该段时间也会由体育运动资源的闲置带来体育教学人员和学生的“闲置”。对以师资资源为代表的闲置体育教学资源应考虑其灵活运用,如鼓励相关体育教学师资进行理论研究,鼓励体育教育对象展开校外交流等。同时,一些原本曾用于体育教学的场所也可能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导致闲置。如某些大型手工厂曾自带一体化厂校、运动场等场所用于职工学习,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工厂倒闭、人员外流,其中的运动场等体育教学资源也被闲置。据此,可通过设置参观场地、举办比赛活动等形式引进人流,盘活闲置体育资源,为高校体育教学交流创造条件。
1.旅游资源共享
生态体育资源开发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创新路径与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合作空间,有助于实现跨领域的共享。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可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带动家庭体育教育。在热门旅游景区开辟亲子户外活动旅游路线,并在旅游景区设置滑草、划船游湖、骑射等体育活动区域。在旅游路线及活动安排沿途陪同的导游,尝试带动家庭体育学习氛围,增进亲子感情,由此丰富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形式,巩固学校体育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置夏令营等阶段项目将学校体育教学范畴拓宽至旅游景区,使学校体育教学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天然的有利环境,实现了体育资源“就地取材”效用的最大化[10]。同时,利用旅游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师身临其境地传授生态保护与开发的观念,也能及时为学生践行生态体育学习提供场所。如学生可在完成体育学习后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引导讲解服务,并在讲解中渗透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
2.营销资源共享
当体育教学以生态资源开发的视角进行创新探索,并拓宽至跨领域合作的视野时,与营销领域也有较高的契合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协调性与综合性强的体育运动传达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对于体育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功能饮料、补充饮食等,也可与符合环保生态理念的厂商合作,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完善体育教学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也可将生态体育教学作为其中的切入点,丰富产品营销活动,以小组、班级等群体作为营销单位,提升产品营销辐射范围。
综上所述,在生态体育资源开发视角下,可探索尝试的体育教育创新路径较为丰富,可呈现同行合作、错位竞争、跨领域共享等全方位立体结构。可见在秉持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将为体育教学创新乃至教育领域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